吲达帕胺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对血管内皮功能及IMT的影响

2020-10-19 05:36康丹丹赵志刚
哈尔滨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苯磺酸氨氯地平内皮

张 敏 康丹丹 赵志刚

(鹤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河南鹤壁458000)

高血压既是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同时又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病程迁延可引发多种心血管功能异常。研究表明采取联合用药方式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极大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1]。因此我院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入院的12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吲达帕胺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IMT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经门诊收治入院的12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3]中相关诊段标准;②本实验经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悉实验具体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合并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者;③合并脑卒中者;④颈动脉先天异常者;⑤伴有精神异常者;⑥对本实验所用药物存在禁忌症或过敏史者。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1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 14例,年龄 40~75 岁,平均(55.18±4.62)岁,病程 2~17 年,平均(8.49±3.58)年;对照组 61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6例,年龄41~77岁,平均(55.67±3.97)岁,病程 2~15 年,平均(6.43±3.17)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入院时给予抗炎补液,纠正酸碱平衡紊乱,调节血小板功能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2.5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吲达帕胺缓释片(纳催离),1.5mg/次,1次/晨,口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患者开始实验前停服原降压药2d,开始实验时使用鱼跃台式水银血压计血管记录基础血压,其后每日早晨7时记录患者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变化。内皮功能检测使用欧姆龙FMD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UNEX EF 38G,检测指标包括肱动脉内径(Do)、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IMT检测使用凯尔KR S80彩超机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0mm处管腔内膜面与中膜-外膜面直接的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SBP与DBP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与DBP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 时间 SBP(mmHg) DBP(mmHg)观察组 治疗前 172.5±9.8 106.3±8.6治疗后 122.6±12.3① 80.4±8.7①对照组 治疗前 174.2±10.2 106.5±8.9治疗后 145.1±11.7①② 91.6±9.1①②

2.2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Do值、FMD、N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o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FMD、NMD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2。

2.3 两组IMT改善程度比较:治疗前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程度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程度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

表3 两组IMT改善程度比较 (±s)

表3 两组IMT改善程度比较 (±s)

组别 n IMT(mm)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1 1.37±0.41 0.82±0.21对照组 61 1.36±0.39 0.98±0.27 t值 0.138 3.653 P值 0.890 0.000

3 讨论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是一类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由于血压、血脂增高,血液粘滞度增加,血管内皮出现机械性损伤,血小板异常激活,脂质颗粒沉积于损伤处,引发以巨噬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粥样斑块形成。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通常采取降压,调脂,调节血小板生理功能,抗炎补液,纠正体内酸碱代谢失衡,改善心肌供血,控制心绞痛发作等治疗手段。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CCB),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有效舒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因此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及心绞痛的治疗。但单一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有限,头痛、水肿、失眠等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吲达帕胺作为临床常用的长效降压药,不仅可抑制钠离子在远端小管的重吸收,促进多余水分排出,同时还能发挥钙通道拮抗作用,阻滞血管平滑肌钙离子内流,促使血管平滑肌松弛,降低外周阻力,可有效降低收缩压并一定程度上改善舒张压。本研究表明,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吲达帕胺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血压平稳控制在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往往病程较久,基础血压偏高,仅用一种降压药难以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而吲达帕胺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同时使用可增益治疗效果,将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

冠心病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导致大量炎症细胞聚集,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临床实践中利用超声技术检测NMD与FMD值、Do值是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指标[4-5]。相关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同样被视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超声检测IMT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综上所述,应用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同时,联合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以取得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IMT。

猜你喜欢
苯磺酸氨氯地平内皮
浓硫酸磺化苯酚合成对羟基苯磺酸工艺研究
重烷基苯磺酸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及对舒张压的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桃红四物汤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HPLC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