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开发的路径与实践

2020-10-12 14:23李志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古诗文课程内容文言文

新时期以来,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立德树人高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部先后发文,明确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作为目标和任务之一。本研究意在从古诗文的中小衔接课程的开发为出发点,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的落实。

一、紧扣课标,夯实基础

基于文化傳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资源开发学习层级界定: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从六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做到课程难度不超纲,课程内容不提前。

在汉字书写方面,课程内容的制定力求学生做到“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内容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导向,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除了重温小学阶段学过的所有古诗文篇目,又从第四学段的教材编选出适合中小衔接阶段学生学习的部分优秀诗文。

二、“四位一体”,提升素养

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内容充分立足中小学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充分考虑生情和师情。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为依托,设置了以下四个部分:汉字认读量及书写;经典成语过关及拓展;经典古诗文过关及拓展;经典名著必读和选读。以上课程内容从字、词、篇、章四个维度出发,实现“识汉字”“通成语”“诵读古诗文”“品读名著”四线一体、齐头并进模式,在衔接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注重积累与运用,注重四个部分内容的互相联系与辅助,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

三、诗意专题,以文化人

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设计充满文化气息和传统美感的专题模块,用传统文化底蕴提炼古诗文,在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语文知识的同时,以墨染墨,构建了充满书香味道的课堂教学氛围。

第一辑“经典古诗词”选择符合中小衔接阶段学生认知规律、知识储备、鉴赏水平的绝句、律诗、词,以作家为专题体例,以朝代为编排顺序,精选中小学共同选编的文学作品共4部:《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北朝民歌,以及诗词名家李白等共19人,每部作品每个作家都以两个四字词语作为专题名称,如:《诗经》以“赤子情怀 诗三百篇”,李白以“酒酣豪肠,浪漫诗仙”为题,苏轼以“清雄仙才,东坡居士”为题等。

第一辑附录以“家国天下”“乐山乐水”“念亲思乡”“童年童语”“可爱生灵”“哲理情思”等六个小标题,将汇编进前面23个专题之外的统编版小学教科书中的古诗词汇编起来方便复习。

第二辑“经典文言文”以《论语》为经纬线,遴选出为学、为人、为善等语录,统编为三个单元:“为学·日新”“为人·尚礼”“为善·亲仁”。每个单元又分为“经典诵读”“经典精读”“经典泛读”三部分。“经典诵读”部分摘编《论语》关于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善之道的经典语录,放在课前三分钟指导学生吟咏和背诵。“经典精读”和“经典泛读”部分是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要重点学习的主体板块,精选12篇第四学段必读的经典文言文作品或选段,以短小精悍、易学易懂、富有教育功能的名段名篇为主。

第二辑附录以“养成规范”“健康活泼”“至诚明德”“知止感恩”“好学善思”“敏事慎言”等六个小标题将汇编进前面三个单元之外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汇编起来方便复习。

四、前“伸”后“延”,循序渐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新旧知识之间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1]

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内容设置上注意以旧引新,使新知与旧知结合。选取初中阶段古诗文作为主要载体,通过“重温旧知”板块消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模糊感,将小学阶段课标所涉及的古诗文涵盖其中,构建熟悉感,实现新旧知识结构的牵引。通过“日积月累”板块关注中小学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差异大的现状,遴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适合中小衔接的部分经典古诗文篇目作为拓展延伸,提前让学生接触、适应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实现螺旋式上升,达到巩固拓展的效果。“注解及译文”扫清阅读障碍;“旧知、背景及逸事”提升阅读兴趣;“进阶探究”巩固课程习得;“经典赏析”提升审美趣味;“知识贴士”拓展认知广度。设计上体现学生能力的层级性,使课程具有延展性。

五、提炼线索,内外“兼修”

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内容上选择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以及中华优秀传统经典名篇,在深度挖掘经典内涵的同时,以经典为核心,以某一文学知识为线索进行思维导图式的发散拓展,在精细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课外的学习思维脉络。通过“知识贴士”板块获取更多的文学常识,第一辑的“知识贴士”聚焦古诗词格律、流派以及发展阶段,在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第二辑“知识贴士”聚焦“四书五经”,让学生产生对中国优秀文化典籍、古典诗歌发展史有个系统轮廓的认知体验。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我们的教学应将视野置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甚至是整个学科体系的发展,以形成前后一贯的学习进程。[2]中小学衔接课程内容不仅重视课内的衔接,还要关注课外乃至在生活中的文学衔接,关注学生课内知识学习情况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提高课外知识积累的热情,养成文学思维习惯。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内容方向性的引领,至关重要。

六、双重维度,全面发展

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内容关注知识与能力、规范与潜能的双重维度,在内容设置上得到充分体现。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导读系统注重方法引路,在编排《经典古诗词》与《经典文言文》的过程中,开始便渗透古诗词及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规范,为之后的学习扫清障碍。在具体篇目的各个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应证,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助读系统内容设置适应学生的阶段特征,为学习疏通路径。

七、方法牵引,授生以“渔”

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内容注重方法指导与内容学习相结合,为初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编选教材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例如在卷首便为学生归纳整理了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一)紧扣诗题,了解内容;(二)围绕诗句,猜想主题;(三)把握重点,品味意象;(四)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五)反复诵读,悟出诗情。方法例举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有章可循。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内容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初识初中课程内容、尽快掌握初中相关内容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培养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让初中的语文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结语:“现代课程之父”泰勒认为,在编制一组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三项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3]由此,中小学古诗文课程组织建设是不可割裂的一個整体,需要设置不断进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强调它的连续性和顺序性,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操作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又兼顾螺旋上升的发展,即在前一层次上不断拓展和深化。[4]古诗文课程体系的建立还要注意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夯实小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螺旋上升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古诗文衔接教学的研究好比是“文”,文化传承教育衔接研究是“化”,教育是力求以文化人,即以古诗文衔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文化传承的教育衔接。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姚建欣、郭玉英.为学生认知发展建模:学习进阶十年研究回顾及展望[N].教育学报,2014年(5).

[3]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张婷.沪教版四至七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文教材内容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本文系厦门市学科带头人课题“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厦门市第五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文化传承下中小学古诗文衔接课程开发研究”成果]

李志东,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课程内容文言文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