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彬 张文坡
(乐陵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乐陵 253600)
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肿大、跛行、被毛粗乱。
急性病例往往发病于膘情良好的仔猪,病猪体温升高(40.5~42℃),呼吸困难,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红肿,腹式呼吸,临死前侧卧,四肢呈划水样,有时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关节肿大变形,生长缓慢或形成僵猪,直至病猪因机体衰竭而死亡。
体表多大面积的淤血或瘀斑,病情严重的猪只在全身淤血的基础上,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部多呈蓝紫色。剖检体内主要以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严重的呈豆腐渣样)为特征,多表现为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黏连,绒毛心是其特征性病变;肺小叶可见间质水肿、黏连;肝脏肿大、外包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者与腹腔黏连;肠系膜上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关节腔内有胶冻样物。
(1)本病又多继发于各种原发病,一旦发生往往造成误诊误治,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可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鉴别,另外注意与猪支原体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猪丹毒、猪链球菌等疫病相区别。
(2)实验室诊断
①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猪肺脏、关节液、心血接种于培养肉汤,含NAD的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普通琼脂和含5%乳牛血清的TSA培养基,于37℃、5% CO2培养箱厌氧培养24-48h观察其生长形态及特征。挑取培养后的单菌落抹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状的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细菌培养结果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特征,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②生化实验 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生化鉴定管,管中同时加入5ml0.01%的NAD,置于37℃5%的CO2培养箱,培养48h。结果见表1
表1 生化实验结果
上述生化试验箱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基本确定病猪患有副猪嗜血杆菌病。
(1)减少仔猪的流动,尽量自繁自养或尽量就近购买仔猪,减少仔猪对长途运输的应激反应。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在仔猪断奶时可暂时不与混群,对混群猪只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隔离在同一圈舍,避免混感;对断奶仔猪实行“分级饲养”,注意保温和通风。
(2)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者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电解多维;料中可添加药物预防,如氟苯尼考,林可霉素,强力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此菌容易产生耐药,在投预防过程中可以联合用药,如氟苯尼考与多西环素联合使用,林可霉素与大观霉素联合使用,用药5~7d。
(3)药物治疗应在早期进行效果较好,病灶明显形成后大多没有治疗价值,该菌较为敏感的药物有:头孢喹肟,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大观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必要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以免延误病情。对症状出现早期猪只选择肌肉注射敏感药物,结合保温、通风,再配合饮水、料中投入提高免疫力和抗生素药物治疗。
症状严重的垂危病猪应果断淘汰,连同死猪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源的扩散。
猪副嗜血杆菌病已成为广大养猪户主要防控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一旦发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猪户应对该病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控制本病的发生,做好预防保健,以达到预防本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