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催化制备酥油基母乳脂肪替代脂

2020-10-16 06:36叶玉兰胡蒋宁朱雪梅
中国食品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酰基酥油亚油酸

陈 芳 叶玉兰 熊 华 胡蒋宁 朱雪梅*

(1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昌330047 2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大连116034)

对于婴儿来说,母乳是最好的营养来源[1]。母乳是一种复杂的天然食物,一般成分为87%的水,3.8%的脂肪,1.0%的蛋白质和7%的乳糖。除了为体细胞生长提供营养之外,母乳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这些分子具有不同的作用,包括参与婴儿免疫系统发育,大脑发育,肠道微生物群的发展[2]。母乳脂肪约提供母乳40%~55%的能量,脂肪中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AG)含量占98%以上,主要脂肪酸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enoic acid,EPA)等[1-2]。母乳脂肪中棕榈酸(Palmitic acid,P)总含量的60%~70%分布在中间位置,sn-1,3 位置则大都分布着油酸(Oleic acid,O),这种结构即图1所示的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OPO)[3]。研究表明,脂肪在婴幼儿体内先经sn-1,3 特异性脂肪酶的水解作用,将其水解为2-甘油单酯(Monoacylglycerol,MAG)和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在小肠中被吸收,MAG 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4]。MAG是大多数脂肪酸中一种较易被黏膜吸收的形式,容易与胆汁酸形成混合胶束,且不与二价阳离子形成不溶性皂[4],然而,游离脂肪酸中人体只能消化吸收中短链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长链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由于熔点高于体温(63 ℃左右),不易被消化吸收,并且棕榈酸在肠道中易与钙结合形成钙皂(P-Ca-P),导致钙的吸收率降低。而母乳的脂肪结构可确保大量的棕榈酸处于甘油三酯的中间位置上(OPO),易于吸收并且不会造成钙的流失[5-6]。

在全球范围内,只有38%的婴儿是纯母乳喂养的[1]。由于生活方式、社会压力、个人体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母乳无法满足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要求,因此市场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需求仍在不断扩大[7]。然而,大部分婴儿奶粉的脂肪结构如图1所示,与母乳OPO 结构相反,婴幼儿对其脂肪的消化吸收率比母乳低20%~25%[8];并且缺少促进婴儿大脑发育的EPA,DHA,ARA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鉴于此,以母乳为模型,研究和开发母乳脂替代脂对保证婴幼儿营养、健康发育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图1 母乳和配方奶粉脂肪的代表甘油三酯结构Fig.1 Typical triacylglycerol structure of fat from human milk and infant formula

目前用于生产母乳脂肪替代脂(Human milk fat substitute,HMFS)的原料主要有3 大类,即三棕榈酸甘油酯(PPP)、猪油及牛乳脂肪。Yang等[9]通过EPA 和DHA 乙酯为酰基供体,同PPP 在特异性脂肪酶TL IM 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含量为42%的ω-3 型脂肪酸;邹孝强等[10]采用高熔点棕榈油为原料,分别通过酶法酸解和物理混合,最终得到所得产品的棕榈酸含量,sn-2 棕榈酸含量以及sn-2 棕榈酸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3.5%,43.1%和61.1%,AA 和DHA 的含量分别为0.4%和0.3%。然而,由于国产棕榈油较少,原料价格较贵,因此生产成本较高。猪油棕榈酸大部分都分布在sn-2位置。Qin等[11]以猪油为原料,采用2 步法,即第1步以干法分提得到OPO 含量为30.7%的猪油分提物,第2 步采用来源于山茶油的脂肪酸为酰基供体,以脂肪酶RM IM 为催化剂酸解分提中间产物,得到OPO 含量为43.72%的产品。Yong等[12]以棕榈仁油、茶籽油和大豆油的混合脂肪酸为酰基供体,同猪油在脂肪酶RM IM 的催化作用下酸解合成HMFS。由于一些民族特殊的宗教信仰,以猪油为原料生产的HMFS 在市场上难以通用。以牛乳为原料生产的HMFS,由于原料本身的性质,所得产品同人乳脂肪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开发新原料合成HMFS 具有重要意义。

