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红娟
编者按
数学拓展课的开发与实施
数学拓展课,旨在激发数学兴趣、关注活动经验、落实核心素养、实现深度学习。近几年来,不断为广大教师认同、接受。但纵观此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数学拓展课还是停留于单节课的实践,缺少从“课”到“类”的研究。杭州市江干区小学数学团队在经历区域调研、行动研究之后,进一步由点及面类化梳理,初步形成“数学绘本类”“数学文化类”“数学游戏类”“项目学习类”“综合实践类”等各类数学拓展课的基本模型,并就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内容开发、教与学的关键把握等进行共性提炼,为数学拓展课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很有价值的基本参照模式。本刊特刊登其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数学拓展课,通常是指以非教材例题为学习内容,以综合素养发展和活动经验积累为重点,并将学习内容与数学游戏、数学绘本、数学文化、综合实践、现实话题、真实任务等有机整合的课型。
当前,关于数学拓展课的研究,不乏对其价值意义、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不乏对单节拓展课的课例研究。那么,我们能为数学拓展课的教学研究做些什么呢?经过思考,确定了两个可能的方向:其一,还原数学拓展课的设计原理与基本思路,为一线教师设计数学拓展课提供一般的流程框架与程序参照;其二,从“课”到“类”,对数学拓展课进行分类研究与模式构建,对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教与学的关键把握进行共性提炼,为一线教师实施拓展课教学提供一般的实践路径与模式参照。笔者所在团队开发了200余节数学拓展课例,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从“教学设计”“基本样态与模式构建”“基本取向”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有效设计数学拓展课是实施拓展课教学的前提。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指向素养的拓展课教学已经大大超出原来基于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范畴,没有可依据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直接可利用的例题材料与内容,教师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思考以下八个维度的问题:①学科知识:拓展课教学将指向数学学科的哪些知识与能力?②素养目标:期待学习中培育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③内容资源:选择怎样的内容资源?是某一个热点话题、某一个游戏、某一本绘本,还是某一个史料?④驱动性问题:采用怎样的问题驱动学生深度参与学习?⑤认知策略:问题将引发学生采用哪些学习策略?⑥活动任务:设计怎样的挑战性任务可以导引学生思考?⑦学习评价:如何设计交流评价活动,以促进成果、方法的共享与提升?⑧成果展示:期待学生产生怎样的成果或延伸话题?
下面的框架图(如图1)大致描述了数学拓展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图1 数学拓展课教学设计过程框架
以“小区垃圾知多少”这一内容为例,对以上数学拓展课教学设计过程框架作简要阐释。
(1)寻找核心知识,确定素养目标,开发课程内容。数学拓展课教学设计一般有两条路径:路径一,先有课程内容,然后根据内容资源进行教学化处理,确定相应的数学知识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路径二,先有学习目标,包括数学认知层面的核心目标、需要培养的综合素养目标,然后去选择、创生课程内容。两者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小区垃圾知多少”属于前者,经历的是内容资源“课程化”的过程。由热点话题引发,挖掘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性和教育性,据此出发形成拓展学习课程。
(2)设计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是拓展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直接与整节课的目标指向、学习策略、学习方式相关联。“垃圾问题”可涉及的话题众多,如“垃圾分类问题”“垃圾存放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等等。最后我们选择“一个小区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作为驱动性问题,主要考虑几方面因素:①这一问题具有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极为丰富的能力培养要素;②这是一个热点话题,具有鲜明的“环境保护”教育性特征;③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经验储备可支持此问题研究;④问题解决的空间较大,解决策略多样。
(3)厘清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分析学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所用到的是低阶学习策略还是高阶学习策略。事实上,解决“小区垃圾知多少”的问题,首先,学生需要开展调查,可以“按户调查”“按人调查”“按单元调查”“按幢调查”等;其次,调查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向社区咨询、官网查询、调查问卷、实地入户等;最后,问题解决的结果也可不同,可以用“重量”“体积”等方式进行垃圾量的表征。显然,整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所用到的策略不是低阶学习层面的信息加工,而是高阶学习层面的推理、分析、问题解决、实验、调查等。
(4)设计学习活动或项目任务。学习活动的设计直接指向学习过程。“小区垃圾知多少”的任务设计,经历了从“提供调查数据—计算垃圾量—体验垃圾量的多少”到“方案设计—方案论证—实践研究—成果交流”的转变。学习任务的转变,实现了从“解题计算”到“问题解决”的转型。为更好地发挥“任务单”的导引作用,教师在项目任务单中,设置了“研究主题”“总体思路”“研究步骤”“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具体内容,让学生经历研究者必须思考的步骤与问题。
