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强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笔者参与了所在区空中课堂的录制工作。脚本的反复琢磨、课件的精益求精,录制剪辑的高规格要求,都是为了满足特殊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空中”课堂不能“悬空”,要“落地”,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就空中课堂的“习题讲解”而言,教师对每道习题都进行了反复研磨,“小题大做”,充分挖掘习题的潜在价值,以期让学生真正获得能力的提升。其中的很多有效之举,对线下教学同样也有启示。
空中课堂教师无法直面学生,为了与学生产生积极互动,习题讲评采用“借题论法”的方式。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习题解答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不断寻找方法、总结规律,而不是满足于“答案是不是做对了”。
低段学生解题束手无策往往是对题干的意思理解不清造成的,一旦经过分析引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把题读透,并养成习惯,逐步实现从“扶着走”到“自己走”的目标。例如有这样一道二年级习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表格读透:你能看懂左边这张表格吗?这三行数字表示什么呢?这些图片符号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月中每种天气有多少天,你会统计吗?12天你是怎么数出来的?……经历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讲题过程以后,再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是怎么把这道题的意思弄清楚的?让学生对自己认知的过程加以反思,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在追问中被激活,对题目的理解会更加到位。
解题的本身不仅是为了完成答案,更是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比反思”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异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教学“写综合算式”(见下图),教师可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理——分步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整理出题中的算式(分别是3+5=8,8×6=48和40-35=5,15÷5=3)。找——中间结果,在框图中找到中间计算结果。换——算式替代,把第二个算式中的中间计算结果用算式替换,两个算式合二为一。验——结果合理,最后根据运算法则检验综合算式的结果是否正确,必要时用小括号调整算式。两题放在一起进行方法对比,使学生在过程性讲评中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通过对比可帮助学生强化认识。如教学“解决问题(含多余信息)”,教师出示以下对比内容,并提问“题中信息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同一句话,有时候是多余信息,有时候是有用信息?”学生感悟到这跟提出的问题有关,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时需要的信息,就能把问题解决。
运用对比便于学生归纳,增强体验感。习题讲评中适时运用此方法,往往收效颇大。
教师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使其思维得以发展,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达成数学理解,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教学“平移”,理解什么是平移现象和感受平移的特征才是学生要掌握的重点,下题讲平移的方法应紧扣概念本身,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平移两次图⑤得到图①,也可以平移一次图④得到图①。学生的思路通过动态呈现不断清晰,最后再讨论剩余的图形为什么不能通过平移得到图①,因为它们和图①进行比较,方向都发生了改变。这样的讲评比校对答案要深刻得多。
开放题能适合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它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题型。如以下习题:
①我会填一填,让数的排列有规律()、()、10、()、()。
讲解时,教师应充分挖掘问题内涵,拓宽学生的解答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既要关注每种方法的解读,又要善于整体呈现各种方法,以“思想性”驾驭习题讲解,让课堂学习多一份成长的空间。
用表格呈现表达内容,是一种高效的呈现方式,可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让数学对象从抽象到具体,方便学生观察和感悟其内在规律。教学中,学习内容的梳理过程不能太快,教师可先做一个示范,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填写所表示的意思,再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完善。方法要来自学生,梳理和呈现则要高于学生,让“高视角”实现高效的学习。
(一年级读数写数)
(一年级取人民币)
(二年级认识除法)
(二年级认识余数)
学生有没有真正学会知识?教师只要看学生能不能进行应用和解释,就能检验学生有没有真正内化知识。
例如在讲解“除法的意义”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算式12÷3=()算一算,画一画,可从“平均除”和“包含除”两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表达进行说理,提高其语言和思维水平。在讲解一年级“找规律”练习时,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规律,如按照4、3、4、3、4、3……的顺序排列,学生按颜色、图形、字母、音符等进行即兴创作,把自己的想法在全班进行分享。再如讲解一年级“相差问题”时,不妨让学生编一个用“14-6”计算的问题,可以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两个量比多少”“求两个量的相差”“更宽泛意义地比较其他的量”等角度出发,教师收集编题,让学生听一听并判断,做到融会贯通。
习题讲解不要机械地“讲题”,要给学生“再创造”的机会,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数学教学的结构化和整合化是教学的高层次追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习题讲解时教师需要“瞻前顾后”,把知识连起来、串起来。
例如教学“十几减5、4、3、2”,因为前面几节课学生已经学了“十几减9”“十几减8”和“十几减7、6”,为了不让学生成为“搬运工”和“复读机”,教师可改变教学方式,不把“十几减5、4、3、2”当成新授课,而整合定位为练习巩固和复习梳理: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算式?为了方便观察,把已经学过的算式填入表中,空的地方还会有哪些算式呢?这些算式怎么算呢?观察所有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横着、竖着、斜着进行观察,尤其是斜着观察,说说算式的结果为什么会相同。这样将新授、练习和复习整合处理,可让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学生通过不断的拓展和衍生,整体架构了所学的知识。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本次空中课堂设计开发的课程,每一节课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同时在练习讲解的结尾,放入“欣赏生活中的数学元素”的环节,如学习“对称图形”和“找规律”后,欣赏一些生活中有类似现象的图片;学习“分类整理(一)”后,欣赏感悟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和美观性;学习“分类整理(二)”后,分享生活中见过的统计表;学习“图形的拼组”后,欣赏圆柱体在沙滩上留下的印痕。在欣赏和思考中,让数学变得有趣。
空中课堂承载了特殊而厚重的教育使命,设计开发时,教师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要避免“满堂灌”,多一些参与和互动式的追问。习题讲解可“小题大做”,多从效度、深度和趣味度三方面考量,勿让数学课沦为“教题目、做题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