藏牦牛酥油(简称酥油)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其中对人体有益的Ca,Mg,Fe,Cu,Zn,Mn,K,Na等8种营养元素较为丰富[13]。郑玉才[14]分析酥油的脂肪酸,数据显示含量最多的脂肪酸有C14∶0,C18∶1,C18∶0,C16∶0,其中油酸含量最高,约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0%[15],且sn-2 位棕榈酸的相对含量十分接近母乳。同时酥油还含有多种功能性脂肪酸,如:C18:2,C18:3,C20:4,CLA,C22:6,C20:5等[16],具有增强记忆,促进婴儿大脑发育和改善神经传导等功能。然而,酥油的脂肪酸结构和母乳具有一定差异,其亚油酸含量显著低于母乳,需要对其进行修饰。目前国内利用藏牦牛酥油制备母乳替代脂的研究较少。本文选用酥油作为主要原料,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作为酰基供体,经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酯交换合成HMFS。反应包括水解反应和酯化反应,然而,在水解反应中会产生酯交换反应的中间产物,即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同时DAG 也是酰基迁移的中间产物。这个中间产物的生成会降低酶的活性,导致生成物的靶向性降低。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反应时间、温度、底物比及酶水分活度因素对反应酰基迁移及亚油酸嵌入量的影响,检测其主要脂肪酸组成,以期得到与母乳脂肪组成及结构更相似,功能更全面的母乳脂肪替代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酥油,西藏宝信股份有限公司;葵花籽油,益海嘉里有限公司;Lipozyme RM IM,丹麦诺维信有限油脂有限公司;三羟甲基胺基甲烷(Tris),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冰醋酸、无水硫酸钠、无水乙醚、无水乙醇、石油醚、正己烷(分析纯)、乙酸,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级。

1.2 仪器与设备

BS 224S 型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HP6890 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KQ-50 超声波发生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DHG-9240 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江西鼎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HA-C 恒温水浴振荡器,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RV10 旋转蒸发仪,德国IKA 集团。

1.3 方法

1.3.1 乙酯型脂肪酸的制备 称取物质的量比为1∶15 的葵花籽油和乙醇混合均匀,加入一定量KOH 作催化剂,在60 ℃下冷凝回流30 min。冷却后将液体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取上层有机相,水洗2 次,加入15 mL 乙醇促进分层,然后加入50 mL正己烷萃取,过无水硫酸钠除水相,在45 ℃条件下旋转蒸发有机溶剂,氮气吹干。采用TLC 薄层色谱确认得到脂肪酸乙酯,所用扩展液为体积比90∶10∶1 的石油醚、乙醚及乙酸。

1.3.2 游离脂肪酸的制备 游离脂肪酸的制备参照文献[17]的方法,主要步骤如下:向25 g 油中加入5.75 g KOH,加入11 mL 蒸馏水和66 mL 95%的乙醇,在80 ℃和200 r/min 条件下冷凝回流反应1 h。冷却后,向体系中加入50 mL 的蒸馏水和100 mL 的正己烷,充分震荡,除去含有未皂化物的有机相。采用3 mol/L 盐酸溶液调节含有皂化物的无机相至pH 值为1,释放脂肪酸。最后采用无水硫酸钠对所得游离脂肪酸脱水处理。

1.3.3 酶法转酯交换反应 将酥油与葵花籽油乙酯及油酸乙酯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带盖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固定化脂肪酶,充入氮气后密封,将其放入恒温水浴振荡器中,保持转速为200 r/min,恒定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后终止反应,离心除去固定化脂肪酶,所得结构脂低温保存以备分析。

1.3.4 单因素试验 对底物物质的量比(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酶水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单因素进行考察,比较各个因素对产物中脂肪酸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1.3.5 响应面设计 根据对反应影响因素的考察和筛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sn-2脂肪酸百分含量及总脂肪酸中亚油酸含量较高的水平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根据Box-Behnken 试验设计原理,运用 Design Expert 7.1 进行响应面设计。试验因素编码与水平设计见表1。

表1 响应面分析因素与水平Table 1 Variables and levels in response surface design

1.3.6 甘油三酯的分离 在一定的时间内从反应体系中取出100 mg 的样品溶于正己烷中,采用TLC 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得到甘油三酯,所用扩展液为体积比90∶10∶1 的石油醚、乙醚及乙酸。取出薄板置于碘蒸气染色缸内显色处理。将相应的TAG 条带刮下并置于25 mL 密封瓶中,添加乙醚提取TAG,吹干溶剂后加入2 mL 正己烷和1 mL甲醇钠溶液(1 mol/L)。取出上层有机相并采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处理,最后采用氮气浓缩有机相至200 μL,进气相分析。

