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钢琴作品文献中的“狩猎”音乐

2020-10-18 07:50文字周挺
音乐爱好者 2020年10期
关键词:音型练习曲狩猎

文字_周挺

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社会开始,打猎就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获取食物的手段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世界各国神话中也出现了象征狩猎的人物,如埃及神话中的狩猎神荷鲁斯(Horus)、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罗马神话中的狩猎女神狄安娜(Diana)等等,这足以见得狩猎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狩猎也逐渐从获取食物的途径演变为一种上流社会的娱乐活动,成为王室和贵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王与贵族的特权。

“狩猎”长期以来一直是艺术作品中的创作主题之一,深受作曲家、画家所青睐。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岩画中,就已有出现在阿尔及利亚的佚名岩画《狩猎图》,描绘了原始人正在飞奔向前追赶猎物,充满了力量和动感。巴洛克艺术大师鲁本斯(P.Rubens)最擅长的绘画主题之一就是狩猎,如创作于1616年的《猎狼和狐》(Wolf and Fox Hunt),戏剧性地展示了声势浩大的大型狩猎场面。佛兰德斯画家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所作的大型肖像画《查理一世行猎图》(Charles I at the Hunt)则表现了统治阶级对狩猎的热衷。

01 埃及神话狩猎神荷鲁斯

02 希腊神话 狩猎女神Artemis

03 罗马神话 狩猎女神狄安娜

01 鲁本斯 《猎狼和狐》

02 安东尼·凡·戴克 《查理一世行猎图》

在音乐作品中,“狩猎”这一主题渗透到了各种音乐体裁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狩猎曲”(Caccia)通常是三声部的模仿复调曲式,上方两个声乐声部运用严格的卡农式模仿,下方的第三声部是器乐的自由声部。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J.S.巴赫为萨克森公爵三十一岁生日创作了《“狩猎”康塔塔》(BWV208),歌词运用了萨罗门·弗兰克(Salomon Franck)所写的神话故事,其中第一女高音饰演了罗马神话中的狩猎女神狄安娜。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秋》的第三乐章《狩猎曲》(La Caccia)中,小提琴在欢腾有动力的节奏背景下奏出了模仿原始狩猎的号角声,英姿飒爽的猎手形象跃然面前。斯卡拉蒂创作的多首具有“狩猎”元素的奏鸣曲(如K.96、K.492等),在他当时那架表现力贫乏的古钢琴中用超越时代的作曲技法和演奏技术再现了皇家狩猎的景象。古典时期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狩猎”交响曲》(Hob.I/73)的第四乐章中通过嘹亮高亢的铜管乐和悠扬饱满的木管乐之间的对话,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皇家贵族打猎的画卷。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狩猎”四重奏》(K.458)运用了明快豪爽的6/8拍节奏,乐曲开头分解主和弦象征着狩猎途中吹响的号角,十六分音符是快跑的马儿,不时的fp、sf突强声响模仿了猎狗的嚎吠,增添了狩猎音乐紧张兴奋之情。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开始盛行,钢琴作品中也出现了众多以“狩猎”为主题的乐曲。无论是为青少年而创作的短小作品,还是大型、炫技的音乐会曲目,“狩猎”这一内容深受作曲家的欢迎。这些“狩猎”主题的乐曲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01 保罗·布利尔 《景观与雄鹿狩猎》

02 戴维尔·特尼尔斯 《苍鹭狩猎与大公利奥波德·威廉

一则,拍号:6/8拍是最常用的一种。

三则,经常会有长短不一的引子和结尾,模仿狩猎活动的开始和狩猎队伍最终离去。例如,德国作曲家布格缪勒练习曲(Op.100)中的第九首《行猎》和德国作曲家舒曼《少年钢琴曲集》(Op.68)中的第七首《猎人小曲》,都相对简单,用了6/8的节拍。布格缪勒《行猎》第五至十二小节中,三拍时值的附点四分音符和三音一组断奏的八分音符在两个声部同时出现,模仿了嘹亮的号角和不停歇的马蹄声。全曲通过大小调、断奏和连奏的交替段落来表现狩猎活动的兴高采烈和猎物逃跑时的忧愁黯然。主三和弦行进队列节奏的首尾呼应生动地展现了狩猎活动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对于一首短小的乐曲来说,它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舒曼《猎人小曲》的号角声是由两手演奏相同的八度音程来描绘的,好似冲破云霄的小号声。中段嘹亮的号声和轻而整齐的马蹄声形成对比,描绘出“狩猎”活动的动感画面。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19)中的第三首是一首《猎歌》。整首乐曲结构紧凑、短小精悍,为“引子—A—B—A—尾声”五个段落。它的节奏也是具有狩猎特征的6/8拍。引子的主音A一锤定音,接着三个A大调主和弦上行分解和弦琶音表现出狩猎队伍将要出发时奋发向上、意气勃发的精神。简短的四小节引子之后,狩猎队伍正式出发。乐曲主题以果断的附点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运音法以及柱式和弦饱满的音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狩猎时斗志昂扬的气势和人们欢腾兴奋的场面。B段发展部的小调段落中气氛越发紧张,仿佛在狩猎过程中经历了一番艰苦的战斗。再现部前激昂的八度栩栩如生地刻画出狩猎终于获胜的喜悦之情。在乐曲的尾声中,右手变为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音量逐层由ff减弱至pp,非常形象地描写了浩浩荡荡的狩猎队伍渐行渐远,最后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浪漫主义时期,随着钢琴制作工艺水平的提升,乐器的表现力随之与日俱增,这也为作曲家在钢琴作品创作中探索和尝试新的手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表现气势宏伟的狩猎场面和惊心动魄的紧张气氛提供了可能。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作曲、演奏巨匠李斯特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大显身手的机会。他改编和创作了主题为“狩猎”的练习曲各一首。规模较小的一首为《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五首,篇幅宏大的另一首则为《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第八首。这两首练习曲显示出李斯特把钢琴演奏技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前者是根据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无伴奏随想曲》中的第九首改编创作。众所周知,帕格尼尼这套作品已然是小提琴演奏技术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在此基础上,李斯特使这首作品在钢琴上演奏出精湛的技艺。李斯特改编的《帕格尼尼练习曲》前后经历过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题目为《根据帕格尼尼随想曲改编的六首超技练习曲》,作于1838年;第二版修改于1839年,是我们现在教学和演奏用的版本。李斯特在创作时开拓了钢琴的音域,把钢琴变为了整个交响乐队,这在乐曲的一开始便有体现。第一句和第二句通过音区的转换来模仿长笛和圆号的声音。全曲的特点是并没有太多激动人心的狩猎紧张场面,而是有不少情趣盎然的乐句。如乐曲的中段(从第六十八小节开始)通过两手的八度分解和弦来表现猎手的赫赫声威,灵巧的刮键则形象地表现了猎物的慌张逃窜。随后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下行音型和分解和弦形象地刻画了猎物灵活逃窜的景象。在演奏时,右手快速来回穿叉于左手之上,令人眼花缭乱,展示出演奏者的高超技术。

