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雨霖铃》教学为例谈古典诗词教学

2020-10-12 14:23吴颖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雨霖铃诗句排序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感受语言的典雅精致,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审美情趣与鉴赏水平,继承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但是,古典诗歌词是用文言和传统格律创作,和现代人的语言表达有很大不同,造成学生阅读理解鉴赏的困难和障碍,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和思维惰性。

为了改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现状,笔者作了学情调查,对学习状态进行具体分析,然后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出发,采用设计活动、优化问题、创设情境的策略,进行教学实践。

一、学情调查

(一)问题设计

1.想一想,你在阅读古诗词时遇到的困难、障碍有哪些?

2.通过近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你有哪些方法?

3.你觉得要读懂一首古诗词,需要哪些知识储备?

(二)反馈统计(两个高二教学班80名学生)

(三)数据分析

1.学生具有阅读与鉴赏古典诗歌的经历、经验、能力和知识储备。学生反馈的内容是丰富的,感受是具体的,认知是准确而鲜明的。内容既涉及诗词知识,又涉及读诗的方法,普遍认为文言词汇积累、背景知识的掌握、了解古典诗歌的创作手法很重要。

2.学生具有潜在的畏难心理和思维惰性。从反馈内容的数量来看,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是缺乏的,尤其在积累方面远远不够,反映出无力感和挫败感。因此,在学习中常常表现出缺乏兴趣、没有耐心、不愿脑筋、知难而退的状态,在内容理解上出现粗读浅读误读的现象。

二、教学策略的针对性

(一)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对于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让他们产生兴趣,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古代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自信和满足,对古典诗词的情感就会产生变化,这样就可以从本质上改变学习古典诗词的状态。

(二)激活思维,启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学生并非“一穷二白”,从以上学情调查可见。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常常处于饱和状态,没有求知的欲望,因此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并且去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诗词教学变得更有乐趣、更具丰富的体验。

(三)体验情感,变客体为主体

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久远,学生难免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但是,诗词是抒情文体,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人性是相通的。教师要采用教学策略,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让学生与文本建立联系,变客体为主体,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与思想。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可以打破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感,是教学上较好的切入点。

三、教学实践——以《雨霖铃》为例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宋词的经典作品。笔者以“初读——赏读——悟读”为序,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为目的,设计了初读阶段的句子排序,赏读阶段的问题引导,悟读阶段的仿写体验的教学策略,并适时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和思维惰性。

(一)初读——设计排序活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1.活动设计:

(1)为打乱的《雨霖铃》诗句排序。

(2)阐述排序依据。(以下是打乱的诗句: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③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⑧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课堂呈现:

(1)有的同学拿出了纸和笔,将思考结果逐步写下,不时进行涂改,有的会和同桌交流几句,大部分同学处于独立思考的状态,都非常投入。为了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还提出让速度快的同学将排序结果写到黑板上,看谁写得既快又准确,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有的同学一开始怯于上黑板写,当有同伴上去了,也就跟着上去。最后,二个班级同学写在在黑板上的结果是:一个班级4人中1人全对,另一个班级6人中3人全对,其中一位写对的男生是平时很少主动发言的同学。

(2)师生对话过程

3.活动设计意图

(1)教学初始阶段,“激趣”很重要。采用诗句排序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改变原有直接阅读作品的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根据脑科学的理论,“留白胜于灌输信息”“情感因素胜过事实”为活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直接阅读作品并借助课下注释,就像灌输信息,而进行诗句排序,给学生留下空白,激发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去填补空白,满足他们想一探究竟的心理。

(2)激活思维,启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排序活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诗词的一般结构是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常见意象的内涵、诗词的音韵特点等,学生还通过抓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如表时间地点的词,进行逻辑分析判断。整首词的句子排序具有一定难度,在挑战中更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能。

(3)“排序”活动符合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①有具体的行为动词,“排序”即活动的动作,可操作,可观察,直观呈现。②活动设计的动机,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面已述。③活动设计的目的指向语文核心内容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在排序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古诗词知识(词语含义、结构特点、意象内容、押韵规律等),思考内容上的前后顺序,以自己认为合理的逻辑方式,重排句子,在排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诗词的大致内容。④活动设计的共同性:体现在由教师设計活动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阐述依据,展现排序时的思维活动,教师则相机引导,起到促进、推动的作用。整个活动基于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充分体现了2017版新课标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赏读——优化问题设计,贴近作品,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1.问题设计:上阕和下阕中各有哪一句诗句最打动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2.课堂表现(全班集体交流阶段):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上阕中哪一句诗句最打动你?

