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周
摘 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在知识内容、培养目标、教学侧重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需要把控好各方面的变化内容,积极转变教学习惯和教学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新课改的发展方向,为实现高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内容细化;案例设计
新课改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体现主要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生活性和综合性更强,学科知识的阐述也更加细致。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地理教学所用教材的转变,旨在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身认知和教育经验,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课程变化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广大同行对高中地理新课改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好地展开教学。
一、地理知识内容更加细致
从高中地理教材的主干内容上来看,新课改实施后的地理教材对某些知识内容的划分更加细致、讲述更加全面。转变之前的教材在各部分地理内容的章节安排方面呈现出宽泛的特点,而转变之后的教材对各部分地理内容的章节安排则更加细致,对某些知识点的阐述也更加全面。因此,学校在新课改中选用的地理教材实现了内容细化的效果,充分展现了高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改对教师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和引发学生在情感态度、價值观上共鸣的要求,有利于高中地理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例如在“农业、工业和地域环境”的知识方面,转变前的地理教材只是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作为两个小节放入了“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整章中,主要讲解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分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详细讲解农业和工业的相关知识。转变后的教材将相关知识划分成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两章的知识,详细阐述了农业、工业区位的选择等内容。相比之下,新课改后使用的教材在一些知识点的阐述方面更加细致和全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地理文化涵养。
二、加强了地理案例的设置
在新的地理教材中,地理案例的设置更加充足,实现了地理概念、一般地理规律、地理事实等内容与案例的完美结合。另外,新的地理教材选取的地理案例一般都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强的真实度和可信度。转变前的地理教材尚未注重地理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转变后的地理教材将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代入了地理案例,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地理教材的这一转变符合新课改对教师传授给学生更多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知识以及提升教学内容灵活性的要求。
比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方面,“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是本章内容的重点,转变后的教材在讲述该部分的知识时就设置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案例,从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入手阐述了我国东北地区适宜农业发展的因素,然后详细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最后又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目标,叙述了东北地区农业长远发展的不利影响因素,如水土流失、黑土资源减少、土地盐碱化等,展现了东北地区农业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向。
三、逻辑性与学习规律的统筹程度更高
地理教材内容结构与学习规律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难度单元内容的编排方面,转变前的地理教材尽管展现了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在逻辑性与学习规律的统筹方面存在着不足,转变后的地理教材改变了单元内容的编排方式,完美结合了教材设计的逻辑性与难易知识编排的合理性。因此,转变后的地理教材内容结构的逻辑性与学习规律的统筹程度更高,有利于教师展开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逐渐丰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推动学生实现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一章的内容方面,转变后的地理教材按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的顺序来阐述相关知识。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化”的知识相较于其他两个小节的知识具有更高的难度,知识面也更加广。所以,这种章节编排方式采取了由局部到整体的逻辑结构,并且顺应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一般学习规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城市化的标志等内容。转变前的教材则按照“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的顺序编排内容,未能充分顺应学生的一般学习规律。
总而言之,新课改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高中地理而言,教材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当探索发现教材转变前后的内容变化,抓住新教材的重点内容,以此来选择更恰当的教学方式,顺应新课改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曹雪梅,刘信.调整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教学进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
[2]杨颖辉.解读高中地理新课改[J].内蒙古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