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九春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美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与生活紧密联系。近些年来,有部分美术作品流于形式,内容空泛,没有意义,概念化严重。美术家机械的美术创作,无法完美的反应自然界的事物与自我的精神世界。因此,当代美术青年更要认识到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在浮华的年代把握美术创作的规律,促进美术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生活;规律;发展
美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精神形态所在,通过生活实践,将物质世界反映到精神世界中,将社会生活的生产关系反映到 思想关系中,创造出美的产品,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人们的生活中,在物质生产的时候,也会产生精神生产,同时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与艺术活动。正是这些艺术作品,描绘出人们的显示生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陶冶灵魂,创造美好未来。
雨果说:如果没有艺术,人们的生活将黯然失色。鲁迅先生说:美术利于世,倘其不尔,即不足存。因此,人们需要美术家创造美术作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使情感得以缓解、宣泄,精神得以升华。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由美术家的审美认识产生,按照美的发展规律、为美的目的创作美的作品。一幅美术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的美,在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融入了美术家的主观意识、情感与评价。美术作品生动鲜明的将生活情境以视觉方式表现出来,是作者的真情与个性的抒发。
一、生活与美术作品创作的源泉
大自然将一切带给热人类,同时也激发了美术家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得到许多美的启示。美术的价值通过美术作品来凸显,美术作品又与美术家的创作和现实生活分不开,现实生活是美术作品创作的不断的源泉。
生活的美有很多种,主要是社会美、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物本身的美,社会美是社会事务的美,人的美又分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指外貌本身的美,内在美指人的美德、善意。这一切的么都是具有时间性的,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任何阶段的美都是有时代特性的,它代表着自己时代的特征,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真实生活、现象与形态。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注重的是精神,敦煌莫高窟则是历史遗留的产物,还有古建筑中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柱都是美的表现。这些历史作品具有它自身独特的美和历史价值,具有无法比拟的文化气息。美术作品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与大自然深切感受,是应该比自然更美的。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文学艺术的原料,是最丰富、最基本、最生动的文艺素材。美术家在生活中开采,吸取营养,这样的创作才有灵动的生命力;如果一再模仿前人作品,那临摹的再好也是平庸之作,毫无艺术价值。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堪称画坛一绝。那是齐老先生通过毕生的观察,将虾的形神特征描绘地淋漓尽致。他画的虾活泼、灵敏、机警,虽然墨色单一,只是深浅浓淡,但表现的是动感。线条直中有曲,似断实连,有虚有实,似动非动。北宋画家范宽雄的山水画雄浑豁达,是因为他长期居住在终南山麓,将北方独有的山水、关中民风在美术作品中尽显,但模仿者只能模仿其表象,无法画出其中的精髓。
二、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翻版,它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黑格尔曾说:艺术的美高于自然,是因为艺术美是心灵的再生之美。这个自然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总和。现实生活的美育自然美是自然存在的,艺术美是人为的,是有其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用客观规律的认识改造现实,创造出新的自然美,比如绿化荒山与沙漠。人类认识了美的规律,按照这种规律创造美,将原始的自然形态转化为优美的艺术作品,这是具有永恒价值的。
就像郑板桥先生的《竹》一样,竹是现实中自然界的产物,但是郑板桥先生将竹的美集中体现,舍去细枝末节,完美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作品中的竹比现实的竹更加鲜明与饱满。还有表现英雄气概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先生在这幅油画中的香山性三角构图,描绘出了一幅有力度又符合英雄们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样,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真实的反映出19世纪后期俄国现实的生活状态。正是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成为了美术创作中不朽的典范。
艺术家的创作不会对现实生活做纯客观的临摹,是按照美术家自己的认知与感受,对现实生活素材记性提炼、加工、创作,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对生活的审视。
现实的美是流动的、变化的,就像奔流不息的海水一样,永不停歇。艺术家抓住美的变化规律,通過美术作品的形式将转瞬即逝的美永远留住,成为永恒的产物。这种美术作品的艺术想象超越了社会自身,具有永恒性,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不会变化,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人欣赏作品的观念不同,解读出了作品的不同意义。美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与精华,创作出美术作品,充实人们的生活。由于生活时代不同,不同美术家提取的内容、自身感受 也不同,创作出的作品也就不同,这样才能产生千姿百态的作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品味美术作品时,才能享受到作品的美。
抽象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观念艺术等,都在不断发展前行,美术作品也在不断的接受社会、深入生活,缩短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是罗丹的至理名言。
结语
生活千姿百态,自然变化无穷,美术作品也丰富多彩。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加工与创造。美术家将提取到的生活之美运用到艺术中,充实生活。自然与是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安柏臣.浅析当代中西美术与文化的关系[J].文存阅刊,2017,8
[2]王志华.简析美术和美育的关系[J].吉林教育,2008,6
[3]李钟.浅谈美术家与自然的关系[J].学理论,2009,10
[4]王丽华.美术教学离不开社会生活[J].科学大众,2016,8
[5]詹桂芳.美术生活,生活美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