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摘 要:叶惠芳教授是我国非常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人才,她的教学理念对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以叶惠芳教授所主张的教学理念为落脚点,从意识层面、生理层面、技术层面等不同方面分析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理念中所蕴含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叶惠芳;钢琴教学理念;具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02
叶惠芳教授的钢琴教学理念很好地结合了演奏者的主观感受,从演奏者的角度来分析演奏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帮助钢琴学习者更好地学习钢琴演奏。叶惠芳教授非常注重钢琴的练习过程,不管从演奏还是教学的角度,都是关键所在,练习的效率与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练习实践中需要对叶惠芳教授的钢琴教学理念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一、意识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节奏不稳、速度不对、情绪不对甚至是错音的情况。一些学生会选择重新弹奏,但是也会有一些学生选择无视自己的错误,将错就错的弹下去。在叶惠芳教授的教学理念中,这种情况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是应该制止的。
人的说有行为实践都是受大脑控制的,因此,在演奏中意识是先于手的。如果手先动了,那肯定是做了无用功。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告知学生如何让意识先行。可以将乐曲前几小节的速度、力度、情绪等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去规划自己对乐曲的演奏处理,这些都需要在几秒钟之内完成。虽然时間比较短,但其重要性确实不容忽略的。这种思维在学琴初期就应该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很多人对于钢琴的练习会更加注重时长,其实对于练琴而言,“质”的重要性要远大于“量”,如果只是机械的练习,那在能力上也不会产生质的提升。如果在练琴的过程中缺乏意识的先导,整个练习就会显得乏味,甚至是呆板。在钢琴学习实践中,做到意识先行也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学习者认为,我只要练琴的时间达到一定的时长了,我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倾向。[1]
二、从生理层面分析人体器官在演奏中的职能
在叶惠芳教授的教育理念中,从生理层面去分析演奏者不同器官在演奏中所具有的职能是非常必要的。在钢琴的演奏中,演奏者德眼、耳朵和手会共同参与,它们在演奏中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如何更好地在演奏中发挥它们的具体功用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很多人认为,眼睛不就是用来看东西的吗,在演奏中只要认真看乐谱就好了。其实不然,演奏者的眼睛不需要花费多余的时间去锻炼,在演奏中也会如实的去跟演奏者反馈信息。但很多的演奏者并没有充分的发挥眼睛在演奏中的重要作用。有的演奏者在演奏时对于乐谱中已有的标识视而不见,对于乐音的时值、旋律的节奏、表情、断句以及力度变化等也不明确,甚至还会出现错音、漏拍的现象,这样的练琴模式是有害无益的。[2]
我们在看待一首乐曲的乐谱时,不应该一个音一个音的进行把握,而是应该将乐句、乐段进行总体的把握,甚至是主题情感的表达,都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通过大脑的反映,经过思维的处理就会有它的价值。谱面上所反映的信息其实就是音乐的语言,其中涵盖了作曲家的情感表达与精神思想,通过看乐谱,可以为演奏者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提供依据。在我国之前的钢琴教学中,很少能将这一理念贯彻其中的。因此,叶惠芳教授认为,在钢琴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培养的,应该是学生正确视谱的能力。通过眼睛,将自己所看到的旋律艺术化,这样才能帮助演奏者对于乐曲有准确的把握,也才能更好地去完成乐曲的演奏。[3]
耳朵是我们进行演奏过程中,对音响效果进行检验的“检察官”,因为音乐本身就是听觉的艺术,我们日常的钢琴练习也都是依靠耳朵来检验的。但如果我们没有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挥耳朵的功用,那也会影响演奏效果的最终表达。
站在钢琴演奏者的角度,在日常的练习中很难客观的通过耳朵来分析自己所演奏的实际效果。在演奏时,不仅要保证自己听到,也应该考虑观众是否听到,这也是有一定标准的。耳朵在日常的练习实践中可以帮助我们检验手的动作、音色音量以及力度的把握等,可以帮助各方面的功能都可以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耳朵的鉴别力对此来说尤为关键,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听觉敏锐程度的提升,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钢琴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也可以准确的评价他人的演奏。
