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瑜华 乐碧芳 李芳 顾新彩 张晓霞
相关数据显示[1-2],我国每年新增缺血性脑卒中250—300万例,约15%的急性期因自理能力低需照看,且该疾病复发率高达12.9%~21.8%,10年生存率约为35%。数据显示[3],约75%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导致独立生活能力低,且康复自我效能水平显著降低。张娟娟等[4]研究显示,以股四头肌训练、四肢联动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操作复杂,且应用效果较差。鉴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案例激励教育联合肢体运动疗法,探讨其对运动平衡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等检查确诊;病情稳定,且意识清醒、认知及沟通正常;伴有运动、平衡功能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无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无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非肿瘤卒中。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5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8.34±2.69)岁;发病至救治平均耗时(2.04±0.63)h;房颤病史:有16例,无64例;脑卒中病史:首次卒中45例,有卒中史35例。观察组中男5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8.08±2.71)岁;发病至救治平均耗时(2.00±0.65)h;房颤病史:有17例,无63例;脑卒中病史:首次卒中42例,有卒中史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救治耗时、房颤病史、脑卒中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包括遵医嘱服药、被动训练、床边训练、步移训练、常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予以案例激励教育联合肢体运动疗法,具体如下:
1.2.1 案例激励教育 从我院2017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取1~3例作为激励教育案例,以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且无认知、沟通障碍为宜,整理案例临床数据,包括发病至救治耗时、血压水平(动脉压、收缩压)、卒中急性期护理干预前后的Berg平衡量表评价、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姿态稳定度,结合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平衡数据绘制折线图,以黄色折线标识干预前数据、绿色折线标识干预后数据,引导观察图表数据,比较护理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变化,据此说明临床护理干预效果,以增强康复信心;同时,护理人员现场演示脑卒中常规康复训练项目,如被动训练、床边训练、步移训练等,明确训练配合要求,教育时长20 min,分2次实施[5]。
1.2.2 肢体运动疗法
1.2.2.1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步行 采用P2-9632型多功能电疗综合治疗仪进行治疗,选择患者患侧下肢腓肠肌、比目鱼肌、股四头肌、腘绳肌,使用医用酒精清洁选择处皮肤,待干后粘贴电极片,佩戴足底触发开关,测试、确定最大耐受度;随身携带电子节拍器,在宽敞、人少的走廊中开展步行训练,对步行时间、步数予以记录,并调节步频,确保步频与电子节拍器节奏频率一致,根据电子节拍提示迈步,结合步行状况调节节拍器频率,每次20~30 min,每天1次,每周5 d,连续训练2周[6]。
1.2.2.2 镜像运动疗法 患者端坐桌前,将镜像运动盒垂直放于双上肢之间,指导患者观看镜中健侧上肢运动镜像,所涉动作有肩关节前屈、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手指握拳张开、握勺送食,想象患侧肢体运动,并尝试练习,每动作重复2.5 min,速度为每次3 s,组间休息1 min,训练时注意力集中于镜像,体会身体感觉,每天2次,每次20 min,每周3 d[7]。
1.2.2.3 Thera-Band抗阻训练 借助Thera-Band弹力带开展抗阻运动训练,选用拉伸率200%的弹力带监测患者患侧拉伸强度,据此确定相应颜色的弹力带,包括茶、黄、红、绿、蓝、黑、银及金色,当弹力带拉伸率为100%时,则对应弹力重量为1.1,1.4,1.7,2.1,2.6,3.3,4.6,6.4 kg,选择合适的弹力带开展训练,包括:(1)臀中肌训练。患者取站立位或仰卧位,患侧腿套上弹力带,并对另一端进行固定,引导其开展髋外展训练,每次6组。(2)髂腰肌训练。患者取站立位或仰卧位,患侧腿套上弹力带,并对另一端进行固定,引导其开展伸膝屈髋训练,每次4组。(3)股四头肌训练。患者取端坐位,弹力带套于患侧踝关节,对另一端实施固定,大腿保持不动,指导开展伸膝训练,每次6组。(4)腘绳肌训练。患者取俯卧位,患侧踝关节套上弹力带,对另一端实施固定,引导其开展屈膝训练,每次6~8组。(5)胫前肌训练。患者取坐卧位,患侧前脚掌套上弹力带,对另一端实施固定,指导其开展踝背屈训练,每次8组。Thera-Band抗阻训练每天1次,每周训练4 d[8]。
