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首先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如今因为有了“智能化系统”的助力,青岛市职工最快10天之内就可以拿到鉴定结果。
“沾了智能化的光,这鉴定流程实在是太方便了!”6月5日,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正在做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的高先生告诉记者。
因为在工作期间受伤致右小腿骨折,高先生之前一度担心工伤鉴定程序烦琐。再加上疫情的原因,从申請到拿到鉴定结论必将会是一场跑断腿的“马拉松”。没想到,通过“青岛Ai人社”公众号就成功实现了劳动能力鉴定申报。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劳动能力鉴定处处长许敏红介绍:“疫情期间,我们推行‘不见面服务,拓展了多种网上申报方式,职工可以通过‘青岛Ai人社‘青岛12333微信公众号,青岛人社APP及人社局官网等多种途径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每个月的鉴定计划在网上公布,职工可自主选择现场鉴定时间。”
记者跟随采访了解到,依托智能化劳动能力鉴定平台,高先生身份验证、查体、化验全程人脸识别,申报材料随机同步上传到鉴定专家的工作电脑上,有效避免了烦琐、复杂的纸质材料所带来的系列麻烦;鉴定现场每个鉴定室安排三名专家,间隔距离保持2米以上,采取背靠背的方式鉴定,且全部采用无纸化互联网办公,有效保证了鉴定结果公正、公开、透明。
鉴定专家工作台上的“高拍仪”引起了记者的兴趣,鉴定专家李大夫告诉记者:“对于比较明显、容易判断的外伤,这小小的‘高拍仪可以直接将伤病情况拍照上传到现场鉴定系统中,保存备查。”
整个鉴定过程高效、公开、透明。鉴定结束后,高先生被告知10天内就可以通过“青岛Ai人社”公众号查看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公示。而在以往,职工仅从鉴定结束到领取鉴定结论就大概需要60天左右的时间。
依托智能化服务平台的赋能,再加上现场周到的组织、服务,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变得快捷、便利,职工的工伤鉴定更加省心、暖心。
首家智能化劳动能力鉴定服务平台
2019年,青岛社保中心通过系统开发、流程再造、硬件配备和机制创新,打造出全国首家集智能管理、信息运行、监督检查、风险防控、鉴定服务“五位一体”的智能化劳动能力鉴定服务平台,并在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站投入运行。该平台实现了社保、医保、鉴定医院多部门多系统之间数据的实时传递、共享。
平台包括“人脸识别系统”“智能队列系统”“专家意见综合评定系统”三个子系统,鉴定职工由鉴定智能化平台系统按科室随机分配给专家,有效减少了鉴定工作的人为干扰;实行身份验证全程数字化,将身份验证、专家查体、化验检查各环节纳入人脸识别系统,杜绝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实行鉴定现场全程全方位监控,鉴定现场录像备查,给鉴定职工创造了更加公开透明有序的鉴定环境。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公开透明,多方位监管,才能保证鉴定的公正公平,群众才会信服。青岛市人社局从优化流程入手,实现对鉴定全程无缝监督,实现鉴定专家管理与使用相分离,行政部门负责专家的管理与选取,鉴定机构负责专家的使用,形成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业务流程标准化,实行专家背靠背鉴定,依据“两审三评一合议”的鉴定流程,在智能化鉴定平台系统现场录入专家意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实行专家组合议评审,依托平台系统实现鉴定结论“集体定”“一次定”“当场定”;实行鉴定全程公开化,鉴定结论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让鉴定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目前青岛市已真正实现劳动能力鉴定申报“零跑腿”,人员鉴定只需跑一次腿即可实现。
暖心化运作首创远程鉴定新模式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青岛市社保中心主动作为,周密部署,“想在群众前面、做在群众心里”,为解决危重病人劳动能力鉴定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实施远程视频劳动能力鉴定新模式,危重病职工不出家门即可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在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劳动能力鉴定专家杨大夫给记者展示并讲解了远程鉴定过程:被鉴定人只需关注“青岛Ai人社”公众号,在鉴定开始前通过公众号内劳动能力鉴定远程签到系统,即可直接完成人脸识别、签到、采集人脸图像等操作;身份确认成功后,工作人员将在系统中收到签到提示,并组织专家及鉴定职工进入远程视频,登录现场鉴定系统打印鉴定申请表,查看申报病历材料;鉴定过程中专家可通过视频对话问诊。杨大夫表示,对于“植物状态”的危重病职工,可在专家指导下由家属协助查体,鉴定专家会仔细核对伤(病)情及当前状态;整个鉴定过程全程录像留存备查。远程视频结束后,专家组现场讨论鉴定职工伤病情,并做出鉴定结论,在现场鉴定系统中进行鉴定信息录入,实现了鉴定结论“现场定、集体定、一次定”。
据了解,青岛市社保中心劳动能力鉴定处现有工作人员8人,承担着全市工伤及非工伤伤残鉴定工作,每年鉴定1万余人,平均每场鉴定近200人,其工作量可想而知。记者看到,早晨7点半左右,在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就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为了让急于得到伤病情鉴定的申请者尽快获得鉴定结论、领取相应待遇,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是常事,他们对此没有丝毫怨言。据了解,自今年3月27日陆续恢复现场鉴定后,截至5月底,已开展现场鉴定20余场,鉴定人数2 500余人,疫情期间积压的鉴定工作已全部完成,赢得鉴定职工和单位的称赞。
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伤处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青岛人社部门将运用平台思维,将工伤认定、鉴定、待遇拨付等业务的网上办理整合在一个平台上,由‘并联转为‘串联,实现全程网办,全市通办。以工伤认定为启动点,系统智能判断,精准向特定工伤群体实时推送工伤政策和网办链接,给工伤职工提供动态的办事指南,指导工伤职工在线办理工伤认定、治疗、康复、鉴定、待遇领取等业务,打造一链式‘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工伤保险经办工作的便民服务水平!”
(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