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斋
摘 要:伴随美术课改的深入推进,培育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显得越发重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图像识读、美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促成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更加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拓宽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5C-0071-02
发展核心素养,是当下初中美术教学的根本使命。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到具体学科中,核心素养有着特定内涵。
就初中美术而言,核心素养指立足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实践中,笔者积极构建活力课堂,以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一、图像识读,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点”
所谓“图像识读”,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从线条、颜色、造型等美术元素方面进行解读。当下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图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像识读,主要是发展学生艺术语言,这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美术素养。从根本上说,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通常要借助“看”,一种“直觉地看”。美术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看”的实践智慧,也就是图像识读能力。
比如,在引导学生识读名画《清明上河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从内容上赏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汴河两岸以及城内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从形式上解读,主要引导学生从线条、笔墨、章法、明暗、留白、透视等方面进行鉴赏。在色彩方面,引导学生感知《清明上河图》淡雅的墨色,通过这种淡雅墨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在线条方面,引导学生感知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观察线条粗细变化、虚实对比;在透视方面,和西方焦点透视不同,《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将繁杂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创造出不同视点的景致。整幅画作,构图严谨、笔法细致、气势宏大,表现出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从《清明上河图》中,学生能感知到北宋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等发展情况。这是一幅现实主义画作,创造出比单个视点所看到的更美的景致,这种透视法即“散点透视法”。通过与西方作品焦点透视的对比,学生直观感受、领略到散点透视带来的画面效果。通过图像识读,学生能深入感受画作的精神内涵。
图像识别是发展学生美术素养的根基。因为,从根本上说,学生的美术学习就是以视觉形象为中心、为主导的感性认知。学生的美术思维是一种视知觉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美术感知,让学生认识到怎样的视觉图像是值得观看的。要主动帮助学生挑选值得观看的经典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
二、美术表现,发展核心素养的“生长点”
发展美术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图像识别,而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联想等活动,进行美术创作和美术表现,这是发展美术核心素养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鉴赏与美术表现是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美术表现欲望,营造积极的创作氛围,关心学生美术表现的心理诉求。
以《苏州园林》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园林近景、远景、层次技巧,感受园林中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以及建筑的色彩美等,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课件中的园林。然后以“校园一角”为题,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创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包括构图、色彩、图案、层次等内容,创作一幅作品,表现校园的勃勃生机。
学生根据景色构图,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比如,对于校园一角中的“假山”“石头”,为了体现其质感,让石头更成其为石头,学生借助光与影、色彩纯度、冷暖等不同表现,将石头的立体感有效地表现了出来。如同人一样,石头透着一股生活、生命的气息。在学生作品中,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相互映衬、错落有致。学生有效地将美术知识、绘画技能等融合在一起,并运用于实践创作之中,挖掘了美术创作潜质。同时借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表现是学生美术素养积极外化的过程,是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表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更要增强学生的美术表现、美术创造能力。如果说图像识别是一个由外而内的鉴赏、内化的过程,那么,美术表现就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外化、表达的过程。图像识别追求一种理解,而美术表现则追求一种创新。
三、文化理解,发展核心素养的“醒悟点”
一切美术作品,背后都有深层的创作背景、动因。发展美术核心素养,必须引导学生穿越画作表层,对画作进行深层追问。
如在上述《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这样追问,激发深度思考。《清明上河图》的绘画手法是什么?这幅画的表现手法在同时代有特别之处吗?这幅画仅仅是为了表现汴梁的繁华吗?其能够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追问,学生能对画作获得一种文化理解,这种理解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感知和感悟。
如在《与建筑相伴的壁画》教学中,为了增进学生对古代壁画的认知,笔者借助新媒体,将西方著名壁画,如米开朗基罗《创世纪》中的局部《创造日月与动植物》以及《最后的审判》、中国敦煌壁画、《辟车伍佰八人》放置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学生发现,西方著名壁画,人物体态丰盈、神情逼真、形象高大、强壮有力,表现出一种磅礴气势,歌颂了人的创造力,展现了人体美、精神美,画面极富重量感、立体感。而我國宗教壁画,线条简练、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西方壁画重在表现人,高扬着人的主体性;而我国壁画,分为墓室壁画和寺观壁画,塑造了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天界诸神及图案装饰等,其中,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运用了对称、均衡、反复、重叠等手法,疏密有致、轻重适宜,变化之中有统一,充分彰显了匠人的高超壁画创作工艺。通过比较,增强了学生的艺术认知,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无论是学生的美术鉴赏还是美术表现,其内在的支撑都应当是美术的文化。如果说美术图像识别、美术表现是一种显性的素养,那么,美术的文化则是一种内隐的美术素养。对于学生来说,美术文化是最为本质性、内在性的美术素养。拥有不同美术文化的学生,其美术鉴赏内容、方法、方式等都是不同的。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教师要持之以恒。
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改变了过去美术教学“重术轻美”“重技轻道”的教学痼疾。通过图像识别、美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促成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应该更加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在美术教学中,要不断发掘学生的美术鉴赏、创造潜质,丰盈学生的美术精神。作为教师,不仅要探索美术教学的新内容、新形式,而且要探究新方法、新思路,从而通过学生的美术鉴赏,带动学生美术认知、审美能力的发展。如此,才能不断拓宽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
[1]管燕红.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6,(3).
[2]马兰.核心素养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体现[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10).
[3]王晓栋.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美术活力课堂”构建[J].江苏教育,2016,(8).
[4]王强.初中美术教学如何融入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9,(1).
[5]张定水.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
[6]方昕.论核心素养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
[7]李庆宗.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初中美术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5).
[8]刘泽.美术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的重要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7,(37).
[9]陈羚.指向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
[10]王海英.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