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儿童文学怪诞审美研究

2020-10-13 09:32石玲
西部论丛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节形象儿童文学

摘 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是一部具有想象性、象征性、怪诞性、审美性的文学作品,开创了英国儿童文学怪诞审美艺术的先河。本文将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为例,选取作品中怪诞的形象、怪诞的情节、怪诞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怪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在英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怪诞审美;形象;语言;情节

英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过程漫长而曲折,即便如此,并不影响英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自觉的、自成系统的儿童文学的国家。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儿童文学仍处于沉睡之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为当时的时代气候更适合教诲类严肃文学作品。1845到1945年,是英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成熟和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以英国文学家刘易斯·卡罗尔所创作的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为代表的作品颠覆了传统文学创作中教诲文学的表达形式。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为代表作的英国儿童文学通过怪诞的人物形象、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表现出儿童文学的独特审美特征,也就是后面所说的怪诞审美特征。怪诞的本质定义是以恶与滑稽为构成成分、以反常化为构成方式、既可怕又好笑是接受反应的系统结构模式的审美形态[1]。通过这种怪诞的表现形式来揭示真正的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作者卓越的社会评论与批判的目的。

1、怪诞的形象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中,通过一系列怪诞的形象,烘托出一种暗黑离奇的恐怖怪诞氛围,展现了一个充满变化和未知的奇异世界。爱丽丝在未知世界里遇到了很多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的让人觉得恐怖但又忍不住好奇的人和物:有怪异脾气、秉性虚伪的公爵夫人;有缺乏主见,心地并不坏的红心国王;有始终谜之微笑、却又飘忽不定、忽隐忽现的柴郡猫;有吸着大烟袋、满口谆谆教诲的毛毛虫;有到处乱窜、兴奋异常的三月兔;有胡乱言语、三分醒七分疯的制帽匠等等。这些怪诞的形象,归纳起来大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身体外形上的怪诞,一种是本身性格和行为上的怪诞,还有一种是怪诞的动物、植物和物品,它们非寻常的设定,使得他们的出场本身带有怪诞的色彩,富有隐喻和象征意义。它们所体现的非人的力量,也恰好展示了怪诞的异化主题。通常内心世界的夸张和病态,也直接导致人的性格和行为上的怪诞。这些人物的外在形态或许并不存在夸张的变化或让人感到怪异不适,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畸形古怪以及行为表现上的不同常态,给读者的感受是有点可怕却又不失滑稽可笑。这种又是怪诞的主题之一——疯狂所能达到的艺术审美效果,即将反常和病态的心理状态表现到极致。

英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典怪诞形象不甚枚举。在对于作品怪诞性的贡献里,这些形象所携带的恐怖成分更多一些,但是为了平衡好怪诞艺术性和小读者可读可接受性,作者通常会通过在讲述中掺杂滑稽的小插曲,从而达到淡化恐怖效果的目的。此外,作者在书中运用这些怪诞形象并非仅为了简单的吸引或者刺激儿童,使他们感到害怕。这些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和功用,通过与此类怪诞形象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主人公无可避免地会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并产生新的认知,改变以往不成熟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改善其与家人朋友等亲密人员的相处模式,改善与家人的关系,与朋友建立亲密友谊。

2、怪诞的情节

平常的故事往往不足为奇,恐怖怪异又不失滑稽好笑的情节则展现出不寻常的怪诞审美,常常令儿童读者久久难以忘怀,甚至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中爱丽丝因为追随一只大白兔跳进一个神秘大树洞,进入一个怪诞奇妙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有情态各异、稀奇古怪个性的动物,植物甚至物品,爱丽丝发现居然可以同它们亲密交谈。爱丽丝吃一口蛋糕,她的身体变得要撑破大白兔的屋子;爱丽丝喝一口液体,她的身体变得可以藏匿在茶壶里。爱丽丝遇到的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行为举止都十分荒谬与几近疯狂,看起来似乎众人均醉,唯有主人公爱丽丝是清醒的。她一路追寻着大白兔,不断地探索着新世界,又不断地追问自己是谁,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实现身份认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最后长成为一“大”姑娘时,猛然惊醒,发现这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梦。情节荒诞不羁,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时而给人以荒诞幽默之感 ,时而制造出恐怖怪异之态,烘托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怪诞氛围,从而牢牢地牵引小读者的心,让读者置身于爱丽丝探险的疯狂世界久久难以忘怀。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在表面上是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中发生的荒诞不羁的事情所体现的童话故事,本质上揭示真善美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怪诞风格儿童文学的艺术审美。

3、怪诞的语言

怪诞风格的儿童文学中巧妙地运用怪诞的语言展现离奇、幽默、新鲜的怪诞审美。怪诞的儿童文学语言中常用的手法有双关、颠倒、戏仿、夸张、典故、生造词等等。原本怪诞的世界可能阴森恐怖,晦涩难懂,啼笑皆非的双关的使用,使其仿佛变得可以理解;违背人们认知常识的颠倒诗给人以诙谐戏虐的效果;妙笔成趣的戏仿烘托出戏剧性怪诞氛围,极度违背常理的夸张使人产生离奇、震惊的心理感受。通过这些怪诞语言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怪诞风格儿童文学的怪诞之美。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中主人公爱丽丝缠着老鼠给她讲故事 ,老鼠对爱丽丝说: “唉,说来话长,真叫我委屈! ”爱丽丝听了 ,瞧着老鼠那光滑的尾巴说:“你的尾巴明明是长的 ,为什么叫它曲呢?”[4]这里老鼠表达是tale,但是爱丽丝理解的tail,他们虽然发音相同,但意思并不一样,因此造成了爱丽丝的误解,变得滑稽可笑。在第七章中,疯帽匠断言爱丽丝从来未跟“时间”交谈过,爱丽丝说 ,“也许没有,可是我上音乐课时要打时间” ( beat time音乐课上“打拍子、打节奏的时间”。) ,制帽匠疯帽子说“这就对了,怪不得你和时间交不上朋友,因为你老是打它。”这种通过谐音和一词多义的现象使对话中的语言产生双关意义,再结合对话双方在理解上的偏差 ,产生啼笑皆非的效果,使人的接受反应产生滑稽可笑的审美形态,这就是怪诞风格儿童文学要达到的文学效果。

怪诞形象、怪诞故事情节、怪诞的语言的运用使得怪诞风格儿童文学中怪诞的主题得以充分体现,除此之外,怪诞主题通常更是以儿童为中心,并与儿童的日常活动、兴趣爱好紧密相连。怪诞儿童文学的出现填补了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在市场、在文学史上的缺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注 释

[1] “怪诞”与“怪”异同新论[J]. 刘法民.  美与时代(下旬). 2013(11)

[2] Ca rroll, Lewis. Alice s Adv entur es in Wonderland. Londo n: Penguin Popular Classics, 1994: P84, P36, P1.

参考文献

[2]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何文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53页。

[4] 彭懿.荒诞的魅力——关于《爱丽丝漫游奇境》[N]. 文艺报,2011(6).

[5] 舒伟.荒诞美学的双重性——《爱丽丝奇境漫游记》解 读[J].名作欣赏,2009(4) .

[6] 安朵蓝.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怪诞形象[J] .關東学刊,2017(12).

作者简介:石玲(1988.10—),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文学艺术。

2020年度安徽外国语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英国儿童文学中的怪诞審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Awky2020017)。

猜你喜欢
情节形象儿童文学
刊首语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