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背景下MPAcc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10-12 06:16余丽霞杨昱莎余丽云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智移云大智移云导师

◇ 余丽霞 杨昱莎 余丽云 ◇

MPAcc 全称为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是国家基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要,由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①王媛、王新红:《高等会计教育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商业会计》2015年第12期,第103-104页。我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的高端会计专业人才。MPAcc 专业自从2004 年设立以来就受到广大学子的热捧,在过去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开展MPAcc 教育的单位由24所增长到266 所,招生人数从2004 年的0.18 万人增长至2019 年的1.8 万人,全日制的报录比也从2011 年的3 ∶1 增长为2019 年的8.1 ∶1。②数据来源于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网址为http://www.mpacc.cn/。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特点的“大智移云”时代已经到来,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加速了资本市场的运作,使得MPAcc 人才的培养面临更高层次的挑战。①王海洪、肖洋洋:《大智移云技术对会计影响的文献综述》,《会计之友》2018年第24期,第61-64页。但是国内高校对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不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教学模式中,创新MPAcc 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推动校企协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成为“大智移云”时代MPAcc 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大智移云”背景下MPAcc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传统的MPAcc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如图1 所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政治、经济、科技、社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云服务的应用已经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大智移云”背景下,用人单位对MPAcc人才的任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MPAcc 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更加重视人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校MPAcc 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②蒋葵、叶雷:《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第12-15页。

图1 传统时代对MPAcc 会计人才核心素质的要求

传统MPAcc 人才培养目标认为会计人才在具备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有一定的战略意识和领导潜质。在“大智移云”时代下,企业对人才的核心素质具有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强基础、硬实力、软实力和创造力四个方面(如图2 所示)。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只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求员工具有对复杂大数据的分析、处理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硬实力。除了这些硬指标,现代企业更注重员工在团队中的合作协调和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能够担任团队领导的才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智移云”时代要求高校培养的MPAcc 人才更富有创造性思维,包括对原有知识的整合更新能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和不断探索的创新能力。

图2 “大智移云”时代对会计人才核心素质的要求

二、目前我国高校MPAcc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MPAcc 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去锻造社会需要的精英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各个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

与会计学术性硕士相比,MPAcc 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注重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紧密联系。但是多数院校由于开设MPAcc 专业的时间较短,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缺乏清晰的认识,经验不足,仅仅是借鉴甚至照搬会计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没有根据MPAcc 专业特色制定贴切的人才培养计划,更没有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进行优化。

社会实践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占比较小,不能真正满足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再加上一些实践操作流于表面,较为浅显,缺少对资本市场、企业并购、国际会计准则、创业投资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起到理想的锻炼作用。所以高校培养出的MPAcc学生,应用能力不符合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学术研究能力又达不到会计学硕的水平,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对新技术的体现不明显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云计算和云服务实现了财务共享,大量琐碎的财务数据的采集工作将被计算机技术所替代。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现代企业更加需要既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又能通过数据分析为企业提出管理和决策建议的管理型专业人才。但是,高校的MPAcc 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仍然以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和案例解析为主,没有开设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等新型计算机类课程,忽视了新时代发展对会计人才掌握新技术和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缺乏对学生“互联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致于从MPAcc 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岗位。①王瑶、吴秋生、黄贤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计之友》2018年第24期,第149-153页。

同时,高校教师对新兴互联网技术的了解不深,对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足。大部分会计类专业教师仍习惯于仅使用PPT 授课的方式,有的年龄大的教师甚至只采用“黑板+教材”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不愿耗费过多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新兴技术。在这种传统授课模式下,互联网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较匮乏,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实践能力很难有新的突破,自然也会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方面投入不足、师资配备不合理

目前高校MPAcc 专业设置“双导师”制度,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开展教学工作。理论上,校内导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学术造诣较高,能够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论文撰写的指导;校外导师是在会计、审计、财务等领域的专家,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工作上的指导,两位导师发挥各自的长处,可以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的MPAcc 人才。但实际部分高校虽然给学生配备了双导师,但是由于教学方面投入不足、师资配备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某些院校在教学方面投入不足,教师数量较少,MPAcc 专业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师团队,而是仅仅由会计学硕的导师担任。学硕的老师对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经验,而一个校内导师可能要带五六个甚至更多的学生,精力有限,难以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悉心指导。另一方面,某些高校虽然给学生配备了校外导师,但是校外导师对于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实践能力也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由于高校对于校外导师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不够完善,选拔出来的导师虽然是财务、会计、金融、审计等领域的专家,但是部分人虽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却不擅长于教学,部分人工作相当繁忙,并未真正参与到对学生的培养环节中,而是仅仅向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有的校外导师甚至从未与学生见过面,更别说能对学生从市场经济走向、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运用、互联网技术以及会计职业未来发展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了。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协同是提升MPAcc 人才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MPAcc 专硕培养过程中一般涉及到的协同单位有国有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各类金融机构等(以下统称为企业)。目前,国内高校在MPAcc 人才培养中虽不同程度地与企业展开了合作,但是多数高校与合作单位交流较少,合作项目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人才培养效率不高,没有达到校企合作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相关政策的保障,企业在校企协作中付出的成本远大于预期收益,导致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不足;二是校企协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基地建设、就业导向等方面缺乏合作深度,企业几乎少有参与教学过程,与学校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校缺乏对企业所需人才的深刻认知,也缺乏对企业正在使用的财务共享平台、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了解;三是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导致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不够规范、发挥作用有限,学生实习做的基本都是打印资料、跑腿、简单资料整理等杂活儿,学生接触不到企业的核心会计业务和重要工作,学习不了云采集、云处理、集团资金管理系统等新型财务处理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积极性也就不高;四是由于大多数高校的MPAcc 专业学习时长为两年,理论教学时间较长,学生可以在企业锻炼的时间少,自然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积攒实践经验、提升工作能力。