(5)设计成果交流与评价方式。无论哪一种数学拓展课,在学生经历探索之后,如何进行交流、分享与评价,都应该成为该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先期设计:①设计交流方式。是口头汇报、操作演示、PPT汇报,还是视频演示?②设计交流顺序。是并列式交流,还是递进式交流?是每个小组逐一汇报,还是将同类研究的小组整合汇报,其余小组补充?③设计交流侧重。每一个成果交流指向问题解决的同时,是否有不同的价值?一方面,考虑汇报者解决问题策略的不同;另一方面,考虑不同小组的汇报能否对此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作方法层面的引导。例如,教师在设计“小区垃圾知多少”的小组交流时,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如“方案设计的完整性”“样本选取的合理性”“计算方法的巧妙性”“计算结果的体验性(所产生的垃圾量究竟有多少)”等,并根据侧重点逐一进行评点与强化,实现方法策略引导。④设计评价维度。为避免汇报时平面陈述与浅层重复,教师可以设计评价视角:“请你给汇报小组的过程、方法、结果找找亮点,并找找茬。”通过评价,寻找优点、提出质疑、给出建议。指向“亮点”与“建议”的评价,有效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与策略取向。
(6)设计成果展示与延伸任务。教师在拓展教学设计之初就需要规划:期待学生产生怎样的学习结果?成果要点有哪些?用怎样的方式呈现?例如“小区垃圾知多少”案例,课中,成果以PPT、微视频形式,通过演讲在全班进行展示。课后,成果以海报、小电影等方式在学校展示。在被调查的社区,通过小区电子屏、海报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与“减少垃圾产生,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
以一节课、一个项目为切入点展开实践与思考,虽能促进教师对这节课的深入研究,但“就课研课”的形式,认识往往会停留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层面。因此,我们有意识地从“课例研究”转向“课型研究”,试图对拓展课的基本样态进行分类,让每一节拓展课与某一类基本课型或课型变式相对应。通过同类课例的比较、类化与提炼,形成一类课的基本模式。
之所以提炼数学拓展课的教学模式,是因为模式具有较好的“框架功能”和“程序功能”。框架功能,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功能,则可以更好地反映某一类拓展课的环节、进程与结构,使其更具操作性。
下面以“棋盘中的奥秘”与“神奇的色子”为课例基础,呈现数学游戏类拓展课的模式构建过程(如表1)。
表1 数学游戏类拓展课的模式构建过程
通过以上案例比较,大致可以得出游戏类拓展课的基本模式与操作要点(如图2)。
图2 游戏类拓展课的基本模式与操作要点
当然,以上仅是对游戏类拓展课一般模型的提炼,不同的游戏内容仍会有不同的结构变式。在把握游戏类拓展课基本教学流程的同时,教师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思考这类课的其他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好游戏的“热情参与”与“理性思考”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知识运用”与“关键能力”的整合?如何处理好“游戏挑战性”与“游戏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等等。
每一节数学拓展课往往具有各自的特征,很难清晰分类与界定,为便于描述,我们暂将拓展课教学分为“数学游戏类”“数学绘本类”“数学文化类”“综合实践类”“项目学习类”“热点话题类”等。在各样态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每一类均经历了“课堂实践”“分类比照”与“模式构建”的过程(如表2)。
表2 数学拓展课典型课例与操作要点
续表
从不同拓展课中选择典型课例进行环节比照、共性提炼,形成各样态的基本模型(如图3)。
图3 数学拓展课基本样态与模式构建
形成一类样态的基本模式,其优势是适用性广泛,易在不同情境、不同主题下迁移应用。但值得说明的是,不同内容、不同主题的同类课并非具有十分统一的结构,每一个样态的基本模型背后,一定会有若干种变式,限于篇幅,不再展开。(部分拓展样态的案例支持与具体模式,可见本期话题后续文章)
数学拓展课并不满足于知识技能的获取、记忆与固化,“学科育人”是数学拓展课的立意之本。那么,定位于整体素养的发展,是不是可以不依托于数学认知呢?我们以为,基于学科的拓展课,仍应追求“整体发展”与“学科认知”两者的和谐生长,而不是脱离于数学认知与思维提升虚空发展,部分课例的目标分析列举如表3。
表3 拓展课例目标分析列举
以上案例的基本思想是着眼于综合素养,坚守学科特质,将“数学认知目标”融于“整体育人目标”中,这应该是数学拓展课的基本取向。
驱动性问题,应该是数学拓展课学习的核心要素。问题设计要蕴含丰富的实践探究性和驱动力,有利于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操作尝试、小组合作,发展深度思维。
表3 所列案例中,“估一估120g彩虹糖有几颗”“阅读绘本,创造三角形”“测量人体的表面积”“想办法知道一卷胶带有多长”等驱动性问题,可以是一个真实项目,可以是一个游戏任务,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绘本阅读中的体验活动。这些问题,大多具备以下特点: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问题非常规,不易完成;让学生产生小组合作的想法,以便完成任务并取得成功;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空间。
以《探索人体的表面积》为例,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取决于教师选择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你会求人体的表面积吗?”问题一经产生,丰富而巧妙的解决策略相应诞生。这个成功拓展案例的驱动性问题具有怎样的特征呢?①情境性。对此情境学生感兴趣,但几乎没有尝试过。②复杂性和挑战性。没有直接可利用的公式、方法与步骤,具有极强的探索性。③可接受性。“表面积”的概念,“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等知识经验,可支持问题解决。④开放性。解决问题策略空间大,“描轮廓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裹纱布法”“穿睡衣法”,将曲面转化为平面;“直接测量法”,通过圆柱、长方体公式直接计算求得;“查资料法”,帮助学生形成信息获取的意识与能力。
高阶学习是一个有意义运用知识的过程,包含六个方面的高阶策略: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要判断数学拓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看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运用了这些策略。如果在拓展教学中,一个高阶学习策略都找不到,仅仅停留于信息收集、组织、储存、巩固等低认知策略运用,那么这样的数学拓展课便不是我们所要倡导的。
“垃圾中的数学问题”大量运用了问题解决策略;“单车中的数学问题”主要采用了调研策略;“一卷胶带有多长”主要采用了实验策略,“我是‘毅行’设计师”主要采用了创见策略,学生将发散性思维运用于毅行方案设计中;“棋盘中的奥秘”采用了决策策略;“给杭州市汽车车牌编号”采用了系统分析策略……当然,很多时候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运用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会互相关联,协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