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
【摘 要】思辨的本质,即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倡导多元思维。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高层次来说,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拥有高尚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让学生达到“自主教育”的境界。
【关键词】思辨;自我;感悟;体验
在人的一生发展中,道德起着动力、引导和保驾护航的作用,作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拥有高尚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道德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围绕教材内容,确立道德思辨专题
通过深入研讨教材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每一课都是相对独立的,课与课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课时计划安排做出调整,形成系列,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活动,实现教育目标,产生教好的德育效应。
(二)打破教学常规,拓宽教育时空
为实现每一次的道德思辨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可以突破常规,把班队课和道德与法治课合起来上,这样会大大地增加教学时间,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体验生活,去巩固道德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拓宽活动的空间。
(三)活动设计多样化,丰富教育内容
由于知、情、意、行,既具有独立性,又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道德思辨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地及实际情况,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动手操作、表演感悟、互相交流、亲身实践、快乐游戏等类型。
(四)整合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道德思辨最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将教学、班队会、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课堂体系,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实效,?使道德思辨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五)善于留白,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同时适时运用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握教材和教学素材之间的联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引起学生思辨的欲望,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宜参与过多,完成引导即可,要善于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辨的空间,这样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总结和评价工作,对于学生自主思辨产生的想法和得出的结论要及时予以客观评价,正确的方面要给予肯定;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其思辨过程,然后对于不完善之处指导学生加以分析推理,弥补缺陷。
(七)善于利用现有资源,选择社会焦点作为思辨内容
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活动时,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内容,内容必须具备话题性,其次必须要有思辨的价值,在开展思辨活动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决定思辨内容。针对思辨内容的选择,老师可以从社会焦点问题入手。首先作为社会焦点内容,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话题性,可以引起学生思辨的兴趣;其次社会焦点内容大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学生可以迅速投入其中。关于社会焦点问题的选择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焦点问题或者事件;二是国内社会焦点问题或者事件;三是具备强烈的时代感的内容。以这三方面进行教学取材,保证思辨话题选择的准确性。
二、道德思辨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力
道德与法治思辨力,不仅是学生思维方式体现,更是学生思维品质表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两难性、两可性问题,引导学生判断、选择。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澄清反应,把握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质疑、甄别等,从而培育学生自主选择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些问题很难有统一化、标准化答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诚如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所说:“这是一条‘林中路,每人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尽管每一个人的判断、选择不同,但却必须遵循最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舍此,人的选择就有可能会走向法律对立面、人类对立面。
(二)对话与研讨: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力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是师生之间简单的言语来往、你问我答。教师习惯于灌输,学生习惯于接受,他们犹如“美德袋”。指向培育学生思辨力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着力于引导学生对话、研讨,从而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建构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辨,启迪学生质疑,从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中,教师既可以运用澄清反应法,也可以运用价值单策略。价值澄清反应一般通过话语组织形式,是一种显性对话策略;而价值单一般是通过文字形式,是一种隐性对话策略。因为,有些问题适合于在公共场域进行深度研讨,而有些敏感的问题则适合私密沟通、交流。为让道德与法治研讨走向深入、走向深度,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主题,赋予学生深思熟虑的时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结构性交流。通过对话、研讨与交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深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理解,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内化与践行,形成道德与法治实践智慧。
(三)回望与内省: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力
引导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能力。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回望、内省,促成学生积极审视自我学习、生活。这种回望与内省,是对实践的批判、暗示和引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会进行引导学生自我追问、发问,诸如“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有没有类似的经验”等。回望与内省,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反思力。
【参考文献】
[1]黄又绿.借助绘本,培养道德思辨力三路径[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03)
[2]关月梅.道德思辨,品社學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切入点[J].福建教育,2016(17)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