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珊珊
我国是世界蜡染手工艺的发源地之一。对于蜡染的起源,各国说法不一。早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埃及的蜡染技艺已相当成熟,于是被猜测为蜡染工艺的发源地;印度被更多人猜测是蜡染的发源地,根据日本书籍《蜡染的技法》得知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印度产生了蜡染并将其传至日本和中国。然而,中国的敦煌石窟里发现了早期的蜡染作品,说明我国汉、晋时期,已经在用防染色剂,这也足够说明我国也是蜡染的起源国之一。我国的蜡染文化兴起于秦、汉,在隋、唐发展至顶峰而后慢慢消失。
丹寨是著名的中国蜡染艺术之乡。被称为“云上丹寨,非遗之乡”,它拥有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了蜡染外还有两个独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分别是“卡拉鸟笼文化”和“古法造纸术”。
蜡染,苗语称“图木”。丹寨蜡染风格独特,技艺精湛,主要流行于丹寨的扬武镇、排莫村和排倒村,其中排莫村正是丹寨蜡染的发源地,被外国友人称为“东方第一染”。
丹寨一带的蜡染用途广泛,除了用于日常的上衣、裙子、鞋子,圍裙、床单和窗帘,如今又新添了丰富的运用,将蜡染同陶瓷的茶具和餐具结合;或与玩偶结合,赋予布料玩偶特殊含义,同时也使蜡染变得趣味十足;又或用作桌布、笔袋、杯垫、帆布鞋等。在丹寨的排莫村可以看到中老年妇女们均身穿蜡染制作的衣物,苗族家庭里也随处可见蜡染的背包和门帘等。总之,蜡染依旧是苗族人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苗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根植在苗家人血液中的一股精神。
宋代《溪蛮丛校》中记载“点蜡幔”的制作方法是仿照铜鼓纹样刻板,用蜡印在布上,再入靛浸染;南宋时《岭外代答》描述的“徭斑布”是采用镂有细花的模板二块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再经煮染后得到的;清代《贵州通志》记载的蜡染工艺是先用熔化的蜡在白布上绘出花纹,浸入靛缸,然后去蜡显花。根据古代蜡染工艺的记录来看,蜡染的制作原理都是用蜡的材质来进行防染。时代变迁,历经千年的蜡染工艺竟被完整保留,这份工艺不再只是为了生产,更多的是承载着一份苗族人民朴实的情感。
蜡染作为我国非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丹寨蜡染保存了较好的民族手工艺文化,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手工艺,因此要保护丹寨蜡染工艺的原始工序,汲取其古老文化的精华,结合时代需求,创新出与时俱进的蜡染艺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