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蜡染靛蓝色为例探究中国绘画传统色彩审美意象

2020-10-12 20:30商进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蜡染

摘  要:靛蓝蜡染以单色靛青涵盖万色,体现了“无为而为”“自然而然”的哲学审美思想。靛蓝蜡染的蓝白二色虚实转化、无中生有、有无相生,体现了黑白辨证的美。靛蓝色体现了中国绘画色彩审美特点,还有其色彩意义下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蜡染;靛蓝色;中国绘画;色彩审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教改课题“中国画应用性技法教学在民艺中的研究与运用”(2017JGY55)研究成果。

一、蜡染靛蓝色特点

蜡染是中国劳动人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染布技法。蜡染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甚至更早。蜡染于宋代以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新的发展空间和内容,成为少数民族特色。

靛蓝色来源于蓝草,蓝草实际上是多种能染蓝色的植物總称。《天工开物》中列举了能染蓝色的植物有茶蓝、蓼蓝、马蓝等。蓝草植物经过揉碎浸泡,加石灰水进行液态发酵,制成靛,成为染色颜料靛蓝。古人喜欢把蓝色称为青,靛蓝也称之为靛青。靛蓝集聚了蓝色、绿色、紫色、黑色等颜色,是一种沉稳平和、清静庄重的饱和色。靛蓝染布体现了靛蓝色神奇的一面。布料初染时呈浅蓝色,然后变天蓝色,随着几番晾晒浸染,第九次染色后色彩如墨,这时布料呈现紫色光泽。南方少数民族都喜欢将布料反复浸染至深蓝似墨,泛出紫光。另外,人们用蜡在布料上绘制图案,染色后整个布面的色彩在留白和浸染中产生层层叠叠的浓淡变化,如同“墨分五色”一样,蓝分五彩。而蜡由于卷折破裂,染料沿着裂痕浸透,产生斑驳冰裂的纹路肌理。靛蓝色在蜡染技法应用下呈现出另一种美。

二、中国画传统色彩的审美特点

(一)色彩“用意”以及色彩概念下的本体认知

色彩用意即心意,表达画家心中无尽之意。在“用意”指导下,色彩特征被弱化,人的内心思想被强化,形成概念性色彩。色彩用意体现了人们通过色彩研究,对万物本源色进行探索,从而实现对色彩本体的认知。古人认为世界起源于混沌,然后轻者升于天、浊者沉于地,天地阴阳分显,古人将混沌归为“无”,而从“无”到“有”的天地色是第一次出现的事物色,也是原始世界万物诞生的起点色——黑白色。然后事物在黑白色的基础上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所以黑白色是万色的起始色或者本源色,而产生本源色的本体则是混沌,混沌是万物之元,因此色彩的本体是无色的混沌体。古人对色彩的本体认知将万物归为一元,这种统一认知使得色彩用意突破客观形成概念替换,揭示事物本质。色彩概念在色彩本体与用意之间建立了色彩象征意义。色彩的象征性使人们在意象色彩中突破了客观色彩的禁锢,实现色彩自由。中国绘画传统色彩审美观正在于追求色彩的意象美。

(二)中国传统色彩的哲学基础以及哲学化的色彩释义

色彩的哲学基础是以道家、儒家为哲学基础,即老庄和孔孟思想。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重视对“无为”的追求。儒家思想则是中庸之道,以“仁”立世。而太极图的创立,意味着古人将深奥玄妙的义理用黑白图示进行演示和解读。两大思想归纳成颜色表达则是黑白哲学释义。黑白哲学释义下,色彩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为:1.色彩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为”的“自然本色”,或者说是“无色之境”;2.色彩审美追求的是品德修养和色彩审美两者合一的“正色”;3.“黑白”是本源色。这种深邃高远的哲学观使古人在色彩的审美追求上,眼界变得更高远。他们通过本源色的意象表达追求涵盖天地的“大色”,以揭示事物本质。中国绘画色彩的黑白释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及其独一无二的色彩审美思想。

(三)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中庸之道

中国绘画强调心的功能和作用。色随“意”动,从于心。当“意”来自于社会众心,于是社会伦理对色彩形成强大的约束力,色彩与道德、礼教产生关联,服务于社会并成为社会伦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伦理指导下,色彩拥有特殊的社会公约和含义,具有道德规范性,如热闹庆典使用红色,丧逝使用黑色和白色。色彩的道德属性也使色彩具有善恶之分,色彩区分为正色与媚色、邪色,如孔子“恶紫之夺朱”。另外,人对色彩有情感需求。色彩能够激发人的情感,红色让人兴奋,灰色让人消沉,因此色彩不能过激,要符合人的内心情感需求。于是,外在的伦理道德约束和内在的情感需求经过矛盾调和,建立色彩审美平衡,以“合心”为尺度,形成有节制的色彩观,这种色彩观讲求方正不偏、修身养性、蒙养自身道德善性,符合社会伦理规范,从而成为色彩伦理的特殊美——中庸之美。传统色彩审美在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内心情感需求的约束下,讲求中庸之道,体现古人自然而然、不求偏激、修身养性的社会伦理道德美学思想。

