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为例

2020-10-10 11:26席亚莉
物流技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长青学院物流

席亚莉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 引言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3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130 万人。以长青学院为代表的部分三本院校,存在着课程体系没有体现时代发展变化,课程设置缺乏亮点特色,课程内容重复率高等弊端,导致物流毕业生数量虽多,但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极为匮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物流行业的特点,围绕长青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弊端深入展开探讨,提出符合三本院校实际情况的有效建议。

2 物流复合型人才概述

2.1 关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

关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尚未统一,齐凤伟在《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中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时间和学历层次条件下,将一定跨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交叉渗透,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优化组合,成为专业迁徙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教育过程,具备这种能力的人称为复合型人才;辛涛,等在《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一文提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1]。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知识运用能力强、素质全面。

2.2 物流行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亟需复合型人才

物流业是一个跨行、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管理与工程互相交叉结合的学科,涉及管理学、工学、数学、计算机等多领域,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特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流行业不断衍生出迭代的细分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了AGV、自动化分拣设备;物流与IT融合产生了智慧物流。这种复合性特征,加上现代社会分工的愈加细化,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物流业的迫切需求。

3 长青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痛点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成立于2001 年,由兰州财经大学举办,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属于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长青学院的学生与211、985院校相比,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自学能力;长青学院的师资教学力量,在物流核心技术层面与全国一本、二本院校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既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物流技术应用能力,适合独立院校发展的模式,至关重要。目前国内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端:

(1)课程设置滞后,未形成知识逻辑体系,课程内容重复度高。以长青学院为例,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专业课程有《供应链》、《采购与仓储》、《运输管理实务》、《第三方物流》,这样课程设置基本符合传统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构架,但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创新融合应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传统物流课程设置未体现出时代发展特色,也难以满足当下日益复杂的物流需求,再加上缺乏专业课程设计环节,“知识碎片化”“知识隔离”现象突出,学生多停留在定性认知层面,定量分析与研究创新差,课程之间关联点松散,无法串联起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完整知识体系。以上种种弊端导致长青学院毕业的物流专业学生既不能像工科类的物流毕业生那样具有规划、设计能力,也不像职业技校毕业的学生那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处于尴尬的“夹心层”,走向工作岗位后并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所学知识。

物流学科复合性特征现在课程设计上,就是属于物流学科自身的内容不多,授课时不同课程间重复问题突出。例如库存控制、仓库选址知识点,运筹学中要讲,仓储管理要讲,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还要讲;如果把仓库换成物流中心、物流节点、配送中心,产生新课程《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其核心内容依然是库存控制、节点选择;ABC分类法在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库存控制等课程中都有所涉猎。这些重复内容如何分层、怎么组织,才能让学生感到有新意不腻烦,是物流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2)物流实践环节多流于形式。首先,独立院校教学缺乏国家资金支持,学科建设投入不足,学校自建物流实训基地成本投入高,导致实训设备数量质量均不达标,软件低端,硬件缺乏,软硬件之间无法联动,物流企业真实运作流程无法模拟;其次,长青学院招生规模有限,物流专业学生人数少,物流实践场地、设备、设施、配送等设备使用频率低,但这些设施日常需要大量人力资金去维护,分摊成本高;最后,物流实习大多安排在毕业前,近几年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毕业生精力都集中在找工作,实习多流于形式,实习的真正价值远未达到。以上种种因素导致物流实践无法高质量开展,物流实践环节与真实企业需求脱节。

(3)物流专业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真实需求存在差距。首先从岗位层次分析企业需求,物流人才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个级别。初级物流人才的能力经验要求不高,很多人都可以胜任,这类物流人才充足,企业急需的是中、高级物流人才。高级物流人才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学历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具备较长时间的高、中层管理经验,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实际运用能力,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熟悉ERP软件和IT知识;中级物流人才需要具体某一领域的管理经验,包括仓储管理采购、配送路线设计、网点控制与管理等;初级物流人才(如运输员)偏重于体力活动,负责某一具体物流环节操作,对于这类人才只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对学历、年龄要求很低。

其次,不同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不同,对物流业务侧重点不同,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性。珠三角城市对航空人才有集中需求,要求物流人才熟悉航空运输业务相关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长三角地区对海运、港口贸易、报关方面人才需求多,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关资格证书,熟悉现代国际贸易、海运知识,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中西部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这些地区以运输、仓储居多,国际物流和港口物流企业很少,对物流人才多数是运输经理,仓储主管,物流运营经理。

