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轶
摘 要:小学劳动与技术中蕴含了大量的适合小学生劳动与技能的培养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思维发展都有很强的刺激功能。但是当前,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部知识结构和关系,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听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思维素质,提升他们的综合发展能力。
关键词:小学劳动与技术;动手能力;教育策略
劳动与技术课堂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中去自主感受,在实践中去真实体验,从而逐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动手操作中活跃他们的思维,积极促动他们思考,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实现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积极教学实践。结合对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了解,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分组活动,提高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发育的方向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不同的。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与交交流中进行动手活动。在互动中,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对活动的方向和对内容的认知清晰,最终在互动中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绳编花卉》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平时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并进行了小组人员的确定。对学生进行层级的划分,分别是动手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差三个层级;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层级分化情况,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配,使每个小组中既有折纸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折纸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学生。随后,让每个小组利用眼前的材料进行相关花卉的编织。如此,每个小组先进行了花卉编织的确定,然后进行了详细的分工,有的负责绳子的剪切,有的负责绳子的编织。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相关的任务,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给予他们帮助。如此,学生们在相互帮助中,逐步提高花卉编织的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显而易见,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中,教师利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法,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灵活游戏,提升兴趣
游戏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资源。小学生自身对游戏充满了向往,在游戏的环境中,学生的身心都很轻松,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快。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很多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
就拿《风筝的设计与制作》这节课的教学来说,教师以游戏的形式,逐步完成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先根据主要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历史渊源,然后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美工刀、剪刀、双面胶、胶水、铅笔等。之后,笔者通过展示风筝模型的形式,让学生知风筝的基本框架特點,让学生懂得风筝左右对称的重要特征。之后,笔者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根据眼前的材料进行风筝的创作比赛。学生制作好风筝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有制作好的风筝进行评比,具体形式是让班级学生进行投票活动,最终哪个同学获得的支持票数最多,就是哪个同学获得最后的胜利,并获得教师设置的奖励。通过设置比赛的游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自主进行动手操作,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动手能力的提升。
三、应用网络,激励动手
现代教育资源不断发展,使得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优化。在开展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在时代的前沿,用先进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形式中进行积极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素质的提升。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呈现相关的动手操作步骤,带动小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动手操作的气氛和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视频,为学生提供一些劳动的场景,让学生受到启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动手乐趣。通过应用微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技术的情感。
在《环保小台灯的制作》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利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的要求,以及教材对本节课内容的安排来看,让学生进行小台灯的制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决定进行课程的详细研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经过认真研究本课堂的内容,笔者发现不借助一定的教支持,学生无法进行独立的动手操作。于是,笔者决定从网络中搜集一定的资源,作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引子。笔者将其他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制作成果以短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在视频中,学生看到制作的小台灯很漂亮,对小台灯的制作步骤产生了极大的效仿兴趣。接下来,笔者先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具体做法及步骤进行操作,之后再要求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在这样的教学中,因为让学生进行了视频的观看,学生们的畏惧心理不再严重,而在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之后,学生的内心基本已经有谱,对创新也不再感到害怕。同时,学生在自主观看微课视频时,不断思考,促进了“手脑结合”,实现了动手能力的增强。
四、重视纠错,完善作品
小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生活的经验等方面都十分有限。所以,即便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他们依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丢失了学习自信,甚至有些学生开始厌倦动手操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正提升学生能力的基本,为此,在动手操作中,一旦发现小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监督指导作用,该给予学生指导就给予指导,该给予学生纠正就给予学生纠正,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
以《巧折纸盒》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制作纸盒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将纸盒盖子的长度、宽度制作得与纸盒的尺寸比例不一致,造成纸盒盖子不能盖在礼盒上,只能“搭”在礼盒上,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这时,笔者询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的盒子盖是什么样的?它比盒子应该大还是一样大?”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因为盖子的尺寸与盒子一样大,最后就扣不上了。”教师继续询问:“那么盒子的盖,只要比盒子的长度大就可以吗?大多少才可以正好盖住盒子呢?”,让学生进行思考,逐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对纸盒及盖的尺寸进行修改,制作出更好的盖子,完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笔者亲自进行了指导,参与了学生的制作过程,所以,学生们的基本制作情况基本在笔者的眼皮底下。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笔者及时提出疑问并让学生思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善劳动果实能力。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摆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这一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活动、游戏活动、视频指导等多种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课堂主动性,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思考与改善中提升动手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红.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4,(24).
[2]徐健健.小学劳动技术课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9,(1).
[3]陈孟芳.重视动手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