生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最打动人心。因为它描写了恋人离别时的情状,依依不舍,缠绵悱恻,“无语”一词更加凸显了他们心中的不舍、悲伤与难过,无言胜有言。

生2:当读到这句诗句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作者描写情人之间缠绵悱恻的情意格外打动我。

师:都说得很好,很具体。抓住了神态描写“无语”“执手”“泪眼”几个关键词,诗句描写细腻,让我们产生画面感。并通过想象,对诗句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生3:我觉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更打动我。这句話是虚写,想到将要离去,之后的路途中有千里烟波而且路途遥远,与路途比起来,人是多么的渺小孤独啊。衬托出了远行人的飘零与孤独。

生4:我觉得更准确的是江面的广阔衬托出人的渺小,因为远行人是乘船离去,前面的诗句“兰舟催发”已交代。诗句描绘了船离岸边越来越远,江面上烟波千里,深厚的云气笼罩着,给人一种凄清、悲伤的感觉。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虚写”手法,注意到了江面的宽阔与船和人的孤独渺小的反差,读得仔细,体会深刻。

师:我相信有很多同学被这两句诗句打动,因为语言描写细腻、生动、形象、有画面感,同学们容易感受。有的诗句语言更简洁,但同样情味浓厚。

生5:我觉得“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三句写出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先写恋人将离别时无心饮酒,后来好像两人越来越难分难舍,想要说些情话的时候,却碰上“兰舟催发”,这句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表现了出来,有一波三折的感觉。

师:这三句言简义丰,“无绪”“留恋”“催发”巧妙地刻画了恋人之间分离时的时空脉络和心理变化。语句简洁,但空白很多,如果不仔细体会,很容易一滑而过。柳词的婉约风格在这里也是绝佳体现。

3.问题设计意图:

(1)诗词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体,为了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教师通常会这样提问: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离情,词人又是如何表达的?这样的提问,学生将作品作为客体,以旁观的角度去阅读理解。换一种提问“哪句诗句最打动你”,意在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和诗歌建立联系,从情感体验出发,学生会产生代入感,更容易贴近作品。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耐人寻味,需要学生细细品味。2017版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2)问题具有开放性,回答因学生个人感受而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尊重每位同学的思考,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而问题暗含诗词创作的手法、特点等语文知识,又要求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做到有理有据。

(3)教师的指导是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适时介入,在教学难点上、学生易忽略之处相机启发学生,推动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

(三)悟读——设计仿写活动,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1.活动设计:

(1)根据以下情境,仿写上阕,字数句数相同,句子结构相似,音韵不做要求。

情境:你即将离开父母,去国外大学读书。(也可自创情境)

意象提供:梧桐、柳、鸿雁、浮云、凭栏、鸿鹄、孤雁、西风、月、流水、桑梓、杜鹃、鹧鸪、雨、夕照、梦、马、白云、舟……(也可自选意象)

(2)习作交流,根据教师设计的评价表点评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2.学生作业展示(部分):

露重月明,设宴别离,秋色又添。别宴赠柳不语,欲诉时,他乡别院。提笔点墨传念,却迹没灯灭。化长风,抛了乱卷,故园桑梓田中倚。(吴骏晨)

鸿鹄扑翅,风拂故巢,浮云流散。对门作别双亲,言无尽,心心相牵。霜鬓依乌丝缠,冀几载平安。凌云顶,志定明鉴,衔枝南归桑梓下。(沈悦)

孤雁南飞,凭栏远望,夕阳余晖。枕边睡梦不再,难心安,辗转反侧。相拥无言落泪,终告别不回。望渺渺、浅浅一笑,细雨蒙蒙掩晨曦。(姜慈音)

梧桐飘零,对天望愁,鸿雁飞离。航站楼内相拥,不舍处,却需别离。执手相望叮嘱,竟诀别转身。念父母,千里路途,征程漫漫身心累。(方奕菲)

西风骤紧,绿柳残退,烟光渐轻。遥想少年光景,倚膝下,承欢乐境。月照梧桐院里,飞雁似当时。叹如今,物是人非,雁鸣空落无人听。(沈馨瑜)

3.活动设计意图:

(1)以读写结合的仿写活动为手段,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在创作过程中体悟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

(2)设置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情境,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生活化,便于学生抒发真实情感。

(3)创作古诗词,学生经历不多,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仿写的方式,意在降低难度,以上阕为范本,音韵格律不作要求,同时提供诗词意象和评价量表,给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评价量表是学生评价自己和同学作品的依据,参照评价量表,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和同学作品的优缺点,更具体地理解诗词的文体特征,因此评价的过程更为重要。

针对古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难点,需要教师积极开动脑筋,研究教学策略。了解学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设计活动和问题,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创造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创设自主体验的机会。活动、问题设计应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离不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并在思维、审美、文化层面都有所培养与提升。教师通过活动、问题、评价表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围绕活动、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师生讨论部分教师需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相机引导,不能生拉硬拽,启发过度。教学策略应具有启发性、情境性、开放性、挑战性、创造性,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去积极探索思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王意如,叶丽新,郑桂华,徐思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吴颖芳,上海市洋泾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雨霖铃诗句排序
排序不等式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恐怖排序
《雨霖铃》教学设计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