1.3.7 脂肪酸组成分析 参考文献[18]分析总脂肪酸组成,称取2~3 mg 样品于螺口试管中,加入1.5 mL 正己烷,40 μL 乙酸甲酯,100 μL 甲醇化的甲醇钠(0.5 mol/L),置于37 ℃水浴反应30 min,放入冰箱冷冻10 min,迅速加入60 μL 的饱和草酸溶液,离心除去沉淀。取试管内混合物的上层清液;上清液经无水硫酸钠柱子脱水;将样品经N2吹干,经正己烷稀释;用1 mL 注射器吸取溶液过滤颗粒;用于GC 分析。

气相色谱条件参照赵曼丽[19]:采用Agilent 公司带全自动进样系统6890 型气相色谱仪,FID 检测器,分析柱为CP-Sil88 石英毛细管柱(100 m×12.5 mm);载气为H2;柱头压力为24.52 psi;进样口温度为250 ℃;程序升温:45 ℃条件下保持4 min;以13 ℃/min 的速度升温至175 ℃,保持27 min;以4 ℃/min 的速度升温至215 ℃,保持35 min;检测时间86 min。利用面积归一法得到各个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

1.3.8 胰脂酶的水解 参考Luddy等[20]的方法,称取10 mg 样品于螺口试管中,依次加入2.5 mL胆盐溶液(0.05%),1 mL CaCl2溶液(2.2%),10 mg胰脂酶和10 mL Tris-盐酸缓冲液(1 mol/L),振荡2 min,置于37 ℃中水浴反应20 min,期间取出振荡1 次。待反应结束后取出冷却,加入5 mL 无水乙醚振荡1 min,取上清液过无水硫酸钠柱子,氮气吹干备用。

向样品中加入约1 mL 正己烷复溶,通过薄层色谱展开法(TLC)进行MAG 分离,展开剂体积比为正己烷∶乙醚∶乙酸=50∶50∶1。采用碘蒸汽显色。刮下MAG 条带,甲酯化储存于-18 ℃,用于气相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脂肪酸分析结果

由表2可知,葵花籽油乙酯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亚油酸(62.28%),其次为油酸(26.00%)。在油酸乙酯中,油酸含量最高为47.97%,其次为亚油酸(41.22%)。与母乳脂肪酸范围相比,酥油中亚油酸含量较低,因此本文选用葵花籽油乙酯和油酸乙酯,以期对酥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表2 试验原料脂肪酸组成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materials’ fatty acid composition

2.2 酰基供体选择

由图2可知,当以脂肪酸乙酯作为酰基供体时,肉豆蔻酸含量为9.1%,棕榈酸含量为25.53%,硬脂酸含量为11.93%,油酸含量为25.94%,亚油酸含量为11.62%,亚麻酸含量为0.89%。当以游离脂肪酸作为酰基供体时,肉豆蔻酸含量为8.89%,棕榈酸含量为26.43%,硬脂酸含量为13.23%,油酸含量为26.87%,亚油酸含量为10.58%,亚麻酸含量为0.84%。比较总脂肪酸含量可知,以脂肪酸乙酯或游离脂肪酸作为酰基供体时差异不显著。然而以游离脂肪酸作为酰基供体时,其油酸含量超出母乳脂肪酸范围,其它种类脂肪酸含量均在范围之中。

由图3 及表2 中母乳相应脂肪酸范围可以知,以脂肪酸乙酯作为酰基供体时,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为49.17%,高于以游离脂肪酸作为酰基供体时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48.68%)。由图2~3可知,以脂肪酸乙酯作为酰基供体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底物的脂肪酸组成分布,即可控制酰基迁移从而得到与母乳脂肪酸组成最为相似的终产物,故试验选用脂肪酸乙酯作为酰基供体。

图2 酰基供体类型对产物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Fig.2 The effects of acyl donor on total fatty acid content

图3 酰基供体类型对产物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的影响Fig.3 The effects of acyl donor on relative content of sn-2 palmitic acid

2.3 单因素试验

2.3.1 时间对酶法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图4a 表示在反应温度为60 ℃,底物物质的量比为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1,加酶量为10%(以反应底物重量计),水分含量为0.5 时,反应时间对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由图4a可知,随着反应时间延长,总棕榈酸和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下降至23%,反应4 h 后sn-2 棕榈酸含量降低至50%,sn-2 棕榈酸的降低可能是因为反应时间过长使得酰基迁移程度增加。总棕榈酸含量下降可能是由于sn-2 棕榈酸含量减少也可能是由于已经键入亚油酸和油酸,与图4b 结果一致。为得到终产物中较高sn-2 棕榈酸含量,反应时间应控制在4 h 左右。由图4b可知,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在最初2 h 内迅速升高,并在4 h 左右达到平衡。其它脂肪酸如硬脂酸、肉豆蔻酸、月桂酸及亚麻酸含量缓慢增加,均在2 h 就已达到平衡。考虑到酶促酯交换反应终产物中各脂肪酸含量还受温度、底物比、水分含量以及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在2~4 h 范围内。

