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灯具设计之美

2020-10-12 14:33赵柯明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和天人合一儒家思想

摘  要:灯具设计发展极其迅速,其潮流越来越趋向于结构简单、实用美观、材质自然清透、人性环保。设计出来的灯具给人们一种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造物讲究“尽善尽美”“温厚敦良的中和之美”“天人合一”,这些观点背后的丰富思想,对于现代灯具设计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灯具设计;美与善;中和;天人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为华夏文明的核心部分,渗透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讲究亲亲尊尊、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对于个人与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且儒家思想与时俱进,这也是在秦汉时期百家学说逐渐没落而儒家却能成为主流思想的一大原因。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文化底蕴是优秀设计作品的灵魂。随着灯具市场的发展,其作用已从功能层次上升到追求内在情感的层次,仅浮于产品表面的装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才是现在人们所青睐的。

对于目前一些学者提出的中式设计思维,恰恰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许多智慧的启示。儒家美学思想讲究“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比德”,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对现代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灯具种类繁多,精致美观,实用性强,其中颇负盛名的汉代长信宫灯及青铜雁鱼灯,在世界工艺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单单照搬古代灯具的样式很难满足现代家居的大众需求与整体风格,这就需要设计师深度挖掘古代灯具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内涵,衍其形,伸其意,传其神,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仿古设计。

一、儒家美学思想

(一) 尽善尽美,美善相兼

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36由于《韶》乐中讲述了尧舜禅位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仁义礼智的信念,所以孔子认为它尽善尽美;而《武》乐中讲述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不完全符合五道精神,所以孔子认为它没有达到“善”的境界。在孔子看来,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感官上的愉悦,但是必须与“善”相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审美价值。

儒家的“善”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功利上的“善”,第二种是道德上的“善”。

1.功利之“善”——“文质彬彬”

《论语·庸也》中有这样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65,“文”是指纹饰、装饰,而“质”是指本质。儒家主张,好的造物应该不偏不倚,“文”和“质”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孔子认为,不管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使内容与形式处于分离状态。他倡导在思想道德和造物方面达到文采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例如:明代的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如图1),设计者将椅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椅子会与人体接触的地方,这一部分光滑圆润,符合人机工程学;另一部分是不与人接触的地方,这一部分加有装饰,增加椅子的美感,而椅子的整体造型典雅古朴,简约大方,使人精神愉悦,身体舒适,符合儒家“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思想。

2. 道德之“善”——设计的德性文化

在传统设计中,器物不仅要具备使用功能,还要让使用者联想到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在物品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极为微妙的情感联系。

儒学主张以“礼”治国,《说文解字》中对作为工艺品材质的玉石有这样的描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2]这里将玉的色泽、纹理、鸣声、质地都与人的品德相对应,使一些器物的设计具备了与人的情感和道德理想相呼应的属性,借此来表达对美好道德的向往和称颂。

孔子的政治、美学思想源于他对西周礼乐统治全盛时期的向往。礼乐传统所引导的以伦理道德的秩序为内容的审美观,已经在建筑和器物的设计上烙下痕迹。大到皇城,小到碗筷,它们都具有讲究秩序、注重等级的原则,时刻提醒着人们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分工,各司其职,使社会生活与发展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优美的外在形式会使人精神上愉悦,实用价值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而器物所传达出的德性内涵使人端正自己的言行,从而实现“美善相兼”,达到精神与肉体兼养,使人成为“君子”。

(二)中和之美

“中”的本质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论语·雍也》中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评价,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适中,“无偏无倚”。“和”意为调和,孔子提出了“执两用中”以求其和的处事原则。“中和之美”意指在设计创作中避免走极端,达到恰当而不“过”。

这种审美取向就要求设计作品应让使用者在精神和心理上达到平和,不能在事物、概念的任何一个对立方面走向极端。儒家思想认为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從而打破情绪的平和,这样是不美的。例如服装设计上,多用纯度较低的颜色,极少使用能引起强烈情感效果的色彩;建筑物高度增加的同时,长度、宽度也随之增加,强调比例和谐,防止任何一方过于突出而影响平衡;器物的造型也会考虑材料的性质,这种对“中和”的把握,就是对儒家独特的中正美的演绎。

(三)天人合一——儒家的环保观

儒家和道家学说都提到“天人合一”的理论,但同一名称在这两种思想体系下具有不同的含义。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指人脱离人事、社会,与自然合二为一,使人“自然化”,且“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在社会道德的基础上与自然的合一,一切以人为中心,倡导积极入世。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孔子不信神,但他敬畏天命,所以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他认为人的行为应与自然的时序或周期相吻合、相适应,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以和为贵,顺从环境,尊重自然规律,而非盲目征服[3]。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引下,儒家还提出合理利用自然,对自然界万物要取之有道,而不能残酷地掠夺。《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4

由此看来,儒家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类保护自然,自然便会给人类提供大量宝贵的材料,以此促进社会发展。

