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构建

2020-10-16 09:21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微信政治

(云南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处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贴吧等手机APP 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了解时事新闻、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途径[1]。高校加强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应用APP 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势在必行。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为高校党建、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2]。在“互联网+”广泛应用背景下,高校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融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依靠大众,依靠“互联网+”技术力量,搭建理论实践平台,充分依靠数据量化、算法及其验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效果,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展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精准形式、一种新的技术力量和一种检验自身理论研究的途径。“微信时代”对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学工微信平台,积极开展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信公众平台(WeChat Public Platform),即微信公众号,简称公众号,是2012年腾讯公司推出的对个人、企业和组织提供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的全新服务平台[2],主要功能有消息推送、品牌传播、分享、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二维码订阅等[2]。

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以“互助”、“互联网+”、“中国好网民”等理念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等,提供一个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学生可以体验校园的“互联网+”的互助需求发布,平台聚集各方力量支持发布求助信息的解决,产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机制的新媒体技术机制、算法、理论等,实现互利共赢、所有人均是互联网的受益人等目标,对提升学生科研、专业、实践能力,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的高校移动校园文化理念、实践指尖上的“中国好网民”行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平台研究现状

(1)新媒体技术微信在党建、思想工作研究方面;李雪燕等[3]提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搭建大学生党建工作体系方案。刘继祥等[4]认为微信公众平台在传播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培养、互动、价值导向功能。施水成[2]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金伟琼[5]认为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宣传,起到激励教育作用。(2)传统的论坛等在党建、思政工作研究方面;张生[6]提出利用互联网环境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3)利用网络志愿者文化促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面;典型的有孙晓云等[7]提出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新机制。(4)在“大数据”、“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面;沈银花等[8]提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平台的构建思路。黄丽娟[1]认为搭建“互联网+”媒体平台,加强以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主的新媒体建设,开创宣传工作新局面。可见,搭建基于“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收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基础数据,利用大数据思想促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5)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机制方面。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机制相关研究[9-13]。代表性的有张进等[11]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

综上所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媒体技术应用研究方面,与传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有所区别,主要是应用了论坛、贴吧、微信公众平台等作为工具,并结合“大数据”预测思想、“互联网+”思维,从各个角度说明了新媒体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真正应用新媒体处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或充分融合新媒体技术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简单且少有,同时,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没有结合新媒体技术并且与之充分融合、应用也显得苍白无力,即需要新媒体技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对象的活动空间、运行机制等,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搭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践行平台并进行基础数据监测,充分依靠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引入规则、内涵、理念、合力机制等,营造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移默化氛围、实现相关应用、获取相关数据作为支撑、验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理论效果等显得很有必要。

三、云南师范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互助文化及新媒体技术平台

(一)云南师范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互助文化现状

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是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生根的重要形式,种类繁多。公益社团如计算机联盟、时代先锋等周末摆摊设点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等,专门的网络维护志愿者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庞大的校园网络故障维护,志愿支教团队进行假期下乡支教服务,专门义工团队帮助周边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补习功课,志愿者在献血日进行无偿献血工作支持等。

他们拥有一定的工作机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处。志愿者、社团、义工等作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细胞,他们成千上万,不同专业的志愿者聚集在一起活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壮大、健康发展也是校园更加和谐的象征,这些组织、个人的传统发展思路是少部分人以志愿的形式服务成千上万的大群体,如学生社团、志愿团队等的服务形式,显然存在很多弊端,如影响力不够大、纵使身怀绝技却没有足够的相关经费支持、拉赞助等缺乏持续性保障、无可追溯等,他们拥有勤工俭学助学金的支持、团学积分的鼓励、荣誉证书和聘书的精神支持等,有的整个团队几个月才能轮回发放一次勤工俭学资金资助,甚至繁多志愿服务的同时伴随有更多的不理解。利用“互联网+”红利壮大志愿、互助等力量在高校校园显得很有必要。

学校信息化资源丰富,如专业技术学生、团队、创业园等。特别地,学校的很多应用离不开这些志愿人员的大力支持,凭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方法,利用依托新媒体技术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可以在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大有可为。

