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景观学视角下的“读写教室”建设

2020-10-09 10:44王国均方美青
关键词:模态景观教室

王国均 方美青

摘要:以语言景观的研究视角观照“读写教室”的整体风貌与教育价值,详细挖掘“读写教室”内信号语言、图像语言和空间语言三种语言景观的特征及其所传递的多模态意义。“读写教室”语言景观的基本特点有:童趣化表述、场景化置放、多模态展示。“读写教室”语言景观的丰富多样性为复杂的读写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语言景观读写教室多模态

“读写教室”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种读写教学理念,目前已日趋成熟。它以培养独立而成熟的读写者为目标,致力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写环境。在“读写教室”中,文化和景观紧密相连,文化影响景观,景观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教室语言景观能够直观体现教室文化,彰显教室的特色。

一、语言景观研究概述

“语言景观”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加拿大学者罗德里格·兰格利与理查德·鲍里斯于1997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文中,他们把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公共标牌之上的文字统称为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在公共空间和场所的使用,它不仅考察真实环境中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更探究语言选择背后深层的政策取向和话语权等问题。换句话说,这些标牌在公共空间语境中所创造的语言景观并不是简单的语言陈列或呈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创设机制和思想意识。

2006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彼得·贝克豪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语言景观为研究主题的专著《语言景观:东京城市多语言主义的比较研究(克利夫登和布法罗的多语言问题)》。此后,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涉及的相关领域越来越广,与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符号学等领域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

相比国外,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语言景观”作为专业术语传入我国也是在近十年。2014年,尚国文和赵守辉综合考察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方法、理论视角、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等,全面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他们的论文为我国语言景观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2014年至今,以“语言景观”为主题发表的期刊论文有3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达142篇。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逐渐深入,范围也逐步拓宽。

二、“读写教室”的语言景观

“读写教室”的语言景观,顾名思义,即在“读写教室”的公共空间中有语言文字标记和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声音、色彩、空间等)的景观。“读写教室”的语言景观设计既体现了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而成熟的读写者的价值理念,又增强了学生之间选择、分享和差异的关系。

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附属衢州白云学校组建了一支“读写教室”研究团队,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写教室”理念下的读写实践。经过两年尝试性的研究,他们初步探索出了“读写教室”环境设计的基本路径。本文以其中的语言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的语言模态,挖掘其中蕴含的创设机制和思想意识。以功能为依据,“读写教室”内的语言景观可分为信号语言、图像语言和空间语言三种(见下图)。

一般而言,语言景观可以发挥两种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指的是语言景观能够提供信息,如班级各个区域的标志牌,这是语言景观最基本的功能。象征功能指的是语言景观能反映语言权力和社会身份地位。“读写教室”语言景观设计是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对教室内部进行整体的设计,并最终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总体而言,“读写教室”语言景观直观地体现了“读写教室”的三大理念:选择、分享和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在教室里选择恰当的学习材料和环境,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所得。

(一)信号语言

信号语言指的是可以提供信息的标牌。“读写教室”尤其强调展示学生的个性与读写成果。在“读写教室”中,教师会充分利用信号语言来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例如,在教室后方的墙面或黑板上粘贴“热度榜”“风云榜”“光荣榜”等标牌。“热度榜”用来张贴学生选出来的热门书籍;“风云榜”用来展示学生正在阅读的书籍;“光荣榜”用来展示学生因阅读而获得的各类荣誉证明。这些信号语言时刻提醒着学生作为一名读写者的身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区分各个区域所展示的內容,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激励性。

除了区域名称外,“读写教室”内还有很多其他的信号语言,例如,每个班级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名称——“小太阳读书吧”“幸福二班读写教室”“小书虫书屋”“书之岛”等。这些富有特色的班级名称汇集了全体师生的智慧,用标志牌粘贴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标志牌采用色彩明亮的纸张且上面的文字字号很大,力求让学生每次走进教室都能一眼看到,强化自己作为独立成熟读写者的身份。学生表示,每次看到班级标志牌,都会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要多阅读、多写作,成为“读写教室”的合格读写者。

(二)图像语言

图像语言是指通过色彩和图画来展现语言内容的一种标识。“读写海报”是“读写教室”中最常见的一种图像语言。它通过一系列色彩明丽的图画和引人注目的文字来传达语文知识和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知识输入量。

“读写海报”往往会简洁明了地向学生展示读写标准,提供读写辅助。例如,“读写教室——小太阳读书吧”制作的“读写海报”,为学生展示了成为“字词小达人”“朗读小能手”的标准。学生自主阅读时,可以随时对照海报,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标准。海报还附有标点符号的卡通图案,每个标点符号边上都有对应的文字说明,意在让学生快速辨识出标点符号,理解和记忆标点符号的用法。其中的图案和文字相得益彰:图案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文字则能够对知识做更为深入的阐述,加深学生的理解。实践证明,海报这一图像语言景观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独立阅读者的身份,而且能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专业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图像语言景观的服务对象,我们还从感知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从访谈结果看,90%的学生表示教室里张贴的海报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相比于教师上课使用的PPT,他们更喜欢海报这一教学工具——因为PPT具有即时性,上课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很多知识,但海报是24小时在岗的“小老师”,它一直“站”在教室中,不受时空的限制。

