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的物化要素分析研究

2020-10-12 14:33段汉明厡振华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量化分析

段汉明 厡振华

摘  要:城市文脉是人类社会活动、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信仰、伦理、价值观等在城市中不断变化、演替、创新的积累叠加的结果,具有根源性、传承性和多元性等特點。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区的实证研究,城市文脉的物化要素以量化分析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一样的城市历史和文化特色进而得以展现。

关键词:城市文脉;物化要素;量化分析

基金资助: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51178163)资助研究成果。

一、文脉和城市文脉

中医的“脉”是指人体的脉搏和血管,文脉在城市文化中则是指人类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中形成的一个多元共生的网络系统。

“文脉”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是指语言文学上的脉络,如《文心雕龙·章句》中的“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1]。南宋吴潜认为:“文脉与国脉同其寿”,而国脉就是是指民族国家的发展、延续的脉络。文脉在文化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生象,是为变易;文化存脉,是为不易”。王文禄著有《文脉》一书,认为“杂论古今之文,谓文章一脉相传,故曰《文脉》”,主要论述了历代文章总体起源与发展轨迹模式是“接一元之文脉,指人心之文原,美矣至矣”,提出文脉的特征是“蕴于冲穆之密,行于法象之昭,根心之灵,宰气之机,先天无始,后天无终”[2]。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做了精深的表述,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3]。克拉克洪给文化下了12条定义①,其中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4]。

城市文脉是人类社会活动,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信仰、伦理、价值观等在城市中不断变化、演替、创新的积累叠加的结果。不同城市和不同地域的文脉,均是在地理条件、历史事件、文化孕育、场景场所等一系列过程中孕育而成的,具有不断变化、发展、自我更替等特征。从狭义上理解,城市文脉更多的是指城市“文化”的“脉络”。

城市文脉隐藏在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历史事件等历史的痕迹(或场所)中,因此文脉具有滞后性。同时,城市文脉还具有以下特征:隐含性,城市文脉并不是城市表层的景观意义,而是城市深层的文化发展线索,需要后人透过表象去体验和发掘;共时性,主要表现于历史文化的横断面或横向共时性空间环境脉络,如特定年代的场所、场景、生活遗存等,包括城市结构、形态和空间秩序得以形成的过程;历时性,是指能够表现或展示特定历史阶段的连续的历史文化过程,城市的历史过程、场所中的痕迹,与民族情感、心理认同、行为模式等交织在一起,成为城市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遗留下来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遗迹,使场所在特定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形成独有的地方特色;根源性,城市地域就是一个历史舞台,凡是历史事件必会留下相应的痕迹,尽管有些痕迹不易察觉,但我们依旧可以依据这些痕迹探寻出文脉产生、积淀、流传的过程;传承性,文脉能够通过设计展现历史文化中的精髓,如精神、观念、场景要素,并通过原型提取、设计表现、艺术再现等手段加以改造和利用,使其得到重生,赋予其新的意义;多元性,正是因为文脉包含了隐蔽性、历时性、根源性和传承性等诸多的性质,后人只能通过当时具体的社会条件、环境、生活条件、文化传统、行为方式等给予解释,并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多种方式进行延续,形成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形成多元化的脉络系统。

二、城市文脉的三个维度

(一)地脉是城市文脉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依托于地理环境而生成,地域的山形水系对城市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城市的历史就是人、社会、自然之间相关关系的发展史。自然景观是客观之物,并没有文化的成分,也没有高下美丑之分,所谓自然中的文化意向,均是人类根据自身的理解而赋予自然景观的,即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在改变自然的同时,将自身的观念、审美意识和人的本质力量融入自然之中,使其具有文化意义。

风水学中将起伏的城市地形比作活的场所——龙脉,从而产生了“地脉”一词,来表述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准确地讲,地脉是城市特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在时空上的系统分布特征,用以表示城市在地理环境中的基本格局。在城市规划及营造过程中,城市的布局、中轴线的确定、重要建筑群、居住用地的选择、特殊景观节点等均要考虑城市地脉的因素。

(二)城市中的人脉是文脉产生的内在动因

人类的集体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均需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为伴。城市提供了人们高度集中的活动场所,这种社会化的交往方式,使人融入社会群体,从而产生了一个集体行为的模式。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各自的思想观念、家庭背景、处世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对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环境中的与同事及领导的关系,是城市中人际交往的常见模式。

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对人与人关系的把控能力,反映出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多样的互动联系,表现为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脉络。在中国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而人脉是由人际关系所产生的人际脉络,产生的动力在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个人生存的需要,是城市中社会文化制度的体现。城市发展的历史本质上就是城市社会文化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历史,也就是人际关系变化的历史,包括朝代的更替和文化的变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市中的人脉是文脉产生的内在动因。

(三)文脉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基本线索

城市是一个开放且复杂的人工生命系统,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具有类似生命延续的文化基因。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众多子系统所形成网状脉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且隐形的文化脉络,并在偶然事件和必然发展过程的双重作用下,凝聚成显性的、物化的场所与节点,并具有隐蔽性、历时性、根源性和传承性等特征。

