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考及探索

2020-10-16 09:21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大学

(云南昭通学院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1-3],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随着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从技能逐步演变成为工具的使用,即从狭义的“技能”培养逐步演变为“能力”的培养。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提高计算机技能是一个值得思考及探究的问题。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高校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从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历程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70-80年代:起步阶段,部分高校开设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英文输入、MS-DOS 的使用等;(2)90年代:普及规范阶段,构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3)21世纪:深化提高阶段,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首门课程,科学、系统地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能力”的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4]。

(一)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教学效果不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各行各业,高校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能逐步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种类繁多,但大都属于通识教材,专业针对性并不强,纵览大部分的此类教材,其教学内容基本可概括为以下几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基本操作、Office 办公软件的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实用工具介绍等。近年来的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在教材中均未能得到体现,教材中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计算机基础类的教材趋于项目形式,尤其是增添了微课的形式,极大方便了学生可随时扫码学习。

此外,教学课时不足也是该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原因之一。以云南省昭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早期的教学计划是90 学时(54 理论+36 上机),教师可以系统地介绍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其后调整为72 学时(36 理论+36 上机),减少了理论基础;后调整为36 学时(18 理论+18 上机),理论及上机时数都大大缩水。课时减少了,但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及广度却进一步加深加大,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该门课程学到相应的技能,是广大计算机授课教师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教师负荷重,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部分高校来说,师生比悬殊大也是影响计算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院2018 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修读学生近3000 人,而计算机课程授课的专职教师18 人,兼职教师10 人,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师生比接近1:100,为了缓解压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分别开设在第一或第二学期,除此以外,专兼职教师还承担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工作量大,负担重。

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大学课程的专利,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不同层次地学习了该门课程,但由于地区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在中学已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知识也不系统、不全面,大部分学生仅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在我院18 级新生入学之际,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了问卷调查,表1是部分问卷调查情况:

表1 学生计算机水平问卷调查表(部分)

从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抽样1040 人,占新生中非计算机专业总人数的30%,大部分同学会Windows 基本操作,但熟练度不高,Office 办公软件中会WORD 的接近一半,会EXCEL 和PPT的较少,汉字录入以拼音为主,极个别会五笔输入。从调查表中反馈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要求教师在上机课中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但从调查表中也反馈出另一信息,学生填表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填写具有相互参照性,有部分班级的Office 办公软件操作全未填写,故调查的结果和学生的真实水平存在一定的偏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机房实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主要以“演示”为主,学生只能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没有形成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

三、建议及对策

(一)以课程知识点为中心的计算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国内外对计算思维有了较多的关注。教育部也提出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科学设计能反映计算思维特征的知识体系、大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合理化;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探索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深入体现两化(专业化+信息化)融合、注重多学科渗透等,使大学计算机课程成为大学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5]。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6-7]。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但决非要使人类像计算机那样地思考。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应以课程知识点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如: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数据和信息有什么不同?什么是计算?计算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计算思维的关注点。再具体点,又如:Excel 中的函数功能强大,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函数的使用,而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能自己分析并选用合适的函数来解决问题。目前,国内的计算机教材还没有专门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的任课教师不断研究总结,如讲授形式的多样化等。研究表明,计算机思维可通过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而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计算机的意义,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培养,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使用好计算机这一工具。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作为计算机教学的老师,更应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运用网络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作为高校的计算机教师,在授课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如:对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讲授Excel 时,可以学生记分册为例,介绍数据的计算及汇总分析等;在讲授PowerPoint 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所学专业的中小学课件。

(三)分层、分学科教学模式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可以说是学生个体差异性最大的一门课程,有的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而有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仅限于基本操作。针对这一情况,新生入校之际可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学生的意愿实施分层教学。建议分成ABC 三层教学,A 组基础较好,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熟练应用办公软件;B 组基础一般,会计算机操作,但不熟练;C 组基础较差,只会较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分层授课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全面地了解分析学生,而且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配合。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科方向,提出“学科+计算机技能”的不同教学模式。我院在过去两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讲授和学生专业相关或匹配的计算机技能或软件的使用,具体实行情况部分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学科计算机技能的扩展

这些补充内容的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将自身专业和计算机技能有机地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期末对本课程的问卷调查中,学生的满意程度为90%以上。

(四)改革考核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既注意理论学习,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昭通学院为例,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平时成绩(20%)+期中考核(20%)+期末考核(60%)”的形式,其中期中考核以实作为主,期末考核以笔试为主。我院的公共课教研组构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题库,并制定了题库命题的双向细目表,以Windows 7+Microsoft Office 2010 为平台,命题以每一分块知识作为基本单位,将教学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共计近200 个知识点,以客观题(判断、填空、单选、多选)和上机练习题为主要形式。表3和表4分别列举了Excel 2010 的客观题和上机题的知识点。

表3 Excel 2010 客观题双向细目表

表4 Excel 2010 上机练习题双向细目表

编号 知识点 考核目标 难易程度低中高5 Excel 中数据的填充 “填充”的使用,各种不同数据序列的正确录入 √6批注的使用 以录入及删除批注 √7 Excel 中公式的使用 能正确输入公式及对公式的操作 √8 Excel 中常用函数的使用 SUM,AVERAGE,IF,RANK 等 √

基于计算机课程本身的特点及时代的发展,该课程的考核应从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考评。建议考核形式可采用“自主学习(30%)+上机操作(30%)+平时成绩(20%)+能力体现(20%)”的多元化方式考核。自主学习主要以学生的专业为主,任课教师可以开学始就布置学生任务,通过网络工具自主学习一门和本专业相关的课程或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体现可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拟定题目,也可以选取教师拟定的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能真正实现教考分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网络的高速发展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2012年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在国内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7-8]。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传统的教育是学校、老师及教室,而“互联网+教育”则是一网络、一终端、N 所学校、N 位老师的模式。

1.任务驱动+翻转课堂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内师生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将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2,慕课+微课

互联网的发展,给学习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慕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新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是慕课的补充形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让手机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帮手,而非杀手。

3.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雨课堂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PowerPoint 和微信,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2018 春季学期,我院姜娜老师首次利用雨课堂实施教学,将课前预习、签到、课堂实时答题、弹幕互动等结合起来,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雨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利用无线局域网、4G 手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优势,引导学生掌握常用学习软件APP 的下载及使用,如:有道词典、金山词霸、慕课网等。让学生通过网络,真正把手机当作一学习工具,以免沉溺于网络游戏。

四、小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类专业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入门课程。本文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提出了以课程知识点为中心的计算思维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分层分学科的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等建议及对策。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