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玲,陆英慧,王天佑
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超声科 河南驻马店 463000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 郑州 450052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侵袭性强,预后差。已证实[1]肝脏恶性肿瘤侵袭性生长、转移与肿瘤内新生血管生成有关。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评估血管生成及癌细胞转移、复发的指标,MVD定量信息多通过术后病理标本免疫组化染色获取,有创,操作复杂[2]。目前寻求快捷、无创、可重复性好的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超声是肝脏疾病影像学筛查的首选手段,但二维灰阶超声仅可获取形态学信息,无法获取肿瘤供血及血管信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可明确肝脏结节血流动力学信息,但受探测深度、血液流速、穿透力、仪器敏感性等影响[3]。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配合Sono Vue新型造影剂可强化血液超声信号,获取微循环分布信息,清晰显示肝脏血流灌注情况,通过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可定量评估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但对CEUS血流灌注参数与病灶分化程度及MVD的关系尚未见报道。为明确CEUS血流灌注参数评估PHC的价值,我们对120例PHC患者CEUS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分化判定结果和MVD进行对照,旨在了解CEUS定量评价PHC血流灌注的价值,为PHC诊疗提供依据。
1.1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行CEUS检查的120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超声筛查存在肝脏肿物,距皮肤位置<8.0 cm,不与心脏、膈肌或大血管相邻;术前未接受介入治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PHC;能顺利完成CEUS检查,无禁忌;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善。排除标准:心、肺、肾器质性功能障碍;其他恶性肿瘤。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37~78岁;120例患者共149个病灶,病灶直径1.5~9.6(4.8±1.2) cm;单发结节101例,多发结节19例。
1.2超声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 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4C造影探头,探头频率2.0~4.0 MHz,反向脉冲谐波显像(pul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PIH)模式,内置低机械指数(0.1~0.6),自动追踪增强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声学定量TIC分析。采用意大利米兰Bracco SPA公司Sono Vue造影剂,以生理盐水5 mL溶解后配制成六氟化硫(sulfur hexafluoride 6,SF6)微泡混悬液,每次造影剂量2.4 mL(SF6质量浓度5 g/L)。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先行二维超声扫描全肝,标记可疑病灶位置、大小、数目、形态、内部回声,界定病灶大小、液化坏死范围;以彩色多普勒成像及能量多普勒成像获取病灶内部血供情况;选取最佳切面,切换至CEUS模式,经肘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2.4 mL,用5 mL生理盐水冲洗,进入造影状态,连续观察6 min,实时动态存储并存盘。造影完毕后,启动软件,取样框放置于病灶中心或回声增强最明显区域,获取TIC,记录始增时间(造影剂病灶内出现时间)、达峰时间(TIC曲线顶峰对应时间)、始退时间(回声强度低于周围肝组织时间)、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始增时间)、廓清时间(始退时间-达峰时间)、始增强度(造影剂病灶内出现时增强强度)、峰值强度(TIC曲线峰值对应增强强度),参照文献[4]计算平均血流密度(mean blood flow density,MFD,MFD为增强面积与肿瘤有效面积比值,计算3次,取均值)。并根据动脉相早期PHC肿瘤血管形态、分布情况、强化特点等对血管灌注显像进行分型[5]。蛛网样:多个分支自中央或周边侵入病灶内,血管扭曲变形、粗细不均,呈枯树枝状,呈网状快速弥散;放射样:造影剂自病灶中心呈环状迅速向周边填充,周边及内部未见扭曲血管;混合型:蛛网样、放射样同时存在。
1.3分化程度及MVD测定将手术切除的PHC组织常规制片。将标本切片,脱蜡水化, PBS冲洗3次×5 min,微波热抗原修复,山羊血清封闭,滴入鼠抗人α-SMA单克隆抗体50 μL,4 ℃孵育过夜,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洗涤后滴加50 μL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洗涤后,显色剂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中性树胶封片,镜下观察染色结果,阳性染色呈棕黄色。MVD测定:40倍光镜下取3个血管高密度区,再于400倍镜下计数阳性染色血管数,取3个视野均值作为MVD值。按照Edmondson-Steiner分级法[6]判定分化程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不同分化程度PHC CEUS血流灌注参数的比较、不同灌注模式PHC患者MVD的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不同分化程度PHC动脉相造影剂灌注模式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各血流灌注参数与MVD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PHC患者CEUS灌注特点120例PHC患者共149个病灶动脉相呈高强化特点,其中107个病灶呈均匀高强化,8个病灶呈周围高强化,34个病灶呈不均匀高强化特点;门静脉相138个病灶呈低强化特点,11个病灶呈等强化;延迟相149个病灶均呈低强化特点,其中30个病灶动脉相呈高强化表现,门静脉相、延迟相呈低强化特点。