手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是最受关注的部位,在演奏实践中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叶惠芳教授对于手在钢琴演奏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也有强调,在叶惠芳教授的教学理念中,手应该是从肩关节开始的,对于手使用的方法有很大的技巧性,同时也是非常具体的。在演奏中,要结合不同演奏者手的特点,这样才能依据作品表达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演奏方法。钢琴自被创造以来在形制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演奏上也要有所改变,这就代表之前的很多关于手的演奏技巧也应该有所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完成乐曲的呈现。
叶惠芳教授认为,演奏者的手应该要保持稳定,但不应该固定。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整个身体都处于准备状态下,手臂、手腕一直到手指都不要受“固定型”的束缚,可以在乐曲演奏需要的基础上去训练手的活动能力,手指要在各自最适宜的位置与方向。适合二指的位置,不一定适合三指、四指,因此,演奏的手形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叶教授针对这一点,在其教学理念中提出了要利用身体优势为自己的演奏创造条件的理念。因为,参与演奏的各个部位之间需要有机的配合,我们不能将耨一部分割裂看去单独分析。如在简单的音乐跑动练习中,演奏者的手臂、手肘、手腕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动作幅度,只是手腕得更加明显。各部位之间是协调运作的,演奏者应该在演奏中充分利用这一点,更好地帮助钢琴作品的演奏。
三、技术为音乐服务
音乐与技术谁更重要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在叶惠芳教授的教学理念中,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这里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练习过程中,要客观分析演奏的难点,针对练习实践找出错误的动作,并依据作品选择合适的指法等。但是如果对于演奏动作细节以及发力点的考虑是在演奏进行过程的,那这些就是非常有害的,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演奏效果。
其次,很多人为,一首曲子只要把难点攻克了,这首曲子就算是处理完了,对于音乐的本身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实际上就是将钢琴演奏看作是单纯的技巧存在,而不是作为艺术。技术只是呈现音乐的手段,为音乐的艺术呈现服务的。对于钢琴演奏方式的研究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乐器,从而进一步去把握音乐、表现音乐,否则即使从技巧层面克服了,所演奏出来的音乐依然是没有灵魂的。
四、坚持练琴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
叶惠芳教授认为钢琴教师能否坚持练琴不仅对于教师本身来说,对于整个学科的教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教育领域都在强调“知识更新”,尤其是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周期计划。钢琴教师的知识更新可以扩大自身的教育视野,对自己的教学贮备量也相应地丰富。
钢琴教学要求老师要坚持练琴,这样可以增加教师对键盘的亲近感以及对音响效果敏锐的辨别能力。能够在学生的演奏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因为教师也在坚持练琴,就能够准确的了解学生出现错误、产生误区的原因,可以有效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所学习的乐曲恰好是教师演奏过的,那教师在处理这首曲子的过程中就会非常的细致,有问题也可以为他们做详尽的解答,反之,如果学生学习的曲子只是简单地看几遍乐谱,弹奏几遍,就不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影响总体的教学质量。因此,受叶惠芳教授钢琴教学理念的影响,钢琴教师也应该坚持练琴。要相对学生学习的乐曲有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坚持练琴。练琴也不要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叶惠芳教授还强调了钢琴教师在钢琴初级教学中示范的必要性。因为学生在学习之初是从模仿开始的,尤其是初學者,对于中高阶段的学习者也可以做相关示范,不示范并不应该成为教师不练琴的借口。坚持练琴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还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钢琴音乐的教学质量,帮助我国钢琴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五、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叶惠芳教授钢琴教学理念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理念进行了了解,分析其理念在当今钢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此来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钢琴教学的发展规律,以促进钢琴音乐教育教学的更好发展。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一直都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希望可以帮助笔者对钢琴演奏理论有更深的把握,对笔者今后的专业学习也有更好地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川.纪念叶惠芳老师[J].钢琴艺术,2010(10):16.
[2]何孝廉.叶惠芳教授小传[J].钢琴艺术,2010(10):5-11.
[3]何孝廉.镌刻在琴键上的人生——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叶惠芳教授[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