二、具有儒家美学思想的灯具设计

(一)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豆形灯是我国最早的灯形制,也是使用最久、最普遍的一种灯。豆形灯一般为浅盥,盘中常立烛钎,细葫芦形或近似葫芦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民间的灯具一般造型简约实用,汉墓出土的“椒林明堂”铭青铜豆形灯(如图2)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此款豆形灯分为三个部分:灯座、灯柱及灯盏,其灯柱下半部分线条圆润,且长度适中,适合抓握,符合人机工程学;而上半部分线条较直,上下曲直变化,增加了整体的美感,并且其高度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相关联,上半部分可拆卸,兼备坐灯和行灯的作用,与儒家“文”依附于“质”的要求相呼应,达到了“文质彬彬”,且造型简约大气,較符合儒家充实的风骨之势。

古代灯具的纹饰大多是在部件与部件的衔接部分,且装饰手法巧妙(如图3、图4),不仅实用性强,而且美观,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情趣,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兼顾造型,做到了“文”与“质”相统一,将形与神、肉体与精神统一起来。

这样的设计理念为现代设计师在功能与造型的取舍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设计中的寓意

灯是光明的使者,对于人类来说它本身就具有昂扬向上的意味,所以人们喜欢将它与其他具有良好寓意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使其具有人文价值。

齐国人形铜灯(如图5)造型独特新颖,是较早的人形铜灯。战国时期,各宫廷摆放的都是鸟兽等祥瑞的灯具形象,以此凸显富贵之气,但齐国尚武,故将灯做成人形。人形甬的造型为一奴隶男子,颇有神勇之貌,以此彰显国风,人甬昂首挺胸,使人看到它就会精神振奋,展现了人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的追求。由于是贵族日常生活用灯,其造型也较华丽,但与祭祀所用的、造型精美的战国青铜鸟形灯(如图6)相比还是有差距,符合儒家“礼”的位序观。

(三)设计中的和谐

三枝灯(如图7)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和”观念。这款灯的前后左右都是对称的,做到了“无偏无倚”,且其造型圆润,比例协调,给人舒适的感觉。

彩绘雁鱼灯(如图8)其整体为青灰色,用一些金黄色的细线和朱红色的曲线做纹理,用色巧妙,庄重不失华丽,给人和谐的视觉享受。而其将雁抓鱼的动作与灯具功能结合起来,“执两用中”,既不失灯具原本的魅力,又表现了大雁灵活的姿态,栩栩如生,富有情趣。

古代灯具对于材料的运用也是非常考究的,例如青铜灯具有硬度大、可塑性强、利于雕刻、耐磨、色泽光亮等特点,所以青铜灯具的纹饰比较细致复杂,大多为动物甬和人形甬(如图9);玉质地细腻温润,硬度较大,韧度极大,颜色清透,玉质灯具造型平滑,简约大气,纹路较浅,多为暗纹(如图10)。

这种对于材质的合理利用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无偏无倚”“执两用中”的中和之美[5]。

(四)灯具的环保设计

受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代人对于自然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以和为贵,顺从环境,尊重自然规律。

这种思想自然也影响到了灯具设计。东汉错银铜牛灯(如图11),带有单管,其功能是将没完全燃烧的油烟和灰烬导入贮水的牛肚内部,从而保持室内的清洁,使人们保持身心愉悦,另外还能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增大光亮;牛背驮小圆亭形灯座,其上为带短小把手的灯盘,两片弧形竖菱形镂空屏板构成灯罩,燃灯时金属屏板往往烫手,所以屏板上多设了个小纽环,可以根据风向和使用者的需要,移动屏板开合,镂空的菱形格状孔,又使灯更为散热和透光。

这款灯是人为环保而设计的灯具,最后其效果又作用于人身上,与儒家的“天人合一”,相互呼应。

三、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比较

儒家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主张,与现代人们所倡导的简约设计风格,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相似,例如意外设计的作品弦月灯(如图 12),其中弦月的形状就是灯,实用部分即装饰,“文”与“质”相统一。

与其相似的还有意外设计的另一件作品满月灯(如图13),这两件作品灵活运用了月亮的两种不同形态,与古人喜爱对月抒情相呼应,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感情,颇具情调,且有人文价值和精神关怀。而月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作者将其与夜灯相结合,灵活运用传统文化,不仅在形式上做到了“执两用中”,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也做到了“执两用中”。

手风琴灯(如图14),设计师利用了纸张的可折叠性设计了这款灯,整个灯罩是纸质的,如同手风琴一般的结构,可以让它自由地拉长、缩短,艺术地点缀了使用场景,达到了材料与造型功能的“中和”。不管是哪一种“中和”之美,都是现代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所应该关注的。

目前应用广泛的LED灯,节能环保。许多设计师都根据LED灯的性质做出了许多环保灯具,这也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这款三角形灯具(如图15),其灯罩是利用回收的废纸做成的,可降解,借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儒家美学思想经过了历史的洗礼之后,其观点仍对我们现代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其主要表现为:“功能与形式相结合”“设计中的‘善的寓意”“中和”以及“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人追求个性与张扬,我们更应该回头审视传统文化,仔细体味其“中和”之美。而古时,灯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器皿,浓缩着古代造物思想的精华,材料运用灵活多变,对环保的考虑也较全面,对现代灯具设计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

探索我国传统文化与造物理念,有助于我们寻找“中式设计思维”,而这更是当代中国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2]许慎.说文解字今释[M].汤可敬,撰.长沙:岳麓书社,2002:29.

[3]陈昭瑛.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徐洪兴.孟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7.

[5]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赵柯明,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品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中和天人合一儒家思想
万物通心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Why Learn Chinese?
半碗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