三、“大智移云”驱动下MPAcc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在“大智移云”时代的驱动下,学校的教学工作更需要紧密结合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思维灵活运用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中,构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来提升MPAcc 学生的核心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类教学

高校应该根据MPAcc 专业的特点,结合学校自身和地方特色,邀请校外专家、业内专业人士、合作企业等共同优化MPAcc 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提高学生们在未来工作中的沟通交流、合作协调、团队领导等软实力,以及面对不同问题时的应变能力,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合理降低纯理论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除了设置教指委规定的核心课程之外,还应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和方向选修课程,如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与风险分析等;提高模拟沙盘、创业投资、资本运营等社会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增加开展专题讲座和管理类论坛的次数,邀请知名企业人士和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工作的真实环境。

(二)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

当前时代背景下,市场瞬息万变,企业面临的未知风险愈来愈大,越来越多的难题和不确定性等待高端会计人才解决。为了符合“大智移云”时代对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价值,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增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科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案例讲授方式,将案例教学内容来源从课堂内拓展到互联网上,将企业案例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运用新科技更新授课方式,比如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和师生间的沟通辅导任务,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利用新兴财务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思维敏捷度,还可以有效改善教学质量。①马天魁:《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育模式变革探究——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为例》,《大学教育》2016年第5期,第48-49页。

(三)加强教学投入,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内容,各院校应加强教学投入,完善校内外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制度,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一方面,要保证MPAcc 导师的数量,增强校内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比如定期举办教师研修班,加强教师培训和课程轮训,提升任课教师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引导教师将新概念和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之中,以便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每年选送MPAcc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海外访学,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校外导师的选拔程序。②张晓慧:《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年第10期,第18-19页。选聘校外导师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实战经验,还要关注他们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授课能力,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工作及与校内教师共同组建高质量的专兼结合的MPAcc 导师团队。校外导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提升学生对于大数据的迅速处理和分析能力,并设立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对企业的一些“疑难杂症”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为其提供一定建议。

(四)建立有保障的校企协作机制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与高校的属性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大多只是单方面地向学校提供服务,企业的利益没有得到重视,自然缺乏内在动力。因此,建立校企协同培养的机制和评级体系,保证各个培养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取所需,才能改善MPAcc 人才培养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效缓解供需双方的矛盾。首先,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校企协作信息平台,方便双方及时的信息传递、沟通和交流,企业可以实时跟进人才培养的最新进程,学校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目前使用的财务分析系统、财务共享中心服务等信息,以及企业目前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以便学校教育能够进一步贴近真实的工作实际;其次,高校还可以联合企业共同打造校内智能化综合实验室,由学校提供资金保障、企业提供新兴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增强讨论、模拟训练、实地调查等环节,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再次,各个高校要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跟进学生的实习过程,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校外导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实践指导作用,让学生可以学习企业使用的财务共享平台、大数据处理流程、集团资金管理系统等新型技术,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延长MPAcc 专业的学习时长,或者设置为两至三年的弹性学制,保障学生的最短实习时间。

(五)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及时发现和解决MPAcc 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问题,保持学校与企业的长久合作关系,必须建立MPAcc 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可以由合作单位、学校、学生、校外专家等共同参与。首先,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的评价体系。通过互联网,一是由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时间安排作出真实评价;二是由学生对校内老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课堂效果作出评价,对校外导师的教学效果和实习的效用性作出评价;三是由校内外教师和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提升状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接下来,建立在校和毕业学生的个人信息在线跟踪系统,通过不断更新的反馈信息来作为评价系统的重要指标。通过内部与外部、长期和短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形成众多有效数据,再将这些数据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MPAcc 人才培养的效果。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软实力、硬实力和创造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结 语

国家战略层面和社会发展都需要更多复合型的管理菁英。为了适应当前各个领域特别是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巨大变革,高校对于MPAcc 人才的培养应该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结合当下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技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以便更好应对“大智移云”时代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进一步推进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

猜你喜欢
智移云大智移云导师
“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策略研究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基于“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会计教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大智移云”驱动下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路径研究
“大智移云”时代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廊坊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大智移云”助力河北产业升级
基于“大智移云”技术的C2C网络交易税收征管创新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