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蓝瑛山水画艺术特征

2020-10-09 10:06刘加宽
艺术大观 2020年17期
关键词:笔法

刘加宽

摘 要:蓝瑛是明代继吴门四家后著名的画家,他一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游历国内外名山大川,把所见所感用于作品创作。他的山水画以浅绛、设色为主,晚期他热衷于绘制没骨重彩青绿山水画并喜好绘制秋景,风格秀润清和,疏松简略,晚期的艺术是对他艺术人生的总结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關键词:蓝瑛;笔法;墨法;皴擦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7-00-02

蓝瑛的山水艺术对明末和清代乃至近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蓝瑛山水画艺术的研究对我们美术学者专业知识学习和绘画创作有深远意义。

一、蓝瑛生平简介及山水艺术简述

蓝瑛,字田叔,今浙江杭州人,明代继吴门四家后著名的画家,晚年自号石头陀,他一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游历国内外名山大川,把所见所感用于作品创作。他与浙派画家戴进、吴伟号称浙派三大家,他的蓝姓后人如蓝孟、蓝涛和学生刘度都继承和发展他的绘画艺术,因为蓝瑛对明后期和清代绘画影响深远,例如明末陈洪绶和清代龚贤、吴宏等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所以又被后世称为“后浙派”和“武林派”。

蓝瑛工书善画,长于山水、竹石、梅兰、人物、花鸟等,技法全面,尤以山水画著名,曾漫游南北,饱览名胜,重视从自然山川中吸取营养。对传统也下过苦功,早年摹写宋元诸家笔法,尤得力于黄公望,后广泛涉猎前贤,从郭熙到李唐、马远、夏圭,及至明代沈周,还精研过二米(米芾、米友仁)云山。蓝瑛山水画最负盛名,他一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在游历南北名山大川时,对南方山石的秀润和北方山水的雄险均有很深体会,通过漫游他拓宽视野和眼界,这些感触都通过他的山水画表现出来,所以从他的山水画中能看到北方山石的雄壮和南方山石的秀润。蓝瑛一生热衷于大幅山水画的绘制,给后世留存大量作品,特别是在后期他创作了大量以浅绛、设色为主和没骨重彩青绿山水。

二、蓝瑛山水画艺术发展历程

(一)早期山水画艺术特征

蓝瑛早期山水画有明显的临习五代、南北宋和元四家艺术痕迹,此期他特别对元四家山水画痴迷并深受黄公望艺术的影响,笔法、墨法和章法明显受到元四家特别是黄公望艺术的影响。

《仿李唐山水图》是蓝瑛艺术早期的一幅代表作品。作品整体有元代淡漠清净平和之感,但是画中山石树木有明显的宋代李唐绘画艺术特色,近景山石坚挺的皴笔为小斧劈皴,显得石质坚硬,棱角尖锐,山石绘制法有明显的李唐《万壑松风图》山石处理痕迹,山坡石上两棵古树相对而立,左边置一棵姿态婆娑虬龙形长势松树,枝干绘制笔法坚挺有力,树皮用鱼鳞皴擦尽显厚重,针叶用细且劲笔画出。右部置一棵向右斜仰长势无叶杂树,杂树与左边松树的长势形成对应,枝干笔法苍劲有力,小支干采用向上分支鹿角法画法,树皮皴擦采用小斧劈皴擦出厚重的质感。杂树后置一棵深绿色树叶树木,此树枝繁叶茂,与无叶杂树形成对比,三棵树刻画细致,疏密枯润,各显生态。近景右部置一组石头组合,石块轮廓用坚挺笔法写出,采用小斧劈皴擦展现出石头坚硬厚重质感,右部石块组合与左部三棵树势道形成均衡之感。中景左部两组杂树群中间置一弯曲小路,路前一白衣文人正在行走,杂树群均采用南宋马远《踏歌图》中绘制树的雾气隔断法来展示树林的意境悠远,杂树枝干用笔苍劲有力,小支绘制均采用鹿角法与近景杂树开支法形成呼应,白衣男子用生动柔和笔法绘制,一位中年文人悠闲漫步形象跃然纸上。中景右部置一组突兀奇特的山石组合,石块轮廓用坚挺笔法写出,用小斧劈皴擦展现出石头坚硬厚重质感。中景中部置一溪流,溪流水流到近景与中景之间的河道之中。远景山采用荆浩北宗险峻石法,笔法和墨法较中景山轻淡一些,但笔法仍见坚挺笔力,用大斧劈法皴擦出山石质感,墨法采用小泼墨法展示远景山的韵致。整幅画布局和谐,画中山石树木绘制刚柔相济,气韵生动,整体作品有较多的宋代李唐《万壑松风图》艺术痕迹,此期蓝瑛仍处在临习创作阶段。

(二)中期山水画艺术特征

蓝瑛中期的绘画艺术是在早期的绘画艺术积累基础之上开始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风格。蓝瑛通过在早期临习五代、南北宋和元四家艺术的基础之上不断积累自己艺术心得,通过对笔法、墨法和章法的不断学习和对南方山石秀润和北方山水雄险的体会及对自己人生的感悟,他开始在山水画中积极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风格。

