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时期反陋俗文化视域下的文化教育探析

2020-10-12 14:34黄建国谢开贤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

黄建国 谢开贤

摘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因受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有限,孽生于封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陋俗文化依旧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成为阻碍革命发展的顽固营垒。苏维埃时期,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党和苏维埃通过构建文化教育体系,提高反陋俗文化的文化自觉;编印文化教育书刊教材,丰富反陋俗文化载体;掀起识字学习运动,扩大反陋俗文化受众群体,提高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从而,增强反陋俗文化的文化自觉,荡涤充斥苏维埃政权的陋俗文化,广泛实现革命政治动员,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苏维埃时期;文化教育;反陋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8-0102-05

何谓陋俗文化?陋俗文化是中国自阶级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以来,体现于风俗惯制上的并为传统人伦道德所认同的文化糟粕,主要包括陋俗所反映的传统人伦文化观念中的糟粕和传统人伦文化观念糟粕所铸成的陋俗。具体表现为封建等级观念、封建伦理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宗族家庭观念、宗教迷信观念以及封建婚姻习俗、吃喝嫖赌的生活陋习。陋俗文化以封建经济和封建政治为基础,以等级伦理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性道德为主体,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权”交织的封建社会形态下,牢牢束缚和控制人民群众,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革命的深入开展。①

苏维埃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工农兵劳苦大众,在赣南、闽西、湘赣、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建立了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实行土地革命、进行根据地建设的苏维埃政权。在这一深受陋俗文化浸染的局部执政区域,宣传动员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支援革命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正如,毛泽东指出:“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斗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② 由此,提高苏维埃政权文化知识水平,使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自觉投身肃清陋俗文化之中,不断革除陋规俗习,以建成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提高工农群众的革命阶级觉悟、建设一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深入开展。

一、构建文化教育体系,提高反陋俗文化的文化自觉

文化是衡量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教育则是影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自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垄断和掌控文化教育,实行思想文化的愚民政策,以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人民群众。党和苏维埃坚持文化教育平等权利,构建文化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一)致力发展文化教育,筑牢反陋规俗习的文化基础

革命前,工农群众基本不识字,是文盲半文盲。普遍存在的愚昧无知的宗教迷信、落后陈旧的宗族陋习、封建愚昧的生活方式等形形色色陋规俗习,致使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充斥苏维埃政权,成为革命觉悟和阶级意识提高的主要障碍。为此,党和苏维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对革命理论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尤其是增强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能力,以革除陋规俗习,进而深入推进反陋俗文化。

此业已成为党和苏维埃必须完成的重要革命任务。毛泽东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③ 对此,湘鄂西苏维埃政权明确指出:“要随时注意到与工农群众的联合,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同时,一方面提高农民的觉悟,主要的是团结农民在土地革命口号的周围;另一方面,要顾及农民种种落后守旧的心理,绝不是威力可以强制的,而是用教育的方法。”④ 党和苏维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中,以文化知识水平为主体、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不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而且将此与革命理论教育紧密结合,实现科学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文化的有机契合。文化教育在各苏维埃政权如火如荼开展,不仅极大改变了文化教育落后面貌,文盲半文盲现象大有改观,而且使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深刻认识到陋俗文化的性质和危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觉起来与陋规俗习做坚决斗争,苏区革命洪流勢不可挡。

(二)依法推进文化教育设置,保障文化知识水平提高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中国历史首次实现了工农群众当家做主,以宪法法律保障工农群众的文化教育权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指出:“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革命战争许可的范围内,应开始实施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⑤ 为确保工农群众文化教育权利的实现,如:赣南、闽西苏维埃制定了《教育行政纲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等,鄂豫皖苏维埃制定了《文化教育政策》等。从而,以法律法规使工农群众真正认识到文化教育权利属于自己而非统治阶级,自觉加入到反对统治阶级借重陋俗文化禁锢和束缚工农群众的斗争,荡涤陋规俗习,保卫文化教育革命成果。

