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 要:绘画类课程主要涵盖《绘画基础》《儿童画技法》《儿童画创编》等,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绘画基本技能的训练;多种材料、技法的实践与操作训练;运用已掌握的基础技能服务于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延伸。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绘画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满足幼儿园实践工作的要求。将绘画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甚至课程的考核标准、评价方式都进行了全新的改革,可以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与支撑。
关键词:学前教育;绘画类;儿童发展;艺术领域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2
绘画类课程在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架构体系中并不占主体地位,课时少,教师队伍不完善,教学手段老化,课程内容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工作缺乏有效衔接;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有些观点认为绘画类课程没有必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其实课程本身没有错,只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需要完善与改革。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1]学前教育绘画类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如:素描、色彩、速写、平面构成等课程。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者造型能力、色彩調配能力,逐渐形成学习者对画面黑、白、灰的形式美感;另一类是运用所掌握的基础技能与儿童教育与身心发展有关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实践创作的课程,如:儿童美术技法、儿童画创编、儿童装饰画等。学习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能力,考察学习者运用已学知识,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导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能力。这两类绘画课程一直在各大高等院校的学前专业课程体系中以微弱的力量存在,并不被教学主体所重视。但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实习生甚至幼儿园实习基地的反馈信息来看,70%的毕业生觉得,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基础技能不过硬,而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问题。同时,从幼儿园角度调查反馈的信息也显示,园方也需要教师们具有扎实绘画技能、较高审美修养、独立创作能力。如果幼儿的兴趣与我们所选择的内容相一致,兴趣就会大大促进内容的学习。[2]从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角度讲,能够独立创作幼儿喜欢的玩具、绘本等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情趣。改革学前专业的绘画类课程教学,以崭新的形态出现在学前教育课程的体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进行改革。
一、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对标毕业要求形成闭环教学
以往绘画类课程目标多以美术专业视角规划设计,知识点以学科领域为基点构架。这样的课程目标设定可以规划学习者在基础技能的学习目标,但缺少与未来实践工作能力需求的有效衔接。学生无法短时间内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幼儿园实践工作中,仍需再次岗前相关培训,这就延长了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国家的教育成本。如果采取逆向思维,先确定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对标毕业要求,形成闭环教学模式,这一理念也是国家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的主要思路。
绘画类基础课程以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审美修养;了解和掌握基础的绘画工具、材料的使用;提高造型能力,感受黑、白、灰,点、线、面的形式美感;掌握色彩的基本属性,并能够熟练调配色彩,能够运用线描和色彩的相关知识、技能为幼儿一日游戏、教学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工作提供支持为教学方向为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将原有的素描、色彩写生、平面构成等课程改为图形创意、线描、色彩基础知识、装饰画等课程,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幼儿美术活动与创作的评价标准;提高学习者将案例操作运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3]绘画创作类课程内容将原有的儿童简笔画、美术技法、综合材料等课程改为儿童创意美术、儿歌配画、古诗词配画、绘本插图创作、儿童故事配画等课程内容。修改后的课程内容拓展性更强,有利于打开学习者的艺术创作思路。
二、网课预习+拓展与面授课堂实践指导结合,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因学前教育专业整体师资不够完善,多数院校授课教师是从美术学院借调授课,没有足够的学前艺术类师资队伍。而美术学院借调教师的教育经历、思维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带有本专业的特征,并不完全吻合学前专业的毕业要求。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度的重视,一批既懂得幼儿教育,又具有较扎实美术专业技能的学前专职艺术教师队伍渐渐成熟,并开始思考和研发适合学前学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基于学前专业学生授课形式特点:教室不固定,绘画课程课时少,上课时间分散,学生课后活动多,没有大量时间巩固基础技能训练等问题,分别在课堂管理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做了相应改革。如:学生的绘画工具、材料以材料袋的形式携带;研发线上网课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提前预习,了解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绘画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课后利用业余时间观看和学习拓展教学资源,从而给学生提供弹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为将来毕业后,组织和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美学基础。
三、设立分层化考核标准
教育部文件指出,要建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教育理念。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4]以往学前专业绘画类课程的考核模式与其教学手段与方法如出一辙:平时的多次实训作业的平均分作为学习者的本课程的结课成绩。考核的标准也是统一的横向对比,造型准确、构图新颖、色彩明快、主题鲜明且有创意是给分的主要依据。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生源的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不同而进行每个学习者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在技能掌握上的纵向对比。我们尝试着将考核标准分层体现,考核内容多样化设计,如:高中生源,因为是零基础学习绘画,这一层次的学习者的特点是绘画技能基础薄弱,造型能力、色彩的调配能力、笔触笔法不够熟练。但是高中生源的学习者学习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总结规划能力、创新能力都很强,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理解知识体系,并能创造性的完成作品,作品的立意新颖。针对这部分学生,考核内容以幼儿艺术教育理论分析、主题性儿童画创作为主,整体创作的艺术性,绘画作品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的分值比较大,而绘画本身技能、技巧的考察内容及分值都要相对较低。引导这一部分的学习者,领悟最前沿的幼儿艺术教育理念,把控好未来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己对艺术教育的敏感嗅觉,给予未来幼儿艺术教育更精准的定位。相反,中师、中职学校考入的生源,对于绘画的方法、工具的使用、造型能力、色彩调配能力都比较熟悉,但学习者独立思考与分析、总结的能力较弱,缺乏创新性。针对这部分学习者,考核内容以绘画技能的深入为主,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担任好技能型教师的角色。这样的分层设定考核标准,既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乐趣,也能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有较为合理的评价。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以往的课程中,学习者对于课程目标、内容的要求能否有效达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单方面、主观的给予评价,这样的单一评价方式主观痕迹过重,不适应现代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的评价方式拓展为教师主评、学生互评、实习见习基地的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等形式。同时学生参与比赛,组织社团等活动也作为课程评价的参考。这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客观、多维度的体现学习者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改善评价方式,根据学习者对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完成情况,计算出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分析每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原因,进行教育反思,并给出下一阶段科学的改进措施。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对标毕业要求形成闭环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自媒体时代的教学资源;设立分层化考核标准;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执行多方参与,构建对应基于专业认证的学前绘画类课程新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前本科生艺术修养、务实基础技能、拓展创新思维等能力,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更具前瞻性、专业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Z].2016-03-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Z].20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