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松
摘 要:书法和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都使用着相同的绘画工具,同样注重骨法用笔、强调笔触的技巧和表现力,而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有着想高度的一致性。
关键词:书法 中国画造型基础 笔法
无论中西绘画于绘画者而言造型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如在西画中需要研究物像的体积、结构、质感、空间、光影等因素,因此在学习西画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造型的问题。而中国画以线和笔墨元素造型,线条笔墨融汇物像、心象、意象,那就是说绘画者除了要体察对象的物理结构、做到写真状物以外,“线”成为中国画的核心语言,这与书法密不可分。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南齐时期谢赫就提出“骨法用笔”,张彦远也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元代柯九思在《丹邱题跋》中写道:“写竹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赵孟頫在《枯木竹石》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近代的陆俨少、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人都有相关的论述。很显然,“书法”在中国画的美学系统里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要求。那么对于学习中国画来说,书法具有怎样的实际意义?我们需要从书法的学习与研究中获取那些养分,以滋养自己的绘画创作呢?书法是怎样在中国画的形式结构中起作用的哪?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首先通过对书法和绘画的工具进行探究,我们会发现书法和绘画在形成之出就是使用相同的工具,而且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延续至今。最初制笔,就是为了书写与绘画而用,并以此表意、记录和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因此,毛笔的出现,就需要与书写和绘画相适应。而且,在毛笔漫长的发展史上,这一目标始终没有改变。
关于毛笔的起源,相传为秦将蒙括始制。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蒙括在旧时制笔行业里被奉为祖师爷。当然,据考古发掘,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色陶器上,就发现许多彩绘的人面纹、水波纹、鱼纹等,显然是用毛笔绘制的。甲骨文中的“聿”字即“笔”字,象形为一个人握着一支笔。1954年,湖南长沙古家公山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支陪葬的毛笔,该笔为上等兔毛所制,用细线固定笔头与笔杆,此可谓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毛笔。蒙括的制笔,也可以看作是原始笔形的改进,其书写原理应该是一致的。
自从毛笔被发明后,得到不断的改进,相沿至今,毛笔的材料、形式、制法发生很多变化,种类日益繁多。笔有长峰、短锋、提笔、揸笔等,材质亦有羊毫、狼毫、兼毫、紫毫,笔管有粗有细。但无论如何,毛笔的笔头基本为圆锥形,不同类型的笔毛,其弹力各有强弱。因为笔毛弹性的不同,在书写时,就会产生轻重粗细的笔意,所谓“笔唯软奇怪生焉”,亦即此意。从源头上看,由于汉字本为象形文字,作为书写工具被发明的毛笔,就需要适应于象形书写的目的。即,毛笔书写的功能中需要同时满足描绘形象,因此,毛笔的所有设计也就同时满足了其可以作为画笔的要求。
书法、绘画均使用毛笔,其笔头具有弹性,蘸墨后既能聚成锋尖,又能够随时铺开,还能进行提按、绞转和平动。毛笔的运动方式非常丰富,水与墨的比例变化也让笔墨效果微妙多姿,书法和绘画因此可以演绎出无限的可能和丰富的意境。
书法作品是由毛笔书写的汉字以及有顺序的文辞决定的,也就是说笔法、字形结构、章法与文辞构成了书法作品。相比而言,中国画作品是由毛笔描绘的物象形态构成,由于在绘画中主要是以书写性的笔法和水墨为主,兼施色彩,所以往往将画面结构归纳为笔墨结构去理解。也就是说,与书法一样,在绘画中,同样包含笔墨元素、笔法、墨法、章法布局。
最初,人们用毛笔在甲骨、竹简、木板、绢帛等材料上书写绘画,效果朴拙奇崛,意味刚健。直至纸张被发明,人们开始在纸上书写绘画,便出现了水墨渗化的独特韵味。在今天看来,人们控制毛笔运行勾勒线条的技巧就是“笔法”,而控制墨色渗化的技巧就是所谓的“墨法”。无论笔法还是墨法,都是为了在视觉上构成笔墨结构,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人们观察世界所得到的触动,在脑子里形成意象,最终通过笔墨将此意象落实到纸面,便形成了笔墨结构。观者通过欣赏、阅读不同的笔墨结构,来理解书者与画者的所思所想。