最后,不同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不同。运输业要求能够设计出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最优化运输方案;仓储业要求掌握MRP、VMI等现代仓储库存管理技术;国际物流业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结算、设计英文合同等相关知识[2]。

4 构建“复合型人才三角模型”,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物流专业具有的复合性特征,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改革上具备一定的复杂性,教学改革难度较大。本文构建了“复合型人才三角模型”(如图1所示),即通过构建“教学-实习-科研”三项与物流教学紧密相关的内容,全方位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科设置上从知识隔离走向知识整合、从单学科知识传递走向多学科知识构建;在教育模式上做到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科技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做到应用型与复合型相结合,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养的复合。以长青学院为例,基于社会实际需求培养能够胜任现代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图1 复合型人才三角模型

4.1 教学方面多措并举,提升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虽然财经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不要求设计制作复杂图纸,但是会看规划图(总体布局图、功能布局图、交通规划图等)、制作简单图是物流从业一项必须技能,基于长青学院已有教学资源,可开设Auto CAD、Photoshop、Core/draw等相关课程,或者通过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自学这些软件。

(2)加强学生计量与技术技能。计量与技术技能中,统计分析和数学方法是两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总结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迅速在大量数据中找出对企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发掘出顾客真正需求并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长青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实力较强,可以打造“会计+物流”特色专业,加强学生在计量方面的竞争力。

(3)根据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打造特色复合型学科。对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设计,一是要结合学校特色,二是要考虑社会适用性,三是以学院现有的科研条件和师资队伍为出发点,建设特色课程时扬长避短,优势整合,对已有学科充分发掘潜力。例如考虑到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向物流金融等资金密集产业转型升级[3],长青学院可以利用学院财会经融专业优势,打造“物流+金融”特色专业课程,提升毕业生竞争能力。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的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了本科生要不断调整心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拓展知识结构,变革思维。以我国物流行业为例,近几年随着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等高科技设备的出现,物流人才不断面临着新技术、新环境、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替代的剧烈冲击,那些只会简单、单一重复、可替代技能的人力最终将被市场淘汰,这就要求物流教育具备掌握各种未知知识的本领,在此基础上进而具备创新创造力。高校老师要有意识向学生灌输这种理念,让学生知道去哪儿学、怎么学、如何学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实战型物流复合人才。将学科竞赛相关知识纳入教学实践,例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ERP管理大赛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4];SCMWAY供应链创新精英挑战赛等,都是能够组织学生参与的赛事。参加比赛除了能够有效弥补学校软硬件不足的缺陷外,还能弥补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缩短物流人才与社会需求差距,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2 通过科研全方位提高教师能力

高校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前瞻,承担着学生进入社会所具备的全面素养,承载着塑造复合型人才重任,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为了避免前述不同物流课程间交叉重复严重的情况,可以适当延伸拓展课程内容,分层次教学。比如仓库的节点设计,运筹学可以讲授线性规划、重心法等传统解决办法,在仓储工程中可以通过详细案例解析进行课程设计,不要只讲授定量订货与定期订货的基本理论[5]。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要求高校老师全面掌握物流课程体系,完善自身知识构架,具备开阔的行业眼界,能够尽可能将不同课程间的知识点串联,设计出三本院校学生能够接受的合理任务路径。

(2)通过科研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以长青学院为代表的一批独立院校由于平台低,科研经费来源有限,办学层次仅限于本科,无法借助研究生群体,难以自发形成研究团队。这就要求学院领导层具备长远发展观,通过完善健全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健康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教师通过科研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与能力,把长青学院的老师从“教书匠型”转变至“研究型”,将科研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4.3 通过实习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物流以新零售、即时配送、网络货运为细分标准,独立院校没有能力去接触一线高端企业,教师无从体验最先进的物流知识,教师缺乏实践,理论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此,学校和物流企业要找到双方“共鸣点”,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激发企业对于物流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借此实现校企双方间深层次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一线企业骨干为学生带来最新案例,加深学生对于行业的深度认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间接经验;同时,学校可以指派物流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咨询、问题诊断、流程优化设计,在此过程中,弥补教师自身理论强实践差的短板,使得授课内容更加真实生动立体,并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现代社会正在向学习化、网络化、信息化转型,长青学院要有所发展,在人才的培养上也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善于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审时顺势,通过教学、科研、实习三个环节的全面提升,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长青学院物流
闪念大柳塔
观赏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八一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