三、蜡染靛蓝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审美特点

(一)靛蓝体现的“蓝色释义”

靛蓝蜡染以单色靛青涵盖万色,体现了“无为而为”“自然而然”的哲学审美思想。靛蓝蜡染的蓝白二色虚实转化、无中生有、有无相生,体现了黑白辨证的美。

靛蓝色除了体现黑白色哲学释义,还体现了蓝色释义。蓝色释义注重本体生命,代表了自然生命哲学。在蓝色释义中:1.生命来自于天地,蓝色释义强调了“天”“水”的重要地位。日出于东方,东方为天青色,象征着生命升起的地方。水是生命之源,孕化所有生命。蓝色代表了生命的色彩境界,孕育出新生。2.蓝色释义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广阔空间的崇拜,体现人们对“崇高”“自由”的追求和梦想。天空广袤无垠,具有电闪雷鸣神秘力量,古人对天空敬畏、对神秘力量和无穷空间的幻想,从而对人在天地之间的立足重新定位,产生高于生命自我的认知和理想。3.蓝色释义体现了内外一体蒙养身心的养生观。靛蓝蜡染着色于衣,纹饰于服,寓人以静,修身循礼,传达万物的清明之气,物之气传于人,则物生人气,人见之精神,穿之精神。蓝色由外而内蒙养自身的“浩瀚之气”。蓝色释义体现了内外浑然一体的养生哲学思想。靛蓝色传达生机勃勃的生命气象,体现了生命之美。

(二)靛蓝色的原生性表征传统色彩的起源特征

靛蓝色,体现了传统色彩的最初来源和目的。人们对靛蓝色的选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染色植物是祖先劳动中的偶然性发现。古人在劳动生活中偶然被一些植物的汁液染到,于是想到将颜色染于衣裤,同时古人研究发现蓝草具有药用价值,具有驱蚊、消炎、止痒等药用功能,适用于外出劳动的人。另外,选择靛蓝作为主要色是古人的必然选择。蓝色特征表征了颜色诞生之始,古人对天、宇宙力量的崇拜和敬畏,对东方的崇拜。当衣裤染成靛蓝色时,古人拥有了天空的美,拥有天空和生命的力量。这种崇拜性认知使蓝色在人们心中地位极其重要。再次,靛蓝色能给人带来宁静平和的感觉,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靛蓝色冷静、沉稳,让人感受到宁静安详。靛蓝染料体现人们对颜色的寻找和选择来源于精神象征、生活目的和心理需求。每一种颜色的使用和诞生,都源自于古人内心的喜悦和生活需求,源自于古人对物性的研究以及内心对美的追求和执着。

(三)靛蓝色彩意义下的“青衫”文化内涵

古人喜欢和推崇靛蓝染成的青衫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某些颜色的矿物来源价值昂贵,而靛蓝染布经济实惠;二是统治阶级对衣服色彩的严格禁令;三是蓝草染成的布料具有环保天然药用的特性,对人体有益。除此之外,靛蓝色之所以深受大众喜欢还在于靛蓝色彩意义下的青衫文化内涵。

青衫代表了古人崇尚的“青”色文化。青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青色代表了东方。东方象征著生命升起的地方,东方的守护神为青龙。青色代表了生命,是春季的象征。青,是青草和未成熟作物所特有颜色。东汉刘熙解释:“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青色意味着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青色带有吉祥寓意。古人喜欢用青色来描述物体,如青烟、青松、青云、青天、青年等,青色象征着公正严明、生命活力等。青衫除了具有特殊内涵之外,青衫还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刚开始青衫群体属于老百姓阶层,后来隋代隋炀帝对衣服颜色实行禁令,小吏只能穿青色。再发展到后来,唐代的八、九品文官官服为青色,青衫群体慢慢从老百姓扩大为小吏、学子、书生、奴婢,还包括品级低的官员。由于青衫代表卑微的官职和地位,落魄文人学者常以青衫自称自贬,如《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苏轼有“四十白发犹青衫”。青衫逐渐成为落魄不羁的文人形象代表,代表了特殊的文人群体,体现了文人如翠竹青松般不屈不挠的傲骨和风度;另外,穿青衫的大多都是年轻人、莘莘学子,因此青衫群体也代表了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青衫代表了特殊的文人群体和新生力量,才会在中国得到长久的尊重和推崇。

靛蓝色是自然、生活、希望等内化的情感色彩。时至今日,即使社会发展了几千年,靛蓝色仍得到大众喜欢,靛蓝色如水墨画中的墨色一般意蕴悠长,展示了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意境,传达着传统绘画色彩观的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商进,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蜡染
苗山深处蜡染忙
蜡染的纹饰探讨
蓝靛花香
丹寨蜡染千年
凤凰蜡染发展之思考
杨芳:一辈子只为做好一件事
百苗繁茂的史画
“扎蜡染”数码印花工艺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当传统蜡染遇上机器生产
玩蜡·染布·兴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