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巧慧 吴兆伟
摘 要: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学校集中较长时间学习后,在毕业前夕才开始在实践基地短期的實习教学,这对于即将成为音乐教师的学生来说音乐教学实战经验远远是不够的。本文通过校级课题的实施研究小结课题实施过程的“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等环节,进而思考新时期如何培养出高效的现代音乐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效;实践;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2-0-02
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培养将来的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设立的一个专业学科。在校学习的四年中,该专业的学生们必须经过各种专业的课程学习,在掌握好相应的专业技能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尽管学生们很努力地接受了学校相应的专业学习,各项专业技能甚至都掌握得比较娴熟,但真正临到毕业实习时,站在实习单位的讲台上,大部分学生还是出现了与实战环境“脱节”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校四年的校园学习中缺少课堂实战的训练,临毕业时才走上讲台授课实习,对于大部分即使掌握了诸多专业技能的学生来说,技能在真实的课堂运用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不真实感。由此,笔者通过进行相关校级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意将课堂移到校外,通过对课题研究后进而思考,新时代如何高效地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以下通过对与实践单位“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的两点思考,对这两方面育人的必要及重要性试图做一次课题实践教学的整理。[1]
一、“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只有这样高校“生产”出的“产品”才不会被社会淘汰。而要获得这样的培养结果,只有“走”出去,才能不断获悉日新月异的教育所需。就目前而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基本都“扎”在校内汲取理论等教育知识,只有在即将毕业的学期才开始寻找单位开始校外实习,从教育的延展性来说是不够及时的,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够全面的。如何能“高效”的与社会接轨呢?这是值得思考的第一个问题。笔者通过课题的开展,与外单位建立“协同育人”的方式,为学生提前搭建与社会接轨的平台,研究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有必要而且是重要的。[2]
通过与实践单位“协同育人”的研究探索得出以下重要结论:一是,通过“走出去”跨校与校外实践学校相互协作的教学培养模式,依托实践学校的优良资源,促进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二是,将日常见习和实习结合在一起,将阶段性的实习和整段实习相结合。从专业学习(最初入学专业学习)——见习(初步感受小学课堂)——实习授课(初步授课)——专业学习(结合见习和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见习(带着观察分析课堂的眼光去见习,知道课堂的每个环节该如何展开)——实习授课(将习得的授课经验付诸实践)——完整实习期(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授课,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完整的体验一个教学周期,直至完全掌握必备的技能为即将的就业做好准备)。三是,通过与学生,学校,家长的交流帮助大学生快速成长,适应当前小学音乐教育高速发展的节奏,帮助学生走上讲台、站稳讲台,乃至站好讲台今后成长为优秀的音乐教师做好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四是,“协同育人”在实践综合展示的阶段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两个单位举办的汇报演出将邀请市教育局、教科所、直属学校领导参与观摩,为毕业生搭建一个独特的就业平台。为用人单位综合评价、挑选符合自身办学发展规划的人才提供帮助。
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趋势,在协同育人中,于学生而言,能更好地发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于学校而言,能更好地拓宽高校培养人才的多种途径,并及时了解社会所需,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为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高校教育职能。
二、“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校内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料坚实的理论及技能学习平台,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学校集中较长时间学习后,在毕业前夕才开始在实践基地短期的实习教学,这对于即将成为音乐教师的学生来说音乐教学实战经验远远是不够的,往往大部分学生在真正成为音乐教师后还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及学校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样的适应期长期以来都是各高校大部分音乐教育毕业生不可避免的。如何缩短适应期,在毕业时就能高效的胜任音乐教育工作是值得思考的另一个问题,课题研究表明,“实践”是获得这一“高效”培养目标的途径。
(一)“实践育人”的路径
如何实现“实践育人”的途径呢?通过探索,从以下几点逐步入手,让学生逐步贴近育人的目标:1.新生入学后通过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掌握了初步的音乐技能和教育理论知识。2.二年级时带着所学知识深入校园进行观摩实践,审视所学专业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课堂之间的联系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观摩实践经验带回校内思考所缺,同时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基础。3.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技能后,以艺术志愿者身份进入学校指导学生开展校园艺术活动,积累与学生交流的经验,逐步体验如何以教师身份与学生相处。4.学生因之前有了扎实的见习实践经历,四年级时可将以往实习教师听三周课上一周课的实习模式,优化改变为听一周课上三周课的实习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实际授课经验,学生已初步具备驾驭音乐课堂及组织校园活动的能力。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会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螺旋上升的形态,让学生快速适应校园各项音乐教育工作,必将收获良好效果。
(二)“实践育人”的作用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是围绕“一专多能”进行的。在培养过程中,音乐技能的培养往往成了校内课堂教学的重点。技能的掌握为学生今后能顺利地走上讲台奠定了基础,但掌握技能就能上好一堂音乐课并开展校园活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高师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实行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定期走进实践课堂,将日常课程中学习到的技能通过与实践学校的合作及时实践于课堂、校园活动等需要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边学边实践,在实践中找不足,在学习中完善真正所需;主动出击实践,不再等到即将毕业开始“实际操作”时却“无从下手”的局面。实践证明,该思路及实践结果是值得肯定的,表现在从参与课题的学生中来看,在课堂展示环节中,即使是在校的三年级学生,通过课题的参与最后能在音乐课堂中已经能完整并流畅的上好一节常规音乐课;在辅助校园活动排练中,能独自掌控学生的节目排练,并很好地将节目展示于音乐会中,在实践中能将课程的美育作用贯穿到音乐课堂及校园活动中。由此,培养研究得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培养。脱离实践的课堂,即使学生个人专业能力再强,没有经过实践的积累,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就能立刻走上音乐课堂的讲台是不切实际的。
高师的课程教学应与实践密切结合,课程中的实践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小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高师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应在相关中小学校进行长期、定期、有效的穿插实践教学,把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就能及时进行实践教学学习。2.在本科学习之始就置身于“在学中学会教—在教中学会学”,在学中找问题,在教中找不足的良性学习状态中;通过长效的实践课堂学习,真正认识到在校课程课堂学习中要“学什么?”并“如何学?”,使“学”与“用”真正接轨挂钩,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3.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学校活动的实践教学学习,在汇报环节参与实践学校学生同台演出,突出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既能上讲台也能上舞台的全面性。
技能的掌握只是走进开展中小学校园工作的第一步,而脱离了音乐课堂及校园活动实践的学习教育,是“海市蜃楼”的教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很明显的一个结论对比是,通过参加了课题的学生,在毕业时都能顺利地在讲台上流畅授课并能有效的组织开展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有的甚至能做到遇到突发情况能从容解决。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在毕业时尽管在毕业前有一个月的实习期,但相对于参与课题的同学在课堂及校园实践的时间(课题实践研究为两年)、课堂经验积累、课堂应变能力等方面是有明显差距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以上两点的思考及小结笔者认为,要高效地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应该结合以上两点进行有效的实施。不管学生所掌握的个人技能如何过硬,“学以致用”是学生们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如何用且如何用好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再进行“闭门造车”式的教育,“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正是要打破旧式的培养模式。尽管在尝试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但相信通过教育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不断寻求出更适合的方式方法,期待大家共同完善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