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充足、朗读目标不明确、教师的朗读评价缺乏指导性……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才能将情境创设与朗读指导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开展朗读教学?笔者拟从语言描绘、借助想象、借助多媒体技术三个方面创设情境,来谈一谈对朗读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境创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情况不容乐观。教师虽然采取多种方式指导朗读,但往往只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存在的问题
1.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充分
当前,课堂上充斥着两类奇怪的现象。一类是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多是以教师讲、学生记重点的形式呈现。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没有机会读书,部分读的学生往往没有把文章读通、读顺,而教师就片面地对其进行肯定,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另一类是许多学校倡导高效课堂的上课模式。这种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即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对文章重要句段的朗读,而且教师在适时引导学生朗读方面也做得不够。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的朗读指导都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过场,对学生朗讀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
2.朗读目标不明确
有的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没有认真研读文段中的重要语句,朗读时的目标不清楚。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往往会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来调动课堂的气氛,如齐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朗读、挑战朗读等。表面上看课堂非常热闹,但是在学生朗读时,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如哪个地方要读快点、哪个地方要突出地读出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句子应该怎样停顿等。这就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找不到正确的朗读方法,机械地重复着自己的错误,朗读水平很难得到提升。
3.朗读的评价笼统、机械,偏于理性化,缺乏指导性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恰当的朗读评价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同时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但是,真实的朗读教学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教师这样的声音:“谁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学生点评大多比较浅显、笼统,如“读错了一个字”“朗读时的感情还不够”“朗读时没有注意停顿”。在学生点评完后,教师也只是对其片面肯定,没有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就请另外一位学生挑战朗读。试想,如果每堂语文课教师都用这样简单、笼统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朗读,那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才能得到提高呢?
二、朗读指导的策略
综上所述,学生朗读问题的出现来源于许多因素。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第二,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明确每节课朗读要达成的目标。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围绕目标,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情境朗读。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创设情境、落实朗读训练。
1.语言描绘,创设朗读情境
在利用语言描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内容,融入情感,利用生动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时,王崧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和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正在工作的母亲身边。
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同学们,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细细地看,慢慢地看。
生1:布满血丝的眼睛。
师:布满血丝。(对另一生说)你看到了——
生2:疲惫的眼睛。
师:(对另一生说)你还看到了——
生3:一圈一圈的黑眼袋。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睛吗?同学们,母亲的眼睛曾经是那样的——
生(众):炯炯有神。
师:没错。曾经是那样的——
生(众):清澈。
师:对呀!曾经是那样的——
生(众):有魅力。
师:母亲的眼睛会说话呀!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此时此刻,“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发现,母亲的眼睛不再清澈,不再炯炯有神。母亲啊,“我”的母亲!你怎么会变得如此憔悴、如此瘦弱、如此疲惫?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描写母亲神情的这段文字。带着你们刚才的种种想象、种种疑惑,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这个慢镜头。
情感来自意境,意境来自形象。王崧舟老师利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创设了意境,还原了“我的母亲”。“母亲”的辛劳、疲惫,和对“我”的爱,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再读这一句话时,情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2.借助想象,创设朗读情境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获得了情感体验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迁移到朗读中。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师:谁能打个比方,或者举个例子说一说,“统统掠走”究竟是怎样一种掠走?
生:就是说,他们见什么就抢什么,珠宝项链、名人字画、绫罗绸缎,什么都要……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片甲不留”。
生(继续补充):比方说他们想要抢走这个桌上的东西,结果连桌子也抬走了……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圆明园的所有的东西,不管是大的、小的、轻的、重的,他们都——
生(众):统统掠走。
师:真是一群贪婪的侵略者,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話?
一位学生读得不够重,语气比较平淡,笔者进一步引导。
师:他们拿了那么多东西,怎能读得这样轻松?谁再来读一下?
师:太重了,实在是提不动了。但是,侵略者的眼中还闪着贪婪的眼光。谁再来读一下?
师:谁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说一说,侵略者可能会以怎样的方式破坏、毁掉圆明园里的东西?
生:烧、砍、撕、踩……
师:如果是看到了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名画,他们就——
生:狠狠地撕掉。
师:如果是看到做工精致的陶器,他们就——
生:狠狠地砸坏。
师:如果是看到雕饰精美图案的木器,他们就——
生:用斧头狠狠砍坏。
师:是呀,多么丧心病狂的侵略者,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一位学生读得还是比较平淡。
师:你读得太温柔了,我看到的可不是你们刚刚描述的一群丧心病狂的敌人。谁再来读一读?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力,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字背后的情感。同样地,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不直接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而采取引导性的情境评价语来点拨学生的朗读,如“他们拿了那么多东西,怎能读得这样轻松?谁再来读一下?”这样的评价没有指导的痕迹,更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3.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朗读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图片和视频来营造情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文本之美、作者之情,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笔者是借助图片进行朗读教学的。小学生没有见到过与“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类似的建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出示生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文字,获得情感体验。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而教师再来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就容易多了。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教师范读,创设意境,营造课堂氛围;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带动学生的感受……总之,有情境的朗读指导方法都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感受,让朗读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蒋虹.挖掘文本“空白点” 培养学生“想象力”[J].祖国,2017(1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