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话合唱全盛时期的“文艺复兴三杰”之维多利亚

2020-10-18 07:50文字易杰
音乐爱好者 2020年10期
关键词:莱斯特乐坛维多利亚

文字_易杰

在谈论西方音乐史时,大家最常说的是德奥、法国和意大利的作曲家,并且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也是西方音乐中至关重要的三种歌唱语言。而托马斯·路易斯·达·维多利亚(Tomas Luis da Victoria),这个能与帕莱斯特里纳和拉索斯齐名的人,则是为数不多的西班牙作曲家。

维多利亚1548年出生于西班牙中部的阿维拉(Avila),并在当地教堂的唱诗班学习。十九岁时,维多利亚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选送到罗马的德派神学院(Collegium Germanicum)学习。维多利亚应该是跟帕莱斯特里纳学习过的,并作为帕莱斯特里纳的继任者成为罗马神学院(Collegium Romanum)的音乐总监。后来,他又回到了德派神学院担任音乐总监。1578年,维多利亚回到西班牙,成为圣玛丽亚皇后(菲利普二世的妹妹)的牧师和修道院合唱团指挥。1603年圣玛丽亚皇后去世后,维多利亚便只在修道院担任管风琴手,直到1611年去世。

与拉索斯相比,维多利亚的作品涉猎并不广泛。他只写拉丁语的教会音乐,没有写过世俗音乐作品。与帕莱斯特里纳相比,维多利亚更为低调,不太发表什么主张和理论,常年保持在公众视野之外。即便如此,后人仍认为他足够有资格成为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事实上,维多利亚的音乐创作结合了帕莱斯特里纳和拉索斯的风格特点。一方面,维多利亚在罗马接受了最正宗的音乐教育,很可能得到了帕莱斯特里纳本人的真传,其作品表现出正统的作曲大师的风范;另一方面,同拉索斯一样,维多利亚在对歌词的描绘上无比生动,对于和声的变化以及不协和音程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托马斯·路易斯·达·维多利亚

01 罗马神学院

02 手稿封面

维多利亚非常钟爱的一种音乐体裁是“模仿弥撒”(Parody Mass),即用现有的旋律或曲调作为素材对弥撒进行创作,并且经常借用自己合唱作品的曲调来写弥撒。举个例子,《光荣弥撒》(Missa Oquam gloriosum)指的是这部弥撒曲是用《多么光荣!》(Oquam gloriosum)这首合唱曲的曲调来写的。借用旧音乐素材进行新作品创作是西方作曲家中常用的创作手段。毕竟能创作出好的音乐旋律非常不易,当然要物尽其用。而用自己已有的素材来进行不同体裁的创作,既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还不会涉及到版权的问题。

在欧洲乐坛,维多利亚除了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被冠名为“西班牙三杰”之一。他与弗兰西斯科·格雷罗(Francesco Guerrero)、克里斯索巴尔·德·莫拉雷斯(Crisobal de Morales)一起被认为是西班牙早期最好的合唱作曲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众非意籍作曲家中,拉索斯、维多利亚和莫拉雷斯都是在意大利学习并成长起来的。由此可见,意大利在当时是欧洲音乐的中心,而德国和西班牙在当时的乐坛应该是并驾齐驱的,有可能西班牙更胜一筹。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似乎能在拉索斯和维多利亚之间有所体现。同为西方乐坛早期的领军人物,拉索斯对音乐的态度是开放的。他的创作面非常广,教会的、世俗的,意大利语的、法语的、德语的作品通通都写,并且给后期德奥作曲家们树立了“国际化”的创作理念,帮助德奥成为此后欧洲乐坛中绝对的中坚力量。反观维多利亚,他对音乐的态度则显得有些清高或是保守。他一生只写拉丁语的教会作品,即使回到西班牙三十多年也没有创作西班牙语的作品。不可否认,这实在是西班牙乐坛的一大遗憾,同时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维多利亚虽然在个人建树上非常之高,却没有另外双杰的名气和影响力,以及可能导致西班牙这个欧洲大国在之后岁月里无法与其他国家在音乐成就上相提并论的原因。

合唱曲《多么光荣!》是一部非常有感染力的作品,丰富的和声以及强烈的力度对比完全不亚于百年后的古典浪漫派作品。其实维多利亚已经找到西班牙独有的热情饱满的音乐风格了,我们只能再次感慨他没有将这种风格建立并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莱斯特乐坛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乐坛人物
维多利亚时期的人是如何发明“短途周边游”的?
乐坛人物
乐坛人物
乐坛群星闪耀时
维多利亚时代(一)
“我们都是瓦尔迪”
英球迷欢呼声震天“动地”
维多利亚时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