图4 反应时间对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Fig.4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contents of fatty acids

2.3.2 温度对酶法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图5 表示的是在加酶量为10%(占反应底物的百分比),酶水分含量为0.5,反应时间为3 h,底物物质的量比为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1 时,不同反应温度对产物中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由图5a可知,在反应时间内,sn-2 棕榈酸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这是因为高温可以促进酰基迁移,导致sn-2 位上的棕榈酸转移到sn-1,3 位上,使sn-2 棕榈酸的含量降低。然而在温度为65 ℃时,产物中总棕榈酸含量为24%,sn-2 棕榈酸含量为55.0%,基本达到试验目标。由于较高的温度将会加快酶的变性速率,故试验选择温度区间为50~70 ℃。由图5b可知,各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

图5 反应温度对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Fig.5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contents of fatty acids

2.3.3 水分活度对酶法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图6表示的是在反应温度为60 ℃,加酶量为10%(占反应底物的百分比),底物物质的量比为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1,反应时间为3 h时,不同水分含量(占酶质量的百分比)对产物中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由图6a可以看出,随着酶中含水量增加,产物中总棕榈酸的含量及sn-2 棕榈酸的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脂肪酶RM IM是水分子依赖性酶,水活越高RM IM 的催化活性越强,即一定时间内酯化和水解能力越强,也会有更多副反应酰基迁移,因此在图6a,6b 中水分活度越高则键入油酸及亚油酸越多,同理总棕榈酸和sn-2 棕榈酸含量越少。因此,优化反应中将酶的水分含量设定在0.2~0.8 之间。

图6 水分活度对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Fig.6 The effects of water content on the contents of fatty acids

2.3.4 底物物质的量比对酶法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图7 表示在反应温度为60 ℃,反应时间为3 h,加酶量为10%(占反应底物的质量百分比),酶水分含量为0.5 时,不同底物物质的量比对产物中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由图7a 看出,随着底物物质的量比增加,产物中总棕榈酸的含量逐步降低,由底物物质的量比为1∶1∶1 时的23.5%升至4∶1∶1 的28%,同时sn-2 棕榈酸的含量也随着底物物质的量比的增大而升高,由底物物质的量比为1∶1∶1 时的58.56%降低至4∶1∶1 的54.67%。由图7b可知,随着酥油比例增加,总棕榈酸和sn-2 棕榈酸的含量有上升趋势,而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却在逐渐下降,这是由于酥油比例增大油酸和亚油酸在底物中比例降低所致。故为保证终产物中sn-2 棕榈酸的含量以及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底物物质的量比区间设置在1∶1∶1 和3∶1∶1 之间。

图7 底物物质的量比对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Fig.7 The effects of substances ratio of the amount of substrate on the contents of fatty acids

2.4 响应曲面数据分析

2.4.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如表3所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反应条件。综合考虑,优化试验选择总亚油酸含量及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为主要指标,在此优化过程中只测定不报告。试验采用Box-Behnken 设计,共考虑4 因素3 水平,包括反应时间(2~6 h)、温度(50~70 ℃)、酶水活(0.2~0.8)、底物物质的量比(1~3)。

由表4可知,对于响应值总亚油酸含量,一次项系数酶水活和底物物质的量比为负数,即对响应值为负面影响。二次项系数中只有水分活度×水分活度为负面影响。在交互作用的影响中,只有水分活度×底物物质的量比对响应值影响不为负,其它均为负面影响。模型拟合响应值亚油酸含量,能够解释绝大多数响应值的变化,其P 值小于0.0001,这说明该模型高度显著。由表5可知,对于响应值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一次项系数时间为负数,即对响应值为负面影响。二次项系数均为负面影响。在交互作用的影响中,只有时间×底物物质的量比、水分活度×底物物质的量比对响应值影响不为负,其它均为负面影响。模型拟合响应值sn-2棕榈酸相对含量,能够解释绝大多数响应值的变化,其P 值小于0.0001,这说明该模型高度显著。

表3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3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表4 R2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R2 for each item of regression equation developed

