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平,夏盈盈,杨素铧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1.卫生健康研究院;2.健康福建研究中心;3.公共卫生学院)
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不仅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对各国经济运行和社会正常秩序产生巨大影响。2020年1月20日,我国将COVID-19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1];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于3月11日宣布为大流行病。控制疫情的蔓延与扩散,最大程度降低此次疫情的损失迫在眉睫[2]。此次疫情防控,凸显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目前,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疾病防控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力量,关乎当前乃至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与成效[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野下,重新审视和探讨我国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专业布点。当前全国共有109所高校/学院开设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其中医药类院校58所(53.2%),综合性大学开设此专业的35所(32.1%),而理工、师范、民族等类型院校的比例较小,主要依托于相应的医学院,需要说明的是,有4所(3.7%)独立学院设置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109所高校中,普通本科(含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0所(73.4%),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9所(26.6%)。我国107所本科高等医学院校中,58所(54.2%)院校设置有预防医学本科专业[4],表明医学院校是预防医学本科教育的主体。
2.区域布局。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区域分布:东部地区40所(36.7%)、中部地区27所(24.8%)、西部地区30所(27.5%)、东北地区12所(11.0%)。开设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最多的省份为山东省7所(6.4%),而天津、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均仅有1所院校开设本专业。
通过对全国16所院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3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所,省一流大学3所,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所,普通高校5所)的主管教学院长进行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方面的问卷调查,探析我国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内涵建设。
1.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上16所院校提供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利用GooSeeker分词工具进行预防专业培养目标词频分析,其词语云图显示(出现频率越高、字体越大越重要),当前高校对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心主要在疾病预防能力,基本符合预防医学专业设置目标;但也可显现在社会动员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方面关注较少(图1)。问卷调查表明,促进健康和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被认为是预防医学人才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其后为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图2)。专业教育领导者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把公共卫生现实问题的解决放在第一位。
2.课程设置。利用GooSeeker分词工具,对上述16所高校提供的教学计划的课程进行词频分析,其词语云图显示,当前高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三大卫生及其他医学类课程为主,而以疫情防控下急需的“应急处置”相关课程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较少(图3);对主管院长的问卷结果表明,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与实践有脱节、内容冗余(12人)、人文社会知识偏少(11人)、应急类课程或学时较少(10人)、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融合不够(10人)等;有10所院校认为需要增加应急管理类课程,7所院校认为要加强公共卫生现场实践相关课程,6所院校认为要增加卫生信息学相关课程。
3.实践教学。在16所被调查的院校中,超过一半的院校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62.5%),在实践教学中重实验、轻案例、轻现场教学等创新性实践(56.3%),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技能脱节(50%)。18.8%的院校存在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少的问题,说明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定位、类型及具体要求上都较相近,培养理念主要停留在传统的防病治病上,还较少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5]。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事件,其应急处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工作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卫生系统内外的动员能力和协调能力,有促进健康和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6-7]。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公共卫生问题趋于复杂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和再现传染病等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这些都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具备上述能力外,还要侧重培养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作为增强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途径[8],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应将应急处置能力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但从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素的词语云图可见,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仍围绕疾病防治,对于应急处置能力的要求并未明晰。各高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未进行及时更新,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滞后,影响培养的效果[9]。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的设置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不应局限于医学范畴,它更是一门医学、卫生管理学、环境生物学、健康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6]。但从课程设置的词语云图中可见,当前课程设置以医学为主,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7],有关人文类课程如心理学、信息学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课程开设较少。《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1D-19)联合考察报告》指出:中国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迅速分离了致病病毒,确定了传播途径和潜伏期,为应急响应赢得了时间,但在消除阻碍、及时开展早期预警和快速应对等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领域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8]。这从侧面表明在生物医学层面上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层面的教育发展滞后,对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及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足。因此,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还应该学习心理学、大数据信息、媒体应对,增加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培训,以便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正确应对。
对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硬核能力[9]。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角,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众多高校提倡应积极开展对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现场调查和应急能力[10]。综合分析国内外及本研究的16所院校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发现,预防医学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仍面临诸多挑战:实践教学重实验,轻案例、现场教学等创新性实践[11],实践性教学与专业知识、技能联系欠密切[12];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预防医学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和提高,理论知识不扎实,应急处理能力不高[13],无法充分满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
新中国卫生工作方针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核心也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作为“大众健康”守门人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其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实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我国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建设也应当有质的提升。
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培养符合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14]。因此,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核心能力体系,为推进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支撑。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服务的三大核心功能:评价、保障、政策开发[15],即高校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包括专业能力、促进健康和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现代信息管理能力,以及政策开发与制度建设、卫生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合理利用的领导决策能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提示高校应切实转变过度重视生物医学层面教育的观念,应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信息管理、预防控制等纳入培养目标[3],以培养应急事件处理能力较强的预防医学人才。
公共卫生与公众健康关系密切,具有广泛性及学科间的交叉性。公共卫生既与临床医学有关,也与领导层的决策有密切联系,同时也需和其他工作人员、教育者和媒体等融合、协调。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教育的经验在于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和科研能力外,还非常强调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的培养,面对重大疫情时能在第一时间介入决策[16-17]。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人才能力培养方向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思路,预防医学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及系统思维能力,推动公共卫生的决策及运作,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公共卫生保障人群健康的作用。
课程设置决定了人才的知识结构,只有构建合理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与社会对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需求相切合[18]。因此,预防医学专业要大幅度增加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相关课程;增加医学科普能力教育,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提供基础保障;高度重视新发和再现传染病的教育,提高识别与预警能力;应重点增设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相关的必修课程,为应急处理能力强化和提升奠定基础,要将应急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作为重要的实训内容纳入公共卫生教育体系。
预防医学是实践性科学,因此在我国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进预防医学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互融合[19],也是提升医学人才应急能力培养的关键方法。我国开设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大多建设了实践教学中心和实习基地,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增加专业性实践教学活动,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合作,尽可能拓展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应急技能培养路径,加强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及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