1.2.2.4 平衡仪反馈训练 采用BIODEX950-302型动静态平衡训练仪开展训练,选择视觉生物反馈训练模式,引导患者站立于训练仪平台,双上肢保持下垂且不接触其他支持物,观察显示屏内容以了解躯体重心平衡情况,测试姿态稳定度百分数,根据视觉反馈指令对自身中心位置进行调整,直至显示屏光标移动至目标位置;动态面训练下,站立于平台上前、后、左、后4向摇动,并保持身体平衡,家属或护理人员站立两侧以防跌倒,每次15 min,每天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干预2周[9]。
1.3 评价指标 (1)运动平衡功能。护理干预2周后采用FAC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评价运动功能,将步行能力分为0~5级:0级需2人以上协助方能行走;1级需1人持续有力协助方能行走;2级需1人间歇性协助以维持躯体平衡;3级需1人口头管理或伴行且无身体接触,可实现行走;4级平面上可独立行走,但台阶、斜面行走需协助完成;5级可完全独立行走,统计各级例数[10]。选用Berg平衡量表评价平衡功能,量表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对应5级,分值范围0~4分,总分56分,0~20分平衡能力差,21~40分平衡能力一般或较好,41~56分平衡能力良好,如评分<40分存在跌倒风险[11]。(2)自我效能。护理干预2周后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DSES)实施评价,内容包括合理休息、情绪管控、疼痛管理、自我护理、遵医用药、健康管理6个维度,每维度对应10级评价,分值为1~10分,总分60分,根据评分实施分级,<36分自我效能低水平,36~48分自我效能中等水平,49~60分自我效能高水平,评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1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运动平衡功能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运动平衡功能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比较(例)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脑血液循环受阻极易诱发肢体活动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预后效果差。潘金梦研究显示[13],脑卒中溶栓后7 d是康复训练的最佳时间,因溶栓后脑细胞尚未完全坏死,通过康复训练能有效重塑或恢复脑细胞,但常规康复训练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临床效果较差,运动平衡功能康复处于滞留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 、FAC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效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案例激励教育选取既往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案例,介绍案例基础情况,比较康复护理干预前后的数据信息,突显护理干预效果,强化对康复护理必要性、有效性的认识,可显著增强其康复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水平[14]。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步行,对患侧下肢4组关键肌群实施电刺激,能促进患侧关节、肌肉产生协调性运动,改善下肢功能性活动,达到刺激胫前肌、纠正足下垂内翻、提升步行稳定性的目的;而规律、持续的外部听觉刺激,可给予规律性提示,使两侧肢体产生节奏性运动,显著提升步速、患侧负重比,改善肢体平衡。镜像运动疗法通过激活脑内镜像神经元系统,构建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有助于脑半球功能代偿,显著改善运动功能,防止肌肉萎缩或关节痉挛。Thera-Band抗阻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训练弹力带,通过对机体站立相关肌群实施持续性训练,促进肌肉产生向心、离心收缩,以增强肌力。同时,还能诱发脊髓、大脑皮层发出传导神经冲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实施刺激,进而促进步态功能康复。平衡仪反馈训练根据患者姿态稳定度确定合适的训练模式,且显示屏光标能给予有效视觉反馈,协助调节躯体以维持平衡,有助于改善失衡状态,促进平衡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案例激励教育联合肢体运动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可促进运动平衡功能恢复,增强康复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