《乔岳松年图》是蓝瑛中期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此期他已经通过早期的艺术学习积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征。画中近景左下端有两组杂石组合,石块轮廓用坚挺笔法写出,用淡漠皴擦形成石块质感,石块组合上部置九棵虬形松树作为看家本树镇住画面,这组松树组合有王蒙《春山读书图》里松树绘制艺术痕迹,树皮鱼鳞皴擦出质感,松针叶繁茂密集,青绿色渲染形成秀润清和韵致,左边松树后的置一木亭,亭子内一位淡红衣老人呈斜卧姿态观看瀑布流水,木亭与中景右边突兀嶙峋山石中间置一飞瀑,山沿边置数块山石,山石轮廓中锋笔法写出,淡墨皴擦形成石块质感,石质坚硬,棱角尖锐,瀑布水流泻下尽显柔和之感,山石阳刚与水流的柔和形成对比。中景与远景之间用流动云雾渲染出悠远的意境,远景左部山石采用北宗险峻石法,用比近景山轻淡一些笔墨法来绘制远山,但山石轮廓用细且有力笔法写出,用小斧劈法皴擦出山石质感,墨法采用小泼墨法展示远景山的韵致,远景右部被云雾掩映的楼阁处于缥缈之态,若隐若现,远景右边楼阁与左边远山形成深远构图布局。整个画面笔墨精炼,色彩渲染巧妙,山石间苔点灵巧的设置使整个画面更加丰满和谐。[1]

(三)晚期山水画艺术特征

蓝瑛年轻时在松江一带游学,中年后兼取宋元诸家之长,以落笔纵横恣肆、浑厚练达著称。晚年更是进入炉火纯青的化境,终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此期他热衷于绘制没骨重彩青绿山水画并喜好绘制秋景,风格秀润清和、疏松简略。蓝瑛已经通过早期和中期艺术发展积淀逐渐形成了自己雄厚老稳的晚期艺术特色。

《秋林唱和图》是蓝瑛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此期他已经通过早期和中期艺术发展积淀逐渐形成自己雄厚老稳的艺术特色,他多绘制风格秀润清和,疏松简略的秋景。《秋林唱和图》整体采用宋代高远和深远的布局构图法,展现出南方渔村山林苍凉静气的秋天之景。近景主要绘制的是位于画中偏左部的三颗古松树,近景中最近的一棵古松呈斜向右上发散式生长,松树主要枝干笔法坚劲有力,树皮皴擦出厚重的质感,虬形的古松像一位姿态婆娑但精神盎然的老人。中间一棵古松呈向上挺拔生长之势,枝干笔法坚劲有力。两棵松树之间穿插两棵杂树,两棵杂树夹叶用红黄色渲染,红叶树位于老松树之后,树干出枝用鹿角与蟹爪法绘制,整体树势挺拔有力。树叶错落有致,笔力坚挺,色彩秀润。中右部一棵劲挺松树斜向左长到中部略向右转,这棵古树是整幅作品最长的一棵树,树干均用中锋粗短线条写出,树上部枝干绘制有南宋马远松树笔意,短促劲挺而又内含骨力,树皮用鱼鳞皴擦展示厚重质感。松树左后部置几处木屋组合,最近木屋内两个文人对卧交流,中景左部木屋后和右部山石后罗列数簇杂树,树中间采用雾气隔断,这采用借鉴南宋马远《踏歌图》中景树雾气隔断法,近景看家本树与中景左部和右部树景呈现肩挑式构图布局。中远景位于画中右上部,中 远景主要是一系列山脉,近景与中景与这一系列山脉呈现高远构图布局,山脉大小石块繁复堆砌,山顶多圆厚矾头展现出郁郁葱葱之感,峦头与山脚石块都用散笔绘制,笔法枯湿浓淡有序。墨法采用重笔破淡墨破墨法,解索皴、短披麻皴和点子皴并用展示出中远景山石的质感。左部远山与右部中远山形成深远对比,左部远山在笔法和墨法上较中远山轻淡一些,远景杂树枝有沈周远景杂树笔意,树干用淡墨轻写,杂树少叶或无叶,树叶和山体皆以淡墨烘染衬之。整体山势绘制也更为巧妙且对整部画面有和谐的作用。从《秋林唱和图》中可以看出此期蓝瑛仍以元人淡漠清净平和画风为主要格调,在具体山石树木绘制上又能看到南宋马远的艺术风格和沈周晚年雄浑宽广艺术的内涵。《秋林唱和图》整体画风不但含有元代淡漠清净平和的文人画韵致而且含有宋体画院及明代沈周艺术画风,这幅作品总体融汇南北二宗,蕴含宋元刚柔之风貌,可以被认为是蓝瑛一生艺术文化的积淀的绽放和总结。[2]

三、蓝瑛山水画艺术特征总结

蓝瑛一生致力于大幅山水画的绘制,给后世留存大量作品。其中他的山水画以浅绛、设色为主,没骨重彩青绿山水是蓝瑛艺术后期的常用的表现手法。纵观蓝瑛艺术人生,早期他对五代董、巨、荆、关南北派和两宋山水画及元四家山水画艺术认真临习,山水画笔墨细腻墨法润泽画风清简,此期的山水画笔法、墨法及章法有明显的宋元艺术痕迹。中期他在早期的艺术积淀基础之上开始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风格。晚期他热衷于绘制没骨重彩青绿山水画并喜好绘制秋景,风格秀润清和,疏松简略,晚期的艺术是对他艺术人生的总结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董艺.蓝瑛仿古山水画赏析[J].收藏家,2018(09):57-60.

[2]张琰琰.白云红树有余情——蓝瑛与没骨山水画[J].西部皮革,2018,40(10):135.

猜你喜欢
笔法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飞白与枯笔的区别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篆书评价标准探究
书法与中国画研习
《左传》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