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之我见

2020-10-15 01:24瞿先锋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3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现实生活师生关系

瞿先锋

【内容摘要】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谐的语文课堂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的融洽愉快,还要求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做到语文教材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和谐交融,做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的和谐统一。理顺了这四种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就会脉络清晰,重点明确,层次丰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者从容,学习者快乐。

【关键词】师生关系 三维目标 文本内容 现实生活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进十多年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成了广大语文教师一致追求的目标。但是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列的“落地”难题,如:怎样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怎样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有效整合不显得繁冗生硬?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怎样有机融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怎样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些都是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在实践中探寻一些有效答案。

一、师生关系应和谐愉快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中展开的,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气氛乃至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应先读两本书:一本书是教学过程中的教科书,另一本“书”就是你的学生。学生是我们特定的工作对象,我们还必须把学生这本书读懂读透,过去常讲师生关系要做到民主、平等、相互理解,但我理解师生关系仅做到这几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人际关系,它应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人际关系。它的发展大体上沿着“朋友——师长——榜样”这样一个过程来发展的。为了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懂得和学生交朋友。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个性等,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老师,让学生知道老师愿意成为他们信任的人,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个性、教学习惯、独特的授课风格等。

但這种人际关系不能停留在这样状态中,因为朋友关系意味着不能对学生有太多的约束和要求,这种朋友关系应.随着交往的深人而慢慢演变成另一种关系——师长关系,师长关系并不是要求老师刻意来摆出师道尊亚的严肃面孔,而是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不仅仅是朋友,更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同时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做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在学生面前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我们可以对学生态度上和蔼大方,我们可以和学生谈笑风生,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威信,没有威信的老师在学习。上难以给学生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随着师长关系的不断深入,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有了很高的威信后,这时老师在学生面前不仅是师长,而且应成为榜样。

二、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都应思考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这节课教什么?该怎样教?“教什么?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怎样教?”讲的是过程与方法。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弄清就稀里糊涂地教,只会让学生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语文课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要靠教师来正确把握了,教师要仔细阅读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不同的课程目标,同时还要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首先,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高屋建瓴,熟悉教材,驾驭教材,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有位语文老师执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读课文,熟悉文章结构,感受这篇散文的写景特色。我认为这样的目标就不太合适,因为这是一:篇融情于景的散文,这篇散文的美就在于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对春天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宜定为:第一,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品位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揣摩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其次,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应有机天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宜分割开来。在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时,其间必然会涉及到过程和方法。这个环节上,有不少语文教师过于注重知识和能力标的实现,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提示和引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的方法有:勾画、圈注、写评论文字、标注疑难词语句,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解读关键句、疑难句子的含义等。这些学习方法都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传授给学生,而老师包办、过多分析讲述往往是贻害学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应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利用文本教材的阅读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学习文天祥的诗歌《过零丁洋》,要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行间抒发的国破家亡的沉重悲哀之情,感受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尚节操。

三、语文教材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和谐交融

学习语文应走向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之,不亦乐乎?”有部分《论语》的研究者已经研究得出这句话比较科学的解释:学习知识后然后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运用,常常这样做是非常快乐的。“习”的意思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的意思,而是“实践”的含义,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句话实际上点出了学生怎样去学习,也道出了老师怎样去教学。学的知识要到实践中去用,这样才有意义和价值。圣贤孔子的教学思想的确叫人敬佩,也值得我们去深思自已的教学方法。

然而,今天有许多语文教师似乎是遗忘了这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老师更多地扮演着考试教练员的角色。一张一张的讲义试卷,一个一个的思考问题……学习语文为什么非得要去完成那么多讲义,那么多的思考问题吗?语文老师的素质提高又有多少是靠做这样的习题获得的呢?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现语文世界中美的真谛越来越少,应试答题的技能是越来越娴熟,归根结蒂是语文教育跑偏了方向。我们常常见到张贴在银行服务窗口的一、二、三的汉字大写,为什么张贴于众呀?无非怕人写错*…每次看到这些,我都会心情非常沉重,语文教育到底怎么了?难道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敬业吗?非她,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失当,“应试”教育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和生活脱节了,没能和生活巧妙接轨。

四、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学科是重人文性还是重工具性历来的争辩很大,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无论选取哪种教育方式究其本质还是教师对于语文教材中文本的处理态度。

我们语文教师怎样处理语文教材才能保证语文的课程特,点不发生“变样”呢?我理解,正确做法应该是“因文而异,巧妙穿插,灵活变通”文本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和作者情感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两者巧妙穿插。如,学习文言文《桃花源记》,我们既要积累本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知识,又要认识到作者陶渊明对动荡不安的东晋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和平、自由、富足的理想田园生活的渴望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穿插结合起来。例如,教学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教学“乐”这个词的词义“快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中的老人小孩为什么快乐?进而引导学生感受桃源人生活富足、自由、平等、美好、没有压迫的现状,这样学生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理想便有了一个深人的了解。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整个语文教育的中枢。无数的语文教育家为之不懈求索,但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是无止境的,构建起和谐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让教者从容,学习者快乐。

【参考文献】

【1】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成龙.论语文教育的和谐观【J】.成都大学学报,2008(12).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柯坦镇陈埠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现实生活师生关系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情是语文教学的魂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假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