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课程思政评价模式探究

2020-10-09 19:30翟菲翟玉萱佟欧梁建坤史智慧
时代人物 2020年15期
关键词:理工类评价模式课程思政

翟菲 翟玉萱 佟欧 梁建坤 史智慧

关键词:理工类;课程思政;评价模式

“培养什么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工作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达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要逐渐实现从“思政課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隔绝的“孤岛效应”,在各学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全方位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协同与统一。

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教师普遍认为课时紧、内容难、任务重,思政元素融合难度高的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慧等针对传统数学分析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潘鹤林等针对化工原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从教师培养、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为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邵煜提出理工类专业课应挖掘更多的精神养料,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育。

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高校教育工作者逐渐明确了理工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坚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科学性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在原理、方法、知识背后隐藏的伦理道德与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建设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理工类专业课程。

然而,理工类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专业性,使其在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上存在很多困难。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既要保障专业知识的教学质量,又要兼顾思政育人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以价值观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为目标,全面、科学地制定适用于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模式。

课程思政评价模式探究

课程评价是课程质量保障的基础。通过课程评价能引导课程建设的方向,及时发现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提供保障。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应以价值引领知识教育为根本,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从思政融合度、师德师风、教学效果三个维度构建理工类课程思政评价模式。

思政融合度是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课件等教师组织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教学文件的评价。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指南,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先从教学大纲的修订开始,明确课程要实现的思政育人目标和任务,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教育、创新能力与爱国情怀培养植入课程教学体系。在教案中更应结合专业知识,将思政元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多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为课程思政达到既定目标提供重要保障。教学案例的选取是否与思政元素能够巧妙的融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教学方法是否会让学生在对专业知识有更清晰理解的基础上也深刻感受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这些课程顶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答辩、专家打分、邀请思政专业教师评议等多种方式对课程思政的融合度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

师德师风是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的评价。高校教师在课堂的言行中更应率先垂范,积极传播正向的价值观和理念。要将思政育人落实在课堂的细微之处,将每一次充分的课前准备、将对学生的耐心答疑、将对课堂的守时等这些细节,看作是在常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更是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最直接的培养和教育。可以通过在优化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将日常教学的师德师风细节纳入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授课教师的自我评价,促进教师查摆问题,寻找差距。

教学效果是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最直接的评价。在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在保障专业知识教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相互协同、彼此促进,是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重要目的,更是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学生成绩、课堂参与度、专业能力提升等多维度,通过成绩分析、问卷调查、学生专业课感悟、督导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理工类课程专业教师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更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只有建立科学、全面,适用于理工类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才能助推高校的育人课题快速走出孤岛,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落地,让教师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角色转变,做到思想上传道、知识上授业,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春艳, 赵艳辉, 唐伟国.“课程思政”视野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科技视界, 259(01):137-139.

[2]潘鹤林,黄婕,吴艳阳,刘玉兰,朱忆天.理工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J].大学化学,2019,34(11):113-120.

[3]邵煜.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理论的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256.

[4]吴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学探究[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04).

[5]柴月姣.关于高校课程建设问题的探讨[J].山西教育(管理), 1998(5):15-16.

猜你喜欢
理工类评价模式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数说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研究
浅谈技工院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翻转课堂中的外语教学评价研究
如何让学生从“考试者”走向“创造者”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