2.2不同分化程度PHC病灶动脉相CEUS血流灌注参数比较术后病理确定高分化病灶49个,中分化54个,低分化46个。低分化组、中分化组增强时间、始退时间、廓清时间均短于高分化组,MFD高于高分化组;低分化组增强时间、始退时间、廓清时间短于中分化组,MFD高于中分化组,见表1。
2.3不同分化程度PHC病灶动脉相造影剂灌注模式对比高分化PHC动脉相以放射样灌注模式为主,中分化以混合样为主,低分化以蛛网样为主,见表2。
2.4不同动脉相造影灌注模式PHC病灶MVD比较混合样、放射样MVD分别为(51.03±8.65)、(42.15±7.97),低于蛛网样灌注模式的(65.41±12.36)(F=54.482,P<0.001),放射样的MVD又低于混合样(P<0.05)。
表1 不同病理分化程度PHC动脉相CEUS血流灌注参数比较
表2 不同分化程度PHC动脉相造影剂灌注模式对比 例
2.5PHC病灶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与MVD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可知,MFD与MVD呈正相关,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廓清时间均与MVD呈负相关。
表3 PHC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与MVD相关性分析结果 (n=149)
肿瘤新生血管是维持癌细胞营养物质摄取、促进其增殖、诱导癌细胞转移的前提。血管新生诱导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仅为恶性肿瘤影像学的改变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也为血流动力学功能性成像奠定基础[7]。一般认为肿瘤血管生成因子活性越高,新生血管越多,进入微泡数量越多,所产生回声信号越多,造影血流信号显示越丰富[8-9]。目前CEUS对肝脏病变定性诊断已相对成熟,但对PHC的CEUS血流灌注定量参数与病理特点的关系报道较少。PHC血供多来源于肝动脉,是CEUS动脉期均匀增强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发现动脉相107/149个PHC病灶均呈均匀快速高增强特点,病理提示癌细胞纤维化、坏死及透明性变形;8/149个病灶呈周边高强化,病理提示内部大面积坏死或纤维化;而门静脉相、延迟相大部分病灶均呈低强化特点;原因为PH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门静脉较少参与供血,非坏死性低密度区由膈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供血,血管少,示踪剂难以进入。
在定量血流灌注参数方面,本研究发现不同分化程度PHC病灶的达峰时间、增强时间、始退时间、廓清时间存在差异,低分化PHC达峰时间、增强时间、始退时间、廓清时间均较短,中分化次之,高分化最长,其中低、中分化PHC“快进快出”特点较为突出,而高分化PHC“快进慢出”特征更明显,与尹珊珊等[10]研究结果相同。分析原因主要为:分化程度差、增殖速度较快的PHC血供来源于肝动脉,新生血管快速在肿瘤内部形成微血管网,肿瘤直接侵袭血管壁形成动静脉瘘,导致血液流速增加,廓清速度加快,呈现快进快出特点;而高分化PHC多由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造影剂微泡自门静脉持续进入肿瘤,同时高分化PHC含大量Kupffer细胞可吞噬微泡,导致微泡滞留肿瘤内部时间延长[11]。此外,我们以MFD作为CEUS监测微血管的指标,反映癌灶对血供的需求,一般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增长及增殖速度越快,所需血供增加,单位体积内血管数量(即MFD)越多,CEUS增强越明显。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化、中分化PHC MFD高于高分化病灶,低分化病灶又高于中分化病灶,分析可能是因为低、中分化PHC癌细胞增殖活跃,侵袭性高,新生血管活性高,肿瘤单位面积内微血管数量增多,管腔增大,MFD上升;而中高分化PHC增殖活性较低分化低,故MFD较低分化PHC低。
同时我们还发现,低分化PHC CEUS动脉相造影灌注模式以蛛网样为主,中分化以混合样为主,低分化以放射样为主,提示PHC血管造影灌注模式特点与分化程度相关,反映了PHC生长、侵袭模式[12]。随着PHC分化程度的降低,肿瘤微血管构筑类型发生改变,侵袭性上升,单位体积内微血管数量上升,血管通透性提升,血流速度加快,主要分布于癌灶周边及被膜下侧,故呈蛛网样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蛛网样灌注模式PHC MVD较高,其次为混合样与放射状,与病理特点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即分化程度越低,新生血管生成越多,血管密度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PHC患者CEUS参数MFD与MVD呈正相关,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廓清时间均与MVD呈负相关,提示PHC定量血流灌注参数可反映肿瘤微血管形成状况,可成为评估PHC血管生成的有效指标。
综上所述,PHC CEUS血流灌注参数与病理特点存在密切关系,而随着CEUS技术的不断进步,CEUS有望与免疫组化病理学筛查结合作为活体PHC血管生成评估的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