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

2020-10-12 14:12李海亮
神州·下旬刊 2020年9期

李海亮

摘要:建水紫陶始于清道光年间,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艺品种。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及其考究,主要工序有13道。建水紫陶以精湛的工艺为基础,以厚重的文化内涵为灵魂,形成了不同于一般陶瓷的工艺特点。本文通过追溯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以及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剖析出建水紫陶的工艺特点,旨在以此让大众了解到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建水紫陶;歷史起源;烧制技艺

一、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同时也是云南省建水县的传统工艺艺术品。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900年多年的历史。如果追溯建水的制陶史,那么最早可追溯至3500年前的原始制陶业,到了汉代开始出现了陶器,宋代已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朝青花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陶器开始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从清初开始建水转向制作实用的粗陶,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在粗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制作出了以填刻、磨光为主的建水紫陶。光绪时期由于文人开始投身建水紫陶的创作,因此开创了断简残帖。民国时期在继承晚清文人饰陶的基础上,提升了建水紫陶的工艺技术和审美格调。新中国建水紫陶名冠“四大名陶”,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建水紫陶开始蓬勃发展,建水紫陶从清朝光绪年间工艺的形成至今,在一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建水紫陶继承了历代建水窑的工艺特点,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了以“彩泥刻填”和“无釉磨光”为代表的特殊技艺,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艺品种,享誉海内外。[1]

二、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

建水紫陶采用建水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而成,具有“体如铁、音如罄、明如水、亮如锦”的美誉,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其烧制技艺及其考究,主要工序有13道。首先是泥料的选择,建水紫陶的制作原料是取自建水当地的五色泥土,泡水滤浆后成紫红色的陶泥,待泥料发酵之后进行揉泥,揉完之后便开始制坯造型了。由于拉坯艺人们的水平技能、艺术风格、文化构成的不同,同样的器型在不同艺人的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流派,因此就会形成建水紫陶作品典型的个性化特征。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要求在陶坯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与坯体充分吻合,因此,陶坯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下用手绘完成。到目前为止,建水紫陶的装饰主要以手绘装饰为主,因此也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建水紫陶也被称为“文人陶”,制陶艺人们以半干的陶坯为纸,于陶坯上刻画字画,将书画结合陶器本身的器形进行装饰和布局,让整幅书画陶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既要保留笔墨表现物象的神形俱备,又要兼顾陶坯的不同孤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糯特性,物象的外形神态及质感气度全在线条的方圆粗细疏密涩疾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待陶坯落墨装饰之后便开始进行精雕细刻,经过填充彩泥,精修粗坯最后自然阴干,进窑烧制。陶坯内所含的各种成份在不同的火温和窑气下会呈现不同的还原结构和还原色彩,当窑内达到相应的高温时,紫陶在不同的窑气内会呈现或红或紫或黑的奇异变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别于其它陶瓷的窑变特色。将烧制之后出来的建水陶再进行粗制打磨和精细抛光,建水紫陶之所以光彩照人明亮如镜,主要就是依靠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经过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让陶面明如镜、洁如玉。

三、建水紫陶的工艺特点

建水紫陶的工艺特点与其他陶器相比,其工艺特征独具特色风格明显。建水紫陶不同于一般陶器或以型取胜、以工取胜、以釉色及烧成方式取胜,建水紫陶以独特的釉色为底色,以精湛的13道工序的基础,以文化内涵为灵魂,通过烧制工艺加之字画来增添价值,这一特征虽然源于满足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却成就了其独特的人文语式。建水紫陶的工艺特色主要有:“高温无釉细陶、湿坯刻填装饰、天然无釉磨光、多彩文雅蕴鈾。”建水紫陶将文人的字画移于紫陶之上,这是建水紫陶的特有之处和价值所在,也是整件作品的灵魂所在。制陶艺人们以陶为纸,在陶器装饰上融入书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落墨后,再由熟练的雕刻工人采用阴刻阳填的方法将文人字画保留下来,无论飞禽走兽,花草鱼虫,还是琼楼玉宇,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一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实为“陶坛一秀”。

四、结语

建水紫陶始于清道光年间,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历了千年时间的沉淀成为我国陶瓷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是云南建水最为响亮的“文化名片”。建水紫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历史悠久却也几经沉浮,但依靠“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的工艺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水紫陶依旧具有极高的商业地位和艺术价值。建水紫陶的烧制工序包括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等13道工序,以传统中国书画为主要内容进行装饰,因此也被誉为“文人陶”。本文通过追溯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阐述了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及特点,旨在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继续焕发生机,永立于陶坛之巅,继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聂磊明,吴雨亭,缪妙.建水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学刊,2019(0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