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效果研究

2020-10-12 14:22王沛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实践性

王沛华

【摘 要】社会教育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手段,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道德素养,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才。学前儿童等年龄较小,因此只有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够让他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更好的成长环境以及心理环境。因此,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效果研究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

社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社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要想利用社会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够提高社会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本文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因为社会教育课程是“副课”,所以教师以及校领导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其重视不足。使得部分学校在分配社会教育课程教师时比较敷衍,随便让其他科目的老师教授社会教育课程。这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相对较低,对于社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技巧、重难点知识把握不够充分,常常会对社会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教师职业素养不过关,对于学生的思想引导、行为引导势必会出现欠缺和漏洞,使学生对社会教育课程的认识出现偏离。

(二)形式主义和功利性严重

根据调查情况,某些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象征性地组织了几个社会实践服务队,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活动。这一举动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在发起倡议时响应非凡,但落地实施过程中动静较小,没有产生大的社会共鸣。更有些实践项目浮于表面,未能深入调研,没有起到“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良好效果。还有更为严重的社会现象,学生并未实地参与社会实践,而是本人或者家长找到一些社会实践机构盖章,设计出实用的活动报告,以应付学校的检查。

(三)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学前儿童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生理以及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而且他们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多方位的引导,但同时也要注重对学前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每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都会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指导,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减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学前儿童社会实践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将实践走势把握在自己手中,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群体之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比较低。

二、增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贴近

社会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这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学前儿童正处在多思好问的年龄,思维活跃,可以快速接受新事物,对身边的社会变化倍加留意,他们参与社会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强调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自己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比较熟悉与生活贴近的社会实践活动,容易理解,乐于去做,就能更好地完成活动任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其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方面收效会更大。如为了让学生学会照顾父母和理解他人,教师在母亲节前开展活动,如“我为父母做点什么”和“感恩父母”,要求学生为自己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学生可以为父母洗一双袜子,可以在晚饭后给妈妈倒一杯水,也可以为父亲唱首歌,或为母亲画一幅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关心他人和体贴父母。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关注父母为自己做了些什么,经过观察学生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通过这些活动,将关爱他人、热爱劳动、注重健康的良好品质根植于学生心中。教师还可以开展爱学校、爱班级、爱同学的活动,让学生懂得团结友爱。

(二)增强师生互动,架起反馈沟通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前儿童,指导老师在整场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老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确立教育目标,将教师的专业指导融入社会实践的进程中,鼓励学生从多维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充分锻炼的机会,学校及指导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给予学生自愿选择自我感兴趣的项目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实践的内容,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防止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第二,全方位实时给予学前儿童指导与监督度。指导教师全方位了解活动进展情况。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评估。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前儿童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还可以增强学前儿童对实践和教育的认识,使实践活动不再形式主义。

(三)运用多种载体,实时更新社会教育课程

新媒体领域正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教师们一定要运用多种载体,实时更新社会教育课程,并将这些更新的课程及时的传授给学前儿童,让学前儿童们能够最先感受到社会教育课程的内容,使他们能够受到思想的洗礼,让这一阶段成为他们之后人生过程当中的垫脚石。手机电脑等都可以成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载体,学前教育领域的教师可以利用多種载体对社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实时更新,让学前幼儿能够更好的成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就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对现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地激发,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霞.增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效果思考[J].学周刊,2019(27):179

[2]刘婷.增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效果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261-262

[3]张仕华.开放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8(02):9-13+107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实践性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