表5 R1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5 Variance analysis of R1 for each item of regression equation developed

通过以上分析,最终确定描述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以及总亚油酸含量变化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如下所示:

R1=57.54+1.99A-1.25B+0.26C+0.16D+0.53AB+0.16AC+0.39AD+1.01BC-1.90BD-1.23CD-1.13A2-1.37B2-2.64C2-3.95D2

R2=12.57+0.91A+0.36B-0.33C-4.11D-0.14AB-0.28AC-1.11AD-0.034BC-0.64BD+0.74CD+0.035A2+0.5B2+0.086C2+1.53D2

式中,R1——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预测值;R2——总亚油酸含量预测值;A,B,C,D 分别为变量反应温度、时间、酶水分活度、底物物质的量比。

由图8可知,预测值与实际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2 个响应值R1,R2决定系数及矫正决定系数分别为0.9785,0.9569,0.9785,0.9570,代表该模型能够说明响应值同各独立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图8 预测值同测定值的关系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values

反应温度、酶水分活度、底物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酶解反应中产品总亚油酸含量的影响如图9a~d所示。由图9a可知,总亚油酸含量随反应温度的上升而上升,这主要是因为较高温度有助于酯交换反应发生。然而,较高的温度将会增加酶变性的速率以及一些副反应的发生如酰基转移。因此,有必要将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由图9c可知,酶水活由0.5 增加至0.8 时总亚油酸含量从12.64%下降到12.38%,原因可能是较高的水分活度促进副反应的发生。

图9 任意2 个因素对总亚油酸含量影响的等高线图Fig.9 Response contour plots between two parameters for the total content of linoleic acid

反应温度、酶水分活度、底物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酶解反应产品总亚油酸含量的影响如图10a~d所示。由图10a可知,随着反应温度升高,sn-2 棕榈酸含量缓慢的增加。这是由于高温条件下酰基迁移速度加快,该过程遵循热动力学原理。同时,随着反应时间增加,sn-2 棕榈酸含量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反应时间延长使得更多副反应发生导致DAG 生成量增加所致。由图10b可知,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随着酶水分活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酶在最适水活下,可以起到较好的催化作用,减少副反应发生。

图10 任意2 个因素对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影响的等高线图Fig.10 Response contour plots between two parameters on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sn-2 palmitic acid

为获得总亚油酸含量大于15%,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大于50%的终产物,通过Design expert的优化功能,经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优条件为:反应时间,5.7 h;温度,68 ℃;底物物质的量比,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3∶1∶1;酶水活,0.61;加酶量,10%。在此条件下,产品的总亚油酸以及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的预测值分别为17.89%和56.21%。

对模型进行优化条件下的验证,终产物中脂肪酸含量及分布如表6所示。在反应时间,5.7 h;温度,68 ℃;底物物质的量比,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3∶1∶1;酶水活,0.61;加酶量,10%的条件下,产品中总亚油酸以及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的实际值分别为17.59%和56.40%。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证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表6 优化条件下的结构脂的脂肪酸组成及分布Table 6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positional distribution of structured lipids produced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3 结论

本文采用酶法催化法,固定化脂肪酶RM IM催化,制备HMFS,试验原料选用与母乳脂肪相似度较高的酥油,并通过酶法催化对其结构进行修饰,以期得到脂肪组成及结构与母乳最为相似的替代脂。得到结论主要如下:

1)在选用酰基供体时发现,脂肪酸乙酯较比游离脂肪酸具有更好的性质,能有效减少一些副反应的发生,从而使终产物的合成更具目标性。

2)运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酶法催化反应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5.7 h,温度68℃,底物物质的量比为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3∶1∶1,酶水活0.61,加酶量10%。并在模型验证中得到终产物总亚油酸以及sn-2 棕榈酸相对含量的实际值分别为17.59%和56.40%,与预测值基本一致,合成终产品与母乳脂肪结构较为类似。本研究为模拟母乳脂肪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酰基酥油亚油酸
酪蛋白对搅打酥油品质特性的研究
基于生物酶法的酰基化桑椹花青素的制备与特性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IBRTAN DISH NAMES IN KHAMPA
滩羊肉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建立
黑牦牛
茶叶酰基化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4种槭树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比较
紫外光降解水中磷酰基乙酸的特性研究
1-(对甲苯基)-2-(三对甲苯基-5-亚磷酰基)乙醛的汞(Ⅱ)配合物的X射线晶体学、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
浅析植物油在婴儿配方乳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