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婷
摘 要:近年来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议题,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学科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务之急。革新核心素养下的美术学习方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在核心素养与美术学科素养的概念及意义,结合实例来探讨核心素养下美术学习方式的革新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学习方式;革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0-00-02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颁布,意味着我国的美术教育已然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近年来各学科都在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革新,美术学科是校本课程的组成之一,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一、核心素养与美术学科素养的基本概述
(一)关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为时代发展所需,同时也与教育改革大势相契合。常珊珊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特定学科,而是个体发展、适应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学科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共同素养,具备一定的学科融合性”[1]。从定义上而言,核心素养具体是指在特定年龄阶段所应具备的、对个体发展十分重要的、以适应社会与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举措。从内容组成而言,核心素养包括诸多方面,如专业知识、思想道德、文化品德等,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通过多方面的知识结合能够考核检验个体的综合素质能力。每个学科的发展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中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各方面能力都处于萌芽阶段,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影响,这是在各学科教学中所尤为注意的,因此需结合各自的学科特征要求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革新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全面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关于美术学科素養
在核心素养的整体目标指引下,每个学科都设立形成具体核心素养。就美术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由五部分内容组成,每部分的具体内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分别是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创意实践、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美术表现是指无论学生是否有美术学习基础,是否为美术专业,在表达自身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情感时,都可通过各种媒介与具体作品来展现。图像识读具体是指学生所需具备的观赏与创作美术作品的一种技能,通过此能够在观赏中解读、识别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及有利信息。创意实践具体是指能够在美术作品中反映时代或超时代的内心观点与社会现象,在实践中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审美判断具体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表达、判断、感知、评价美术作品的技能,学生审美鉴赏思维与能力的形成得益于长时间的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具体是指在解读具体美术作品时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在审视具有差异的美术作品中感受文化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多元文化、科学传承文化。
二、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通过美术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可以看出,从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再到文化理解,能够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认知美术、了解美术、感知美术。美术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忙碌紧张的知识学习中放松愉悦身心,与此同时能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处在中小学的学生年龄尚小,对各方面尚未形成全面理性的认知,兴趣是学习任何新事物的动力源泉。从核心素养的培养出发,能够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帮助中小学生逐步了解认识美术,感受到美术对生活学习的意义以及乐趣所在,如此有利于让中小学生热爱美术、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美术教学的开展、实现美术学习的创新发展。
(二)培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力
热爱美术的人往往都具有发现美的双眼与热爱生活的心,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施体现。时代的创新进步需要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从中小学阶段开始,重视对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引领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审美判断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感知、判断、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即是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提升的过程。这种能力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能够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有灵魂的健全之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小学生对真善美的判断需要教师予以及时科学的指导,从核心素养出发的美术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判断鉴赏美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三)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发展历史,美术学科亦是如此。从核心素养出发,引领学生了解美术知识,这是丰富中小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解读每件美术作品时,都需要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从作品的创作时期、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的创作心境到作品的情感等等,识读作品的过程亦是理解文化的过程,伴随美术作品接触的增多,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亦会逐渐增加。因此培养中小学的美术核心素养,是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增加知识储备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会涉及其他的学科的知识,帮助理解其他学科知识,塑造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核心素养下美术学习方式的革新路径探讨
学生核心素养要立足于学科课程及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2]。核心素养下美术学习方式的革新路径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从兴趣出发,发现学生的美术潜力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学习需要从兴趣培养开始,中小学生正处于各方面潜能有待挖掘的阶段。美术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学习中的实例来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征来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授课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对印的花纹》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采取先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对花纹的认识、再通过绘画来表达对花纹的理解、最后展示课本以及生活中的花纹的方式,以这种具有关联性的方式来为学生讲授美术知识,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认知,再讲授具体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肯定认可后,其学习美术的积极主动性会得到明显增强,美术表现及图像识读基本美术核心素养也会得到锻炼培养。
(二)从氛围着手,创设恰当的美术环境
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恰当的美术环境有助于中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美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教学计划、创设合适的美术环境,来引领学生学习美术、形成核心素养。以《我们的校园》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可采取室外教学,带领学生边参观校园边讲授美术知識。以“校园对大家意味着什么?”来导入课程,在轻松的提问中,许多学生会踊跃接二连三回答,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校园的内涵本质,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描绘出自己眼中的校园。和谐友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对学生思维活跃度的提升有助推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创造美术的技能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从课程深入,丰富美术课程的选择
课程设置与美术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直接挂钩,在设置美术课程时需要凸显美术课程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增加美术课程的选择性,同时要注重美术课程设置的层次性。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丰富课程的内容、表现形式等,为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要通过增加美术课程选择的方式来保持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同时不同性别、年级以及个性的学生对美术的掌握能力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如在教授《我的好朋友》时,引导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了解绘画人物的基础,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引领其熟悉绘画任务的细节。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的提出基于个体的客观成长规律,能够从本质上实现学科的发展提升。美术教育承担着培育美术人才的重任,社会生活的发展延续离不开美术的作用发挥。对中小学生而言,美术学习影响着个人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知识的储备。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理性认识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所在,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又要做出革新发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与美术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效性,为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挖掘培养更多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29-35.
[2]夏辉辉.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历史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J].历史教学,2016(0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