城市的历史并没有“逝去”,它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现存的城市,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以一种更为普遍或更为特殊的文化形式向现在和将来传递;现存的城市格局、结构、形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过去城市的身影;城市的历史遗迹、遗址等历史的“痕迹”,既具有实证的价值,又具有信息保存、传递的价值,同时又是城市不断延伸的时空标志;城市的历史(包括遗迹、遗址、现存的古建筑等),并不是“死”的东西,而是整个城市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则是整个城市生命的无机组成部分[5]。“有机”中包含着原样的(历史上原状的)“无机”,具有比现存的“无机”遗存有更加珍贵的保存价值[6]。城市文脉大多隐含于城市特定的场所中,不仅与历史事件、历史环境联系紧密,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特征。城市中这些特定的场所,是历史与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让人们感受到城市不一样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也日益凸现。这种多样性既表现为根植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中多种文化要素的整合程度,也表现为不同城市中市民心理、习俗、行为、服饰,以及建筑、广场、城市格局、城市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性,形成城市文化一体化趋势和异质性差异同时存在的演化进程[7]。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城市风貌的许多方面必然会趋于一致。城市文脉的保护和传承,是城市保持独特精神文化的關键。如果设计者能从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民族风情中提取文化要素来传承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城市的品质与风度,对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城市设计的视角看,城市文脉的范围涵盖了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城市的结构、形态、自然环境特征,到城市街道等细小的部分,既要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又要体现一个城市新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力求既能对城市文脉进行宏观把握,又能够展示新的文化特征,延续城市的文脉。

三、城市文脉的物化要素分析

(一)城市文脉物化要素的识别

我们以青海省湟中区作为实证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被调查对象对文脉物化要素之间关系的识别,确定了13个城市文脉物化要素,其中自然要素5个(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建成环境要素4个(空间位置、道路走向、地标、建筑)、地域文化要素4个(历史遗存、宗教场所、传统民俗活动、行为举止),厘定13个要素的物化指标与城市文脉的关系。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从自身的属性看是客观的物化形态,但从人类历史来看,自然环境始终被赋予了人文文化的色彩,如伏羲创造的八卦,就是表征自然的最早的人类文化之一。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和城市的兴起,无不是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发展、壮大,更何况人类从来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在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吉避凶,以求得到更好的生存空间。

地形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地理学上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大基本地貌。在城市选址过程中,地形地貌是与城市格局相关的文化要素,城市地脉更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发展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限于文章的篇幅,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2.建成环境

中国地处地球北半球,古代先贤在城市选址、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有着很高的智慧。如何发掘城市中文化脉络,研究城市的空间位置、道路走向、地标和建筑,成为我们判读城市文脉的重要依据。对此,如李琳[8]、陈薪光[9]、李汪达[10]、徐笑菲[11]等的论文都有论述,打开中国知网一搜,相关文献比比皆是。

3.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历史遗存、宗教场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脉重要的物化节点,这一点无需解释。

传统民俗是生活中活的物化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延续的需要,是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凝聚力量,是群体共同创造并共同遵循的生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生活的变迁,民俗活动的物化形态也随即发生变化,表现出民俗的时代性。

行为举止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表现,是一个人所在族群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能否融入所处文化的重要因素。将其归为物化要素,只是相对于文化性质本身而言,并无对人有不尊重的含义。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居住者的行为举止表现出城市文化高低,表现出城市文化氛围的好坏,表现出城市的品质与格调。

(二)建立城市文脉物化要素矩阵

本文利用德尔菲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建立网络分析矩阵,以社会网络矩阵作为反映“行动者—行动者数据”的数据方阵,用来反映城市文脉物化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程度的大小。考虑到对于城市文脉关键要素的甄别,需要对湟中区文脉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没有采用大量问卷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而是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湟中区文脉物化要素关系的评判,来反映城市文脉物化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程度。

采用德尔菲法来调查城市文脉物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城市文脉物化要素邻接矩阵,如表1所示,其中各行与各列分别代表湟中区文脉的物化要素,选取“0”“1”“2”作为确定各要素相互之间直接影响关系大小的关联值,其中“0”表示横行要素对列行要素没有直接影响,“1”表示横行要素对列行要素直接影响较小,“2”则表示横行要素对列行要素直接影响较大。当超过半数的专家选择“0”则认为没有影响,同理,当超过半数的人选择“1”或者“2”时则认为存在弱影响或者强影响。

(三)构建城市文脉物化要素网络

根据建立的邻接矩阵,利用社会网络的度数中心性与中间中心性指标确定关键要素。“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分析个人或者组织在社会网络中具有怎样的权力,或者说居于怎样的地位。计算各个节点的度数中心性与中间中心性,利用中心性指标的大小,可以识别城市文脉物化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其中,计算标准化度数中心度,用PC表示,以直接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程度,如公式1所示,其中,N表示网络节点个数,n则表示某个节点同其他节点直接关联的数目。度数中心度高,意味着该节点在网络中处于中心的位置。

猜你喜欢
量化分析
心理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编制及爱情特点分析
影响第二十届世界杯足球赛结果的主要技术因素分析
经管类专业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
政党轮替以来台日政经关系的量化分析
2005—2015年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研究的量化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视角下我国马列·科社学科研究状况分析
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其要素量化分析
网络新闻标题修改的量化分析
高校桌面虚拟化的量化设计方案研究
垃圾减量分类活动中社会及个体因素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