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中的第八首是所有钢琴“狩猎”作品中演奏技术最困难、音响效果最辉煌、最激动人心的一首。它的标题为“Wilde Jagd”,“Wilde”的意思是“狂野的,放肆的,浪漫主义画般的”,“Wilde Jagd”中文翻译为“野猎”,更能突出乐曲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大胆狂放的激情。乐曲经过三次改编,初版作于1826年,只是一首C小调练习曲,具有热情激越的各种十六分音符跑动的基本乐思和曲式架构,还看不出有任何“狩猎”的风格痕迹。1837年至1838年,李斯特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编和修订,这一版所展示出的技术是三个版本中最为复杂艰深的。我们现在经常演奏和教学所用的是第三版,改编于1852年。

在最后的版本中,李斯特去掉了多余的音符,简化了过于繁复的演奏技术,奏出的效果反而更光辉宏伟,乐曲的结构也更为洗练精简。例如乐曲的第一小节,在第二版中是一连串三十二分音符,要把旋律“C—G—F—降E—D—C”突出,需要有手指非凡的跑动技术和独立支撑的能力;而在第三版,李斯特去除了三十二分音符,改为左右手八度单音托卡塔式的交替,演奏时利用手臂抬起的重力自然落下,很自然地就能奏出狩猎时旗鼓震天、荡气回肠的宏伟场面。再如中段抒情片段的旋律,第二版由于右手无规律的节奏音型,旋律音不一定与拍点吻合,再加上左手的节奏与右手交错,两手需要练就非常精密的协调性,演奏起来非常繁琐;而在第三版中,右手都改用了有规律的三连音音型,反而更容易塑造旋律起伏的线条,弹奏时也觉得非常自然顺畅。

本曲沿用了具有狩猎特点的6/8拍,第二、三小节带有顿音符号的附点节奏贯穿全曲。这个节奏比较难掌握,特别在第三小节有休止符加入时,更容易弹不准确。著名俄罗斯钢琴家、教育家涅高兹建议“采用放大的方法,在第一拍上多停留一下,就好像在那个音上弹出一个短短的延长一般,同时也弹几次完全均匀的,为的是更好地意识到音型的三拍的特点”。

另外,乐曲中有大量远距离大跳和同音反复的和弦,需奏出具有金属般的洪亮辉煌的效果,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壮阔宏伟的声音。演奏本曲需要展开和狩猎有关的丰富的想象力,如第二十六小节的四个加上强音记号的和弦好似猎手的枪声,后三小节的九连音下行半音阶好像猎物慌忙的逃窜。从第一百三十三小节开始,乐曲运用左右手交替的托卡塔音型和附点三拍子音型,通过连续的转调,好像猎物不停地逃窜,猎手紧跟其后,时而出现时而又消失在猎手的视野,时而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时而又转移到了广阔的草原上(第一百五十六小节,右手颤音伴奏音型的乐句)。频繁的转调扩展了乐句的发展,延迟了音乐解决到主和弦的过程,制造了狩猎时极其紧张和兴奋的心理体验。

到了19世纪末,曾经短暂跟随李斯特学习过作曲的美国作曲家爱德华·麦克道威尔,在受到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影响下,也创作了他自己的《十二首炫技练习曲》(Op.46),其中的第三首就是《野猎》。这首练习曲八分音符跳音节奏律动贯穿全曲,中段末尾洪亮的开放式和弦象征着狩猎胜利的号角声,全曲运用了浪漫主义半音体系的和声语言,极端的音响变化再现了狩猎的宏伟排场和振奋人心的场面。

以“狩猎”为主题的钢琴乐曲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一类的乐曲因为是标题音乐,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明确的表达对象,旋律明快、节奏感强,非常适合作为日常教学中的常用曲目。如布格缪勒的《行猎》和舒曼的《猎人小曲》适合程度较浅的学生,门德尔松的《猎歌》适合中级程度的学生,而李斯特的两首“狩猎”练习曲则适合演奏程度高、能力强的学生。这些曲目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在舞台上弹奏出栩栩如生、扣人心弦的音乐。

猜你喜欢
音型练习曲狩猎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浅谈钢琴学习中即兴伴奏培养能力的分析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绘事感言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狩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