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摘 要:学前教育时期是培养学生各项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是从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进行教育的关键所在,是从学生的智力与动手能力出发让学生的左右脑全面发展、锻炼大脑的主要方式之一。美术手工课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已经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来抓,通过这些活动,能活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感受美表现没的能力;教师如何在手工活动中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不断地摸索与尝试,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模式以及材料的运用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幼儿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意手工;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8-00-02
一、学前儿童美术手工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一)教师的专业性增强。当前的学前儿童美术手工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整体手工接受程度、发展能力等都有较为科学的定位,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学习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群体的能力发展方面,当前的很多教学机构都开设针对教师群体的学前儿童美术手工课程,对教师进行再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家长的重视度提升。与教师教学专业性增强相对应的是,当前的家长群体对学前儿童美术手工活动的重视度较强。手工活动从幼儿的大脑发育角度出发,对儿童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验,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动手需求较强,模仿能力较强,创新意识较强,在这一时期通过美术手工活动激发儿童的左右脑发展,培养儿童动手动脑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三)学生的兴趣激发较强。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大都是3-6岁的孩子,他们正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模仿世界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动手需求是相当高的,希望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世界、接触世界,不管是在家里的墙上还是在学校的画写板上,都是他们发挥想象的舞台,不管是彩泥泥塑还是积木堆积,都是他们对世界的感知。
二、如何通过材料激发儿童的创作兴趣
“因材施艺”,让儿童对手工课程有科学的认识。“因材施艺”强调在多种感官配合下对美术手工作品、材质进行探索的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材质调动幼儿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直觉与运动意识、创新意识等,通过持续的、全方位的、多领域的感官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同时提升幼儿的专注品质。通过对某一材质的全面探究与深入了解,让幼儿在材料与思维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全面掌握材料的使用方式,比如彩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这一材质的特征,从而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多种方式进行创作。此外,在材料操作之中,幼儿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先设计再想象,出现问题再重新制作。最后“因材施艺”提升了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在“因材施艺”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同伴合作、交流讨论的环节,这些环节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使得幼儿之间的经验得到了共享,并与同伴或教师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共同克服困难,完成作品。[1]
我国早期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游戏完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童心本性,孩子虽然喜欢画画,但对美术的兴趣却是不持久的和易转移的,因此,把新颖的活动材料和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让孩子置身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蘑菇的森林舞会》的主题教学。与其说这是门课程,不如说是带着小朋友们在音乐中进行的一场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旅行,在一种非常童话的氛围中,孩子们很自然的学习和表达。《蘑菇的森林舞会》是专门针对小朋友设计的课程名称,以充满神奇色彩与趣味性的"蘑菇"作为具体切入点,让小朋友懂得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用我们的智慧与双手转化为艺术作品去回馈我们的大自然。同时在课程不同的环节之中也同样蕴含“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爱生活”等诸多道理。
课程环节分为三大部分:观察、实践与创作。 在课程前期导入部分引导小朋友们去观察自然界中蘑菇的生长过程,引起小朋友的兴趣。让同学们经过观察后总结分类,将点、线、面的构成知识点导入。接下来通过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海报引入蘑菇的森林舞会的绘画主题。在有主题创作的基础之上开始蘑菇的森林舞会主题插画绘制,过程中小朋友们发散思维,有的将心目中蘑菇的样子拟人化,有的将蘑菇的一家搬上画纸,有的画出了蘑菇的奇幻色彩,大家特色鲜明,各具风格。第三个环节中,通过平面的绘画创作转变为立体化的形象设计,利用超轻黏土这一环保、易操作、多色彩的材料,让小朋友们将蘑菇的平面形象变为立体,在此其中,大家的大胆创新和思维发散也深深地感染了老师们。最后,将制作的作品放回学校的自然环境中(如图一),与自然相融合,开始属于同学们创作蘑菇的开心派对。同时将所有蘑菇形象的繪画作品黏贴在森林背景的插画板中作为最终课程的结尾。小朋友们作品的展示是运用“虚实共生”的东方哲学,将自然界中的“花、草、种、植”转换为抽象视觉符号自由组合且序列生长,用枯木桩、枯树枝作为“种植”的生长载体,通过艺术加工出来的植物形象为“虚”,自然界中的天然艺术载体为“实”,“虚”“实”共生、生生不息。展示在造型上体现出的延展性和无限性使其在形态和语言上极易营造意象空间,融入周边环境,提升整体格调。通过艺术手段的创造,重新发现艺术、自然、人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唤醒着孩子们对生态自然的关注与保护,并且从另一方面呼吁对“祖国花朵”的关注与爱护。[2]
三、在创意手工活动中妙用多种技能材料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美工、欣赏,儿童表现美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而现在面对儿童的美术活动往往只给儿童一纸一笔,无法激起儿童创作的兴趣。在探究少数民族(苗族)文化艺术在美术活动中运用的过程中,以《静待花开》为主题,将课程分为画花、剪花、洒花三个部分。运用多种工具、方法,如竹签、棉团、色纸等,运用喷、洒、印、拓、吹等多种技能,同时运用多种材料将美术活动丰富化、游戏化。花卉主题作为一种象征贯穿整个课程,以含苞待放借喻孩子的美丽童年,以花卉盛开为孩子们铺开未来生活的美丽图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剪花技艺像花儿一样,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幸福的种子,经过传承丰富和创新,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将在未来美丽怒放。课程中,教师引导孩子们通过自然界花卉生长开放的视频了解花卉的外形、色彩、纹理特征,并对花卉进行细致观察和绘画表现。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花引入课堂,为孩子们传授苗族剪花技巧,并鼓励孩子们对所画之花大胆变化,由现实之花过渡到抽象之花。此外,课程中还结合了色彩肌理技法甩点、喷洒的方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将绘画、剪纸和玩色结合起来,鼓励孩子进行色彩的情感表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作品整体创作。
为了增强趣味性,课程中还穿插了小型情景剧,将不同的环节进行串联,让孩子们有耳目一新之感,并在愉悦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色彩表现。课程目标在于发挥孩子们的天性,激发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学习的热情,唤起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鼓励他们学会用色彩表现的方式加以呈现。此课程是民间美术在当代语境下进行现代性表达的一次尝试,也是运用材料和技法进行儿童手工创作的一次大胆尝试。(如图二)
参考文献:
[1]鄢春芳.论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教学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223-224.
[2]时瑾.幼儿园创意手工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7(1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