图1 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主体框架

(二)云南师范大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技术平台现状

云南师范大学关于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技术平台有云思论坛、各类发布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的门户网站等,以“互联网+”服务形式提供、结合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理论并给以实现、运用的平台欠缺。还缺乏互助服务需求对接共享平台,更多的服务需求有待挖掘,急需平台及其影响力促进众多志愿服务问题的处理、解决。“互联网+”时代的意义在于每一个人均是网络的受益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即每一个人都需要帮助,如需要信息的分享、服务的共享等,每一个人都是求助者、助人者,都可以从助与求助中得到利益,如日常服务、网络故障、电脑故障、作业问题等在师大这样综合性院校里面显得很普遍,众多专业的互补性意义凸显,依靠专门人员如志愿者等解决相关服务问题显得事多人少,且很多问题“会者不难”,这些是强大的搜索引擎的延伸且解决不了的“最后一公里”;依靠学生、依靠“互联网+”的自发互助力量、依靠党建、思想政治理论在学生身上具体落实,对助力建设“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理念的实现,减少教育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等,起到打通最后一个环节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交易数据、即时通讯交互数据、传感数据等被封锁在第三方私有企业数据中心,阻碍了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协作,使得数据资源信息化增效和服务增值很难实现。数据流失、文化流失、平台缺失,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新媒体技术应用载体,教育信息化方面,云南师范大学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云计算中心,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应用的支撑,在这些隐形流失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在移动时代,高校校园数据流失于微博、qq、微信等平台,云南师范大学缺乏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移动校园文化平台,很多类似的应用显得牵强、单调、不受欢迎,校园即时通讯等也加剧了数据的流失,构建校园文化平台及其相关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尚没有借助移动软件如微信,充分融合互助、红包、奖励、信誉等机制的良性循环生态形式相关研究成果。

四、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

基于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方法技术和手段,结合前人研究的各种元素:“微信”、“志愿服务”、“合力机制”、“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中国好网民”正能量微视频等,我们引入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新媒体技术工作,提出了基于新媒体技术微信互助服务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理念以及相关的系统性合力机制的具体内容,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理念和机制进行实现,监控、挖掘、统计系统用户的关注度、交互次数、参与度、求助数量、服务解决数量、信誉度等指标和参数,进一步探索该系统对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贡献率、转化率等以及其它更有代表性的衡量标准,并将系统产生的各类数据标准化处理,保证隐私、安全的前提下以开源开放的思想,形成可以支持相关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数据接口;将各类数据进行大数据定义化处理,以向后兼容未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等大数据平台。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一)基于微信互助服务的“互联网+”模式

学以致用,高校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能力依靠互联网形式发布基本服务帮助他人,也在帮助自己,是一种互助形式,我们称为互助服务的“互联网+”和谐校园模式。该模式作为一种理念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和奉献精神,同理,基于微信互助服务的“互联网+”模式的构建、管理也是云南师范大学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互助作为一种服务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于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和补充,需要相应的新媒体技术作为载体和实现方式,需要特定的构建方法、管理机制。该理念融合并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即在互助服务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帮别人处理网络问题、计算机问题等过程中学以致用并得到锻炼,再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互助平台的开发、完善、升级等提高了专业能力,有效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问题又反馈和巩固了理论;互助促进和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环,在系统中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与处理网络问题这一具体业务进行很好的结合;系统中将互助服务的落实与红包、学分、积分等奖励机制、信誉机制等进行了结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平台搭建、开发、运维等研究方面力促合作共赢,实现互联网让所有使用它的人受益的真正意义。将充分融入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科研能力、动手实践开发能力等的提高大有裨益。

第二,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网上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体共青团员要发挥积极作用,争当“中国好网民”,发出“青年好声音”,壮大网上正能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引导广大青年争当“中国好网民”,倡导网络公益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广大青年自觉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了激励广大青年牢固树立理想,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将先进性和担当精神延伸到互联网。“好网民”行动有很多,代表性的有为了引导广大网民积极践行“四有”中国好网民理念,自觉弘扬网络正能量,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在中央网信办移动局指导下,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年报社拟发起“指尖正能量”全国高校移动网络作品传播工程活动。同理,平台旨在依靠网络新媒体、提倡互助、鼓励大家成为“好网民”,符合党中央政策要求。

第三,信誉机制、奖惩机制、积分机制、实名制等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标与学生具体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效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和具体的专业实践课程“协同”同向同行;以计算机技术作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落实、展开,细化对教育对象的过程管理:行为管理、行为监督、奖惩等相关创新性研究和运用相对较少,缺乏重要的工具或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互助”的形式,形成方法步骤、应用程序等融入新媒体技术如微信这一深受欢迎的应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展开的运用为服务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信誉机制、奖惩机制、实名制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友善、诚信、公正等元素被知行合一、系统性、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员服务群众并且进行一定的积分管理机制可以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在系统中得以体现和实现。党员积分管理也依赖于所融入的实践和服务对象、评定标准、过程管理、载体等,且须民主、公平、公正、公开,特别是,系统中的特殊用户如党员,通过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具体的互助服务积累等得到积分可以作为党员评奖评优的重要基础。