书法作品是由毛笔书写的汉字以及有顺序的文辞决定的,也就是说笔法、字形结构、章法与文辞构成了书法作品。相比而言,中国画作品是由毛笔描绘的物象形态构成,由于在绘画中主要是以书写性的笔法和水墨为主,兼施色彩,所以往往将画面结构归纳为笔墨结构去理解。也就是说,与书法一样,在绘画中,同样包含笔墨元素、笔法、墨法、章法布局。站在接受者的立场,我们发现,欣赏书法作品时,人们是分两部分进行的:文字内容;结体、笔法、墨法和章法。那么,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同样也分为两个部分:画家所表现的物象,笔法、墨法、章法及意境。除了这种通常的观赏方式外,从纯形式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书法作品和中国画作品看成是运动的点、线、面,及其在纸上展开的分割而得到的图形。当然,这种分割不是任意而为,它既受文辞和物象的限制,由文辞的顺序及物象的结构制约着分割的路径,由此产生特定的画面空间和结构。同时,笔墨之间留出的空白更为重要,这些留白决定了画面的气韵。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就是要求书写者和绘画者在控制笔墨时,同时要格外留意画面残留的空白形状的大小、虚实。潘天寿曾强调绘画的阴阳转换,虚实相生,亦即此意。张立辰主张的“黑白韬略”,在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要在书法和绘画的训练中,让大家养成从布白中建立笔墨结构的能力。书法的抽象性,使物象经过人的感悟,转化成为意象,而落笔生情,笔意连绵。这脱胎于中国哲学精神,只有让书法和中国画的实践密切地与体悟天地精神关联起来,点、线、面在纸面的运动所形成的空间和结构,才能变得生机盎然。
其次从毛笔的运动方式上来说,从形状结构上,圆锥形的毛笔柔然而有弹性,在书写时可以进行各种提按、使转的动作,一般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三种动作平动、提按、绞转。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平动,是指毛笔只有上下、左右的运动,但没有上下运动多用于篆书的书写。
提按,是指笔杆上下的运动,由于笔毛的弹性,随时可以恢复原状,因此可以连续不断地变换粗细及形状,写出不同力度和节奏的线条,如在隶书、楷书的用笔中,多为提按之法。
绞转,是指书写时控制笔杆进行转动,使笔毛在纸上产生绞转。这是由于毛笔为圆锥型的结构,完全可以做到综合性地绞转运动,因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用笔效果。绞转多用于行书、草书和篆书的书写中。
以上这三种是基本的运动,但是每一种运动都包括各种微妙的变化,也可以进行各种组合,在加之速度、力度、节奏等因素,这也使书写和绘画的过程中产生无限运动变化的可能,生成丰富的结构形式。孙过庭《书谱》有“真(正)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除了点画、使转以外还有中锋、侧锋,这些笔法如果画家都用于绘画之上也就真正书法通于画法,也就保证了笔墨结构中的点、线的质量。
再次,从章法布局上来说,书法的章法构成是一种纯粹的笔墨线条意境,既不凭借光影烘托,也不需要物象构成。书法的纯粹,类似于音乐或舞蹈的意象审美。中国画以书法为基础,也充分吸纳了这种纯粹的意象美。
此外,空间节奏也是人们在处理作品章法时的重要考虑对象。什么是空间节奏?空间节奏就是指被点画分割的空间所形成的面积、形状的变化,从原则上来说,也可以按作者的主观意志来处理,但它受到汉字点画的制约,也受到单字分立的既定节奏形式的制约,相对时间节奏而言,它比较被动。[1]
对于书法艺术这种特殊的空间性质的掌握对于中国画家具重要的意义,书法的空间感受方式也对他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学中国画要具备两种功夫:书法和画法。从历史上看,代表写意花鸟画标志性高度的都是对书画关系把握的非常到位的几位画家,他们将书与画的形式因素控制在一个恰当的度上,获得独特的艺术成就,如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莫不如此。书法讲究“势”,张怀瓘说“气势生乎流变,精魂出于锋芒。”写意画的章法布局同样注重“势”的概念。通过对画面物像、空间、虚实、疏密的处理来得到势的平衡。除此之外书法中的笔墨韵律、空间韵律、运笔的节奏变化都给予绘画者以启示。
通过历史考查,我们清理了不同时期的书法与绘画作品的笔触,不难看出无论是笔法、墨法还是章法,几乎总会先在书法上出现并逐渐成熟,之后才慢慢被绘画吸纳,进而形成绘画语言。也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绘画一直在向书法学习某种东西。对此,历朝历代画家多有记述。
综上所述可知书法和绘画虽然式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笔法、墨法、文化品质和精神品质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二者也都通过“写”来构建章法,都具有很强的秩序性,只是绘画在写真、传神、悟道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因此,书法需要作为学习中国画基础之基础,对之进行全面学习和研究,深入体悟书法之道,为绘画提供丰富的养分。
注释:
①邱振中.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黄宾虹.琴书都在翠微中——黄宾虹自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2]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4.
[3]邱振中.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于光华.写意花鸟画的形式与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7]张立辰.中国画的体认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