在此基础上,为切实保障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党和苏维埃对文化教育进行科学分类,有的放矢的进行文化教育。闽西苏维埃指出:“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编制教材,开办报馆及各训练班,举办识字运动,以提高群众文化程度”。⑥ 鄂豫皖苏维埃指出:“苏区的工农劳苦群众们在得到了经济政治解放之后(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必须要实现文化上的完全解放,我们必须从地主、豪绅、资本家的奴隶文化中解放出米,先要读书识字,提高我们的思想和文化,增强我们斗争的力量,来完成建立新社会的伟大使命。”⑦ 对此,各苏维埃政权依据工农群众的文化程度和年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工农群众所受陋俗文化毒害的程度和革命斗争的实际,进行文化教育的划分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类别:按年龄划分为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社会教育),按教育层次划分为小学中学教育(包括儿童教育)和专门学校教育(包括师范教育),按教育内容划分为策略教育、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和军事教育,按教育类型划分为红军教育、干部教育、工农业余教育。如此,使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工农群众自我革除陋规俗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使革命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子弟,有享有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取消一切麻痹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教育……在苏维埃政权之下,取消各种宗教团体的特别权利。”⑧ 对此,党和苏维埃按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从中央到地方分别设置专门管理部门,专司文化教育发展事宜。在中央一级设立人民教育委员会(即教育部),各级苏维埃政府都分别依此建立了相应的人民教育委员会,从组织上保证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湘鄂赣省苏维埃指出:“以教育为阶级斗争的武器,造就无产阶级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技术等专门人才,培养儿童有集体的思想、革命的热情,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投身阶级斗争,以推翻反动统治,巩固苏维埃政权。”⑨由此,推翻反动统治阶级控制的旧的文化教育,扫除旧的思想文化,切实保障工农群众文化教育权利,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斩断陋规俗习的文化根基,以巩固发展工农武装割据。

(三)实施“一体两翼”格局,增强根治陋规俗习自觉

苏维埃时期,党和苏维埃坚持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大力实施“一体两翼”的文化教育发展格局。“一体”即以文化知识水平为主体。为实现文化教育的空前发展,党和苏维埃始终围绕这一主体,狠抓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⑩ 这极大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增强了根治陋规俗习自觉,为系统深入持久地开展反陋俗文化斗争积淀深厚文化底蕴、奠定坚实科学基础。

“两翼”即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苏维埃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而增强革命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的重任。苏维埃执政区域创办列宁小学,开展义务阶段教育,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首次建立起了属于工农群众自己的学校教育。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苏维埃统计,在二千九百三十二个乡中,有列宁小学三千〇五十二所,学生八万九千七百一十人。{11} 尽管各苏维埃面临残酷的围剿和严密的封锁,师资缺乏、物资匮乏,党和苏维埃仍极尽可能发展学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比例不断提高。湘鄂西苏维埃各县普遍设立了列宁小学,吸收适龄儿童入学,实行免费教育,其中:仅江陵、石首、华容和沔阳四县就有列宁小学二百九十二所,学生达一万两千人。{12}

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也是苏维埃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工农群众扫盲而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进而增强革除陋规俗习自觉的重任。苏维埃政权社会教育主义包括补习学校、夜校、半日学校、俱乐部等。据江西、福建、粤赣、瑞金苏维埃统计,截止到1934年3月,有四千五百六十二个补习学校,学生约达八万八千人。一千九百十七个俱乐部,参加这些俱乐部文化生活的固定的会员,就有九万三千余人。在各种机关团体中,文化生活成了工作人员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组织都有附属自己的列宁室,进行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13} 由此,“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注意工农成年补习教育及职业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提高乡村文化;发展社会教育,提高普及文化程度”{14},极大增强了根治陋规俗习的自觉。

二、编印文化教育书刊教材,丰富反陋俗文化载体

书籍不仅是文化知识得以传播的重要工具,而且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进入封建社会后,书籍被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所掌控,围绕四书五经而愚民昧民,成为统治阶级借助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牢牢束缚和控制人民群众的工具。党和苏维埃高度重视书刊教材编印,以提高认知、启发民智、开化民众、丰富精神,提高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和阶级意识。