第四,服务、需求、信息、位置、校园导航融合,体现在互助需求的发布和对接结合了地图、导航等功能,互助需求的标识和校园位置的导向高度融为一体,是在校园空间和服务需求、对接信息环境中,以系统化设计为导向,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以帮助用户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最后,十三五规划要求“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笔者提出的微信互助服务“互联网+”模式体现了互联网的深度应用、网络化、服务化、协同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服务、微服务等触手可及逐渐受到欢迎,搜索引擎再强大也代替不了需要动手实践的过程以及互助服务的开展。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旨在实现高校环境下志愿者、社团等服务的“互联网+”模式。

(二)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模式的具体内容

基于研读文献中的“合力机制”概念,系统将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内涵如诚信、互助、友善等赋予系统化,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用户实名制

用户包括全校师生、问题解决赞助商等实体。关注微信服务号并完善自我信息,真实信息如姓名、电话、身份证号、进入校园网络的认证信息(用户名、密码)等,赞助商是需要进行真实信息认证的公司、社会组织等通过赞助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为了自身发展而成为用户的实体。人员身份验证:校内人员与校内网络认证系统进行对接一对一绑定,如果信息与校园网内部信息不一致,则不能使用该服务系统,对于公司等需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如单位法人证书、经营许可证等,赞助商有助于高校学生群体且有一定的吸引力。

2.积分制管理

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采用积分制管理。通过平台的互助服务积累积分。

3.消息投放审核

为避免过度“广告效应”影响平台的主题,赞助商对一定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发红包等赞助,在赞助的同时可以出现赞助商的logo 等广告或是只出现在赞助的问题解决记录里面,如“该服务由某某公司赞助处理”,同时具有内容的广告需要管理人员进行审核。除了全校性的紧急消息不用提供赞助费外,其它凡是通过该系统发布的信息均需要提供赞助费用并接受审核,赞助的费用一部分用于解决问题,一部分用于平台的运维。

4.求助发布

问题发布包括电脑故障、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其中,校园网络故障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发布。针对网络故障,由于网络故障对于非专业的人员不知道怎么描述,可以下载安装网络故障扫描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对计算机进行网络诊断并生成二维码,求助者便可以通过微信提供的二维码扫描接口进行故障扫描报修,类似难度的问题由专门的志愿者进行具体维护。

发布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失恋了,需要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哥们诉诉苦聊聊天”,“我的电脑启动不了,求助有心人解决”等,同时可以提供回报条件,如免费、一元钱、自定义红包、打赏等。问题发布的同时提供了问题所在地理位置,以便助人者导航至目的地。根据用户使用的活跃程度设定相关消息投放机制,根据用户受欢迎度限制用户每天、每小时等的问题发布数量、取消数量。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发布过程是合法的且输入少,即问题的发布均是通过按钮进行选择,少部分内容具有字数、舆情过滤等条件限制。

5.助人者与求助者对接

求助者发布问题,服务提供者接单,前者在查看后者的相关信誉记录后决定是否答应后者提供服务,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求助者也可能是助人者。解决完问题时,助人者需要对接的单子进行完成提交,求助者可以对其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价。求助者发布完问题的同时也提交地理位置,系统自动判断问题与已解决问题的相似度,并优先筛选距离求助者最近的一些助人者进行服务信息提醒,助人者接单后关闭该求助单进入服务模式,如果求助者在约定的时间范围内得不到帮助,可以取消单子告知助人者不再需要进行服务,并重新发布求助服务。判断接单是否成功显示隐藏用户联系方式,如电话号码等,提供微信消息模板、即时通讯网页等给用户进行问题解决的沟通交流。

同时,求助者问题的处理过程,平台提供视频上传接口,连同问题的处理结果、相关评价、真象图片等一并进行记录。

6.信誉机制

提供问题解决后的评价机制,对解决问题的人员进行信誉管理,为以后的求助与被求助提供参考,对进入黑名单的人员进行规范管理,按照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黑名单用户进行冻结等。通过用户的实际问题解决数量、取消订单数量等核定用户的信誉,对弄虚作假的用户进行冻结等,最后也借鉴其它更好的信誉机制。提供举报、投诉等机制,为净化平台以及用户信誉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7.奖惩机制

