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玲
【摘 要】吟诵即古代的读书法,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行调吟诵是清末盛行在淄博及周边地区的一种读书方法,吟诵技巧与风格极富地方特色,是淄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把行调吟诵引进课堂,兴发诗歌感动的力量,让学生了解并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课题组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列举了在语文课、传统文化课和经典诵读课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行调吟诵;诗歌;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4-0071-02
【Abstract】 Recitation is the ancient method of reading. It is the most basic method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ancient education. It i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reading Chinese poetry. Recitation is a method of reading popular in Zibo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citation techniques and styles are highly local, and ar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Zibo City. How to introduce line chanting into the classroom, vigorously move the power of poetry, and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inherit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research group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enumerate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Chinese class, traditional culture class and classic recitation class.
【Keywords】 Recitation; Poetry; Classic recitation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是中华传统的读书法,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吟诵的关键是代代相传的读书规矩。我们把吟诵分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吟诵,一种是普通话吟诵。
传统吟诵一是源自家传的吟诵,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读书调;二是私塾先生教的,他和私塾教师并没有血缘关系,这一类也把它叫作传统吟诵。另一种是普通话吟诵,就是根据普通话的四声来进行的吟诵,叫普通话吟诵。行调吟诵就属于传统吟诵,是清末盛行在淄博及周边地区的一种读書方法,吟诵技巧与风格极富地方特色。
叶嘉莹先生说:“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从吟诵来的,传统的吟诵几乎已经失传了,我们不赶快抢救,就要灭绝了,如果我们不会吟诵,用理智来写诗,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诗歌的生命会被减损。”
基于以上研究和认识,结合学校的资源,课题组把行调吟诵引进课堂,旨在让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让学生了解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教师古代诗歌教学策略和方法注入活力。
一、行调吟诵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诗与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荷马史诗》到《罗兰之歌》,从《格萨尔王》到《诗经·蒹葭》。音乐与诗歌的联姻由来已久,《诗经》三百零五篇,每篇都可以合乐歌唱,所以古人称为“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我们把行调吟诵引入诗歌教学中,来实现诗歌乐教。
如在《赠汪伦》的教学中,教师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了解“踏歌”:“踏”字跟什么有关?引导孩子观其形。再巧用踏歌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人在干什么?引导孩子感其义。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在古代,踏歌是一种隆重的送别仪式。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节奏,好朋友汪伦用这种隆重的仪式来送别李白。听教师来踏歌。教师用行调吟诵,让学生在课堂上既真正感知了“踏歌”,又接触了行调吟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诗歌的原汁原味在学生的心里扎根,让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
二、行调吟诵彰显“台阁名胜记”的魅力
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样的“台阁名胜记”,如果在《楼阁》中运用行调吟诵的方法,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楼阁这样的建筑形式,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台阁名胜记”给建筑带来的文学生命力。
《楼阁》是四年级地方课程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城建筑”,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著名的古城和历代悠久的塔桥楼阁,体会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其中前四课分别是四种建筑形式:古城、塔、桥和楼阁,最后一课是探究课“我当小导游”。签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生通过查找、提取和分享楼阁的资料,了解楼阁悠久的历史,体会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争当小导游”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江南四大名楼”,教师可以用设计“导游词”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字、图片、课件、视频等不同形式分享四大名楼的资料,从而走近四大名楼。
在学生分享岳阳楼的资料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登楼一游,或会四方之客,或唱应和之曲,放悲声,抒情怀,低吟浅唱,壮怀激烈,乘兴而来,尽兴而去。他们留下的诗文和故事也使名楼增添了一些浓浓的文学色彩。教师播放行调吟诵《岳阳楼记》。在吟诵中,让学生体会范仲淹屡次被贬途中的悲凉,远谪遐荒时的痛楚,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或许词人也想起自己多次被重新起用时的志得意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也。面对浩荡的湖水,一个士大夫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声音,这声音传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响彻在这碧水蓝天之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用行调吟诵吟诵台阁名胜记《岳阳楼记》,学生放飞想象,建筑与文学的融合,让学生感受的不仅仅是建筑形式,还有台阁名胜记浓浓的文学色彩。虽然范仲淹一生从未去过岳阳楼,但不得不承认这则台阁名胜记《岳阳楼记》让很多人识得岳阳楼的芳名,教师适时的行调吟诵,又让学生体验到台阁名胜记的魅力。
三、行调吟诵为校本课程增新颜
行调吟诵是一种有声的艺术,在吟诵诗歌的时候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可以给师生学习古诗文经典带来激情和活力。为此,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为校本课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体会读法不同,理解就会不同,读法表达着自己的理解。例如:“我想喝水”四个字,引导学生尝试:如果读法不同,它能表达多少种涵义,第一种“我想喝水”不是他,是“我想喝水”;第二种,“我想喝水”,我只是想想,但是没有水;第三种,“我想喝水”,你怎么把吃的给我拿来了。那这四个字除了三种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别的意思吗?当然还有,隔壁邻居邀请几个朋友和你去钓鱼,你心里实在是不想去,又不好意思回绝他,那你就说:你们先去,我想喝水。你们家的小朋友哭闹着跑过来,“妈妈,我想喝水”,你把她抱起来给她水,她也不喝,她是真想喝水吗?不是,他是想让你抱抱她。那这样说来,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读法,“我想喝水”这四个字有无数种涵义和理解方法。也就是说,涵义表达与读法有关。在这种尝试中让学生体会理解与表达的关系。
行调吟诵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吟诵调,那它肯定对调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教師以《惠崇春江晚景》教学生行调在吟诵七言仄起绝句的时候是如何吟诵的,学生只要学会了一首七言仄起绝句的行调吟诵,就可以用这个吟诵调套用所有的七言仄起的古诗,比如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莺四五声。仍然是刚才的那个调,这也是传统吟诵读古诗最方便的地方。学生在吟诵时,有时还会自发地伴以简单的动作,或摇头晃脑,或背手而吟……偶或,教师抚弄古琴,学生着上青衿,琴声悠扬,童声婉转,饱享盛宴。
四、结语
在中国古代,一首诗、一篇文章,在全国有成千上万个吟诵调,地地不同,人人不同,吟诵调的丰富程度,可以超过我们的民歌,但现在,民歌我们还唱一些,吟诵,我们中国人的读书方法,却仍然濒临灭绝的状态,2009年到现在,吟诵在随着传统文化慢慢地复兴,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学吟诵的人希望看到的景象。
注:本文为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行调吟诵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ZJY01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薛瑞萍.吟诵课[M].广西:桂林师范大学出版,2014.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