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实主义电影多取材改编于现实生活,直面社会问题,易获得观众情感认同。《我不是药神》改编自真实事件,聚焦于社会底层人物,抨击沉重的社会问题的同时融入新元素,喜剧元素的融合丰富电影内容,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推向新高度。
关键词:现实主义;真实;情感共鸣
近年来,中国电影行业蓬勃发展,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也是层出不窮,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国人们的喜爱。而2018年口碑和票房都收获不菲成绩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它的成功也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发展推向了另一新的高度。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能够与观众形成高度的契合点,能够获得观众共鸣和情感认同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意识形态。本文将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进行分析并浅析其成功的因素。
一、坚持意识形态特点,契合观众的文化认同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能够坚持意识形态特点,大多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反映国家的某种思想形态亦或是其他阶级观念。宣传弘扬某种道德观念、批评不道德现象,反映现实意识形态。一些影片甚至会影响着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就好比韩国现实题材电影《熔炉》,它的上映和反响影响了韩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为了让影片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能够被更多不同阶层的观众接纳,现实主义电影在作品呈现上也更加“接地气”,影片内涵以及其中隐喻内容也不再深奥难领会。现实主义电影多源于真实事件改编,通过影视艺术包装还原事件,而这些事件大多都引起过社会关注,从而使影片与观众达成高度契合,突破影片和观众的距离,获得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电影《我不是药神》能够体现底层人物的利益需求。一些较为严重的患者他们非常需要药物来维持他们的生命,但是因为现实的无奈以及经济的压力,他们没有能力去实现,所以在具有同样功效的药品中,他们的首选自然会是更为低廉的特效药物。影片中主人公程勇的贩卖药品行为与传统意识形态相违背,与法律制度相违背。虽然从道德层面上来看,这种行为依旧是不值得被赞扬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其优质面,程勇的药物虽不“正”,但是的确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帮助这些患者维持生命。程勇的贩卖行为与底层阶级群众的利益需求相吻合,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诉求,这是影片成功因素之一。
影片站在社会批评的角度,对资本家和底层人物的利益矛盾进行揭露,明确表明了底层人物在被高额药物压迫下的无助,并且暗暗所指出资本家们的利益斗争以及国家的态度,而这些都是影片想要真正传达的内容。影片在上映后,有关部门立即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由此可见其对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直击社会问题,同时融入了喜剧元素,在沉重的社会问题上添加了一定喜剧效果,使得受众更加广泛,也更容易能引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二、良好的审美体验和“梦”的实现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为大众所服务,其应该是能够让人的灵魂得到慰籍,使精神有所提升,对人生和世界有所感悟,能够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醒着的白日梦,需要遵循一定的审美原则,不能让观众产生绝望的心理。
电影是梦的艺术,让观影者如同做梦一般,通过电影院观影环境的营造和电影镜头的设置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当中,成为影片的主人,赋予观众在现实世界无法感受到的事件完整性。影片主人公程勇的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暂时救助患者,使患者能够拥有更多时间,在被正牌药商发现后,他停止了贩药,但因为原先的顾客面临危险且又没有经济支撑购买正版药,程勇又再次铤而走险为患者带回特效药,最终却落入被捕的结局,但是他的行为引起许多患者的感激。在这场“梦”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患者的孤弱无助的心情,而且倘若现实中也同样是患者的观众能够通过影片得到满足,现实世界中或许没有人能够为他们买不起高价药品而做出什么举动,而通过电影能够让他们获得情感共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电影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望,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承担了一个实现他们愿望的人。这场梦的实现,也让观众的灵魂得到慰籍,使得影片和观众之间形成良好的审美关系,观众能够从中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史可扬.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美学困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4)
作者简介:黄悦婷(2000-),女,汉族,广东廉江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