(一)编印书刊教材,加强反陋规俗习的媒介作用

在传播媒介极其落后的时代,书刊教材既是发展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党和苏维埃专门成立了编审委员会来负责书刊教材的编印工作,取缔一切旧的反动落后的书刊教材。编印的书刊教材以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指导原则,普及基本文化知识和科学常识,提高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国基本国情和现实,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路線、方针和政策,宣传反“围剿”、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党和苏维埃编印了各种社会科学丛书:马克思主义浅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进化史、教育学,还创办了《布尔什维克》《红旗》《湘鄂西土地》《农民问题》《俄国战争史》《党内教育训练》等报刊。{15} 此外,各级苏维埃政府还根据革命实际和社会现实,搜集资料编纂印刷简单的识字读物,进行通俗性革命宣传。这有力保证了苏维埃在最短时间内用上以革命思想文化为主的书刊教材,并广泛用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从而,建立健全新的革命文化教育制度,增强反陋俗文化的文化能力,引导工农群众自觉革除陋规俗习。

党和苏维埃尽管始终处于围剿与反“围剿”环境中,但仍不遗余力重视文化教育之书刊教材的编印。鄂豫皖苏维埃编印出版了《列宁初级小学国语》《列宁高级小学国语》《几童识字课本》《儿童课本》《红军儿童课本》《工农业余课本》《政治课本》《社会常识》《自然常识》《算术》等。{16}这确保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无论是进行反“围剿”、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还是开展学习、接受教育抑或丰富精神生活,还是开展农业生产、支援革命,都有依托载体和借助媒介。从而,使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认清陋俗文化性质和危害,自觉与之决裂、与之斗争,进而改造自身的陋规俗习,克服自身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不断凸显和映衬书刊教材在反陋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注重书刊教材通俗性,增强反陋俗文化实效

编印的书刊教材能否切实达到反陋俗文化的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刊教材的受众性,即能否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书刊教材内容的通俗性。苏维埃政权编印的书刊教材为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而加强反陋规俗习的媒介作用提供了必备书目和参考。但频繁而残酷的革命斗争、文盲和半文盲的文化程度、文化教育落后的社会现实,决定了理论深邃、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的书刊教材是不能为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所认可,就不能发挥对反陋俗文化的作用。这一问题核心在于解决书刊教材的通俗性。

为此,党和苏维埃非常注重突出书刊教材的现实性、实用性和通俗性,而取材于工农群众的现实生活,反映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向往;注重取材于苏区革命斗争实际,反映革命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注重贴近党员干部、紅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的心理,符合普及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听懂看懂、理解清楚明白透彻,尤其必须将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贯穿始终,实现编印内容的通俗易懂和革命化。如:《红孩儿读本》:“小弟弟,年纪小,常恨自己力量小。他说:土豪又高又肥胖,小小拳头,怎么打得倒?我说小弟弟莫心焦,莫怕拳头小,只怕拳头少,千千万万的拳头团结起,要把土豪打成泥!”{17} 再如:小学课本:“封建头脑人,多半迷信深。分明是染病,却说是掉魂。请道士做解,叫端公降神。吃斋和拜佛,求和尚念经。叫瞎子算命、接阴阳过门。这许多迷信,实无益于人。把金钱浪费,碍革命进行。做卫生运动,自然病不生。纵有点小病,服医药就行。”{18} 诸如此类的书刊教材深刻反映了长期处于下层的苦难工农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和革命利益意志,通过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有血有肉的典型案例将革命思想融入工农群众的语言和文化之中、融入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切实增强了反陋俗文化实效。

三、开展识字学习运动,扩大反陋俗文化受众群体

面对人伦陋俗、宗族习规、宗教迷信和封建婚姻充斥苏维埃执政区域,党和苏维埃通过大力开展识字学习运动,扩大反陋俗文化群体,来改变文盲半文盲的文化教育现状,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反陋俗文化能力。

(一)借助识字学习扫盲运动,提高反陋俗文化认知能力

发展文化教育而反陋俗文化最大力量来自于工农群众。工农群众具有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即:既接受文化教育,又言传身教。面对工农群众基本是文盲和半文盲的最大现实,识字学习运动成为最佳选择。在赣南、闽西苏维埃,明确要求:“每乡设立一个消灭文盲协会,夜学和识字小组,短期训练班,半日学校等,开展广泛地识字学习扫盲运动,成为独立系统的广泛的群众组织,在行政上,受各级教育部指挥、监督并帮助工作进行。”{19} 识字学习运动最大功能在于以广泛性和针对性,成为最适合工农群众的文化教育方式,并与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宣传动员相结合。识字运动很大程度上是扩大化的社会教育,由于其受众面、影响面,成为苏维埃政权最为普遍的文化教育方式。