首先,平台提供发红包接口,在解决问题者完成任务后,求助者可以给他发红包等进行打赏、奖励。其次,可以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评定,通过核算这一群体的服务质量、数量等,给以校级层面的表彰、德育学分等。赞助商可以对助人者进行赞助,给以红包等进行奖励,对发布的不良问题进行过滤,并对该类用户进行个别教育。信誉机制促进奖惩机制的完善,目的在于鼓励对该平台贡献多的用户,如公司、团体、师生代表等,具体如对“某某公司赞助了多少问题的解决过程”、“某个人解决了年度最多问题”等进行精神、物质等层面的奖励。

8.运营团队及条件支持

软件升级人员:软件开发、运营、新的业务需求挖掘,由专门教师指导信息类、软件开发爱好的学生完成对需求的实现、升级等工作。

人员:党员、专门志愿者、学生会社团等管理、使用和推广,从引导用户发布问题到进一步解决问题、提交知识库和公关等,后期对求助、服务过程、结果的监督等,特别的是现有可以直接展开志愿服务的50 个学生网络故障处理人员。

知识库:提供常见问题的已经实践成功的处理办法和建议、案例。平台使用方法、演示的过程等,最要的是,求助得到互助的过程视频、项目人员指导学生开发过程中视频、代码资源等将会是最有意义的学习资源。

学校相关部门支持:如校园实名认证系统部门提供与该平台的认证接口对接,学生处相关部门给以德育学分申请与发放支持及其它条件等。

9.我心目中的“云师大好网民”评选

系统依靠自身收集到的各种参数以及系统中的“师大好网民”评定算法机制,再结合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里面核定出的相关算法对系统进行“师大好网民”评选,同时,在评定结果的基础上,融入平台所有用户的评定结果参数,最后评选出年度“师大好网民”,联动校办、党办、学生工作部相关力量以及平台的相关利益给以“师大好网民”奖励,将结果推荐给学校相关决策部门、教务处、就业处等以供学生奖优助优参考,并形成长效机制。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

(三)关键技术部分

首先,产生原型系统及其提供的开发数据接口。其次,针对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等第三方应用慢慢分散了高校学生的注意力导致的高校数据、文化的外流、平台的缺失等现象,以互助作为基础,系统有望作为构建“互联网+”的高校校园文化大数据平台的基本形式和数据基础。

其中,提供的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科研基础数据接口,可以作为其它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数据来源。原型系统是一个可用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高校移动校园和谐文化载体,涉及本地系统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如微信、校园实名认证系统等。在微信部分,求助者需要关注本地应用平台对接的微信服务号,进入该服务号下面的应用页面进行信息完善、问题发布等操作,更多的功能以本平台内容为准。校园实名认证系统部分,利用认证系统与平台进行对接,微信号与认证系统一对一进行绑定,认证对接不涉及耗费用户的网时、流量等资源,一次绑定即可一直使用。服务号下面需要的应用页面主要包括:用户关注服务号后对微信信息的本地存储、信息完善模块、需求(发布)模块、接单沟通交流模块、晒问题解决过程模块等;后台系统是对这些问题、用户、知识库等的管理模块。

由于对用户不可见的各种机制联合作用对奖惩、个人信誉等产生影响,所以如信誉度的抽象和计算,对每一位用户在系统的行为进行贡献积分评定、计算、评定标准确定等显得复杂,不同类型的用户需要不同计算、评定标准。

五、小结

笔者提出互助服务的“互联网+”和谐校园模式,探索基于微信互助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平台构建。给出基于新媒体技术微信的互助服务、“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理念以及相关的系统性合力机制的具体内容。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互助文化和新媒体技术平台现状,基于微信互助服务的“互联网+”模式,并从用户实名制、消息投放审核、求助发布、助人者与求助者对接、信誉、奖惩、运营团队及条件支持、我心目中的“云师大好网民”评选等方面介绍具体内容。

微信互助服务软件系统经测试后可以直接上线、运营,可以作为支撑云南师范大学新媒体技术的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应用框架体系,并作为高校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产生的相关数据、算法等可以作为辅助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展开的基础;产生的知识库、视频等可以作为学生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资源。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相关理论可以供师范类院校、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机构等参考。

猜你喜欢
互联网+微信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