识字学习运动应根据当地实际采取适合的方式,既要符合生产生活现实,又要符合工农群众心理,更好达到应有效果。如:被称为苏区模范的兴国县,夜校学生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人中,男子四千九百八十八人,占百分之三十一,女子一万〇七百五十二人,占百分之六十九。全县有一百三十个乡的识字运动总会,五百六十一个村的识字运动分会,三千三百八十七个分会下面的识字小组。识字组组员二万二千五百十九人中,男子九千人,占百分之四十,女子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人,占百分之六十。{20} 识字学习运动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努力下,在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的响应下,轰轰烈烈地开展,极大提高了认知能力,推进反陋俗文化,进而巩固发展工农武装割据。

(二)深入开展识字学习运动,扩大反陋俗文化群体力量

工农群众是受陋俗文化毒害的最大群体,同时,既是进行自身思想改造的主体,也是反陋俗文化的主力军。苏维埃革命是先由外部推进开展革命的,不是自发自为的革命。面对被愚昧麻痹几千年的工农群众,将之从受陋俗文化禁锢和束缚中解放,自觉参加革命,是最为迫切的现实问题。苏维埃执政区域基本是山区,比较愚昧闭塞落后,必须通过扩大化的社会教育——识字学习运动,才能扫除文盲半文盲,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识字学习运动从字面意思就不难看出,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意义简洁明了,宗旨就是不仅让工农群众能认字会写字、能够读报能够写信、能够读书能够演讲。如:在福建长汀县,村村设夜校,入学的成人比小学生还多,特别是妇女占到四分之三,民谣唱道“工农妇女上夜校,读书识字开心窍;封建礼教全打倒,三从四德都唔要”。对此,必须从文化教育和革命理论教育“双管齐下”,文化知识是前提和基础,革命理论教育是核心和关键。从而,使接受文化教育的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的革命政治觉悟和思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反陋俗文化。

党和苏维埃建立了消除文盲的组织,中心任务就是扫除文盲,使每个苏维埃政权下的工农群众在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中都有机会读书,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一切不识字的群众都可以写信、看报、读书和写文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32年10月,江西省胜利等14个县,有夜学三千二百九十八校,夜学生五万二千二百九十二人,识字组一万九千八百十二组,识字组员八万七千九百十六人,俱乐部七百十二个,识字委员会二千七百四十四个。{21} 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识字学习运动虽初见成效,但工农群众繁重的生产和繁杂的生活、保卫革命进行的频繁战争以及物资比较匮乏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并不断推进革命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深入持久开展,方能不断巩固扩大识字群众队伍,为肃清除陋俗文化提供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强大的群众基础。正如,毛泽东称赞道:现在的苏维埃区域,虽然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环境,并且大都是过去文化很落后的地方,但已经在加速度的进行着革命的文化建设了。

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局部执政区域。党和苏维埃紧紧围绕宣传鼓动和组织动员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支援革命的中心任务,通过系列举措大力文化教育,极大改变了苏维埃文化教育落后面貌,提高了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增强了革命阶级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以肃清陋俗文化的禁锢和束缚,摧毁了陋俗文化的顽固营垒,广泛实现了革命政治动员,推动了土地革命、反“围剿”、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巩固开展。

注释:

① 黄建国、谭献民:《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动因探析》,《红广角》2018年第2期。

②{11}{19}{20} 陈元晖主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18、249、19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126页。

④ 全荣阶主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⑤⑧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1927—1937)》(第1册),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1985年版,第73、72页。

⑥⑩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8页。

⑦{15}{16}{18} 张耀纶主编:《鄂豫皖苏区教育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7、17、17页。

⑨{17}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湘鄂赣苏区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第188、190页。

{12} 梁琴主编:《湘鄂西苏区历史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0页。

{13} 《苏区教育的发展》,《红色中华》1934年9月29日。

{1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21} 《江西省胜利等14个县教育发展》,《红色中华》1932年11月28日。

作者简介:黄建国,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湖南长沙,410006;谢开贤,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广东潮州,521041。

(责任编辑刘晓慧)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
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的探讨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探析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社区党建教育平台如何搭建
润物细无声
广东省赛艇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