(三)空间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指出:教室,既是一个由桌椅、板凳和黑板构成的物质空间,又是一个师生同在的活动空间、生活空间、信息空间和社会空间。

在传统的教室布置中,教師往往会忽略空间语言景观的构建。以桌椅摆放为例,传统教室大多采用秧田式,而“读写教室”则会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桌椅摆放方式。例如,圆圈式摆放便于学生走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参加不同主题的小组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相互倾听和讨论的能力,又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加投入。可以说,这一设计蕴含着开放平等、相互倾听、阅读投入、互惠讨论的师生关系和价值观。不同年级“读写教室”的桌椅摆放形成不同的景观,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复杂程度逐渐增加。

打破教室原有的空间格局,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阅读环境,体现开放平等的理念,是“读写教室”的一大特点。例如,在开展阅读活动时,教师和学生会在教室内共同打造一个“阅读区”。所有的桌椅被统一排列在教室的一边,另一边留出一大片空地,并铺上家委会提前购买的圆形地垫。这样一来,一个简单宽敞的“阅读区”就打造好了。阅读的书籍就摆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他们可以到书筐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随意地坐在地垫上阅读。

除了“阅读区”,教师还会在“读写教室”有限的空间内打造出“表演区”“成果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让学生视觉的焦点从之前单调的学生与教师、课本以及黑板转向多样化区域。

三、“读写教室”语言景观的基本特点

(一)童趣化表述

“读写教室”内所有的文字语言都是富有童趣的,上文提及的“热度榜”“风云榜”“光荣榜”以及班级名称等便是例证。再如,“图书医院”实际上就是一个装有剪刀、双面胶、尺子、订书机、胶水等修补书籍工具的工具箱。比起“修补工具箱”,“图书医院”更有童趣,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读写教室”语言景观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其中童趣化的语言,均来自学生,是真正的儿童语言。让每位学生参与到标牌名称的拟定中,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获得归属感。当学生环顾四周,发现上面都是自己和同学的作品时,就会强化自己“读写教室”主人的身份,同时敦促他们向着一名专业读写者不断迈进。

(二)场景化置放

地理符号学是指用视觉符号框架来研究“场所中的话语”,以此来确定话语在具体场所中所表达的含义的一种方法。置放是地理符号学最根本的要素,它包括去语境化置放、越轨式置放、场景化置放三种形式。去语境化置放,指标牌不论放置在任何地方,都保持一样的形式;越轨式置放,指标牌被放置在不适当的位置或未经批准的地方;场景化置放,指标牌在恰当的地点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交通指示牌等。

“读写教室”中所有的标牌都粘贴在适当的位置,并没有出现放置位置不当的情况,属于场景化置放。这样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教室内各个区域的划分和作用。“读写教室”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阅读区”“写作区”“展示区”“图书区”所拥有的不同标牌和功能不断提醒着学生其读写者的身份,让他们拥有强烈的阅读和写作愿望。

(三)多模态展示

“读写教室”语言景观具有突出的多模态特征。多模态包括图像、图标、文字、色彩等,主要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图像(海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二是标牌具有很强的标识作用,以彩色形式呈现;三是文字在教室内随处可见,为学生提供读写信息,指引读写方向;四是颜色在“读写教室”具有一定的标识度和象征意义。

“读写教室”这种多模态的语言景观打破了传统读写教学的局限,凸显出以下几点优势:首先,汇集视觉、听觉等多模态的语言景观作为读写的教学素材,确保学生语料输入的持续,是有效的读写教学方式;其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最直观、最真实的语言材料;再次,综合多种语言景观,增强学生对信息的读取能力,保持其记忆的持久性;最后,借助多模态语言景观进行读写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加精彩的表达,鼓励更多的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这正是“读写教室”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教室承担着知识传授、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语言景观的时候,要敢于突破既定的语言权势和文化权力的牢笼,在教室内重塑开放平等的语言环境。小学阶段的读写教学应该运用适宜的、合乎小学生天性的方式。基于多模态视角,笔者分析了“读写教室”的语言景观,认为在小学生读写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为学生构筑富有童趣的语言环境,为他们搭建语言交往的平台,选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内容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读写教育。

总之,“读写教室”的语言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实践,以培养独立而成熟的读写者为最终目标,努力造就一群会独立思考、掌握阅读和写作策略,会表达的专业化读写人。“读写教室”的海报、学习成果与经验展示区等强化了学生作为真实的阅读者、写作者和交际者的身份;强化了作为主动、积极的阅读者、思考者与写作者的“独立与成熟”的价值理念;强化了读者之间选择、差异与分享的关系。“读写教室”创设的丰富景观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培养成阅读者和写作者。

参考文献:

[1] R. Landry, R. Bourhis.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6).

[2] I Wayan Mulyawan. Reading visual design of outdoor signs in kuta—A case study of multimodal linguistic landscapes[J].Cogent Arts &Humanities, 2020(7).

[3] 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

[4] 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6).

[5] 夏娜.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6] 朱旭东.论教室文化的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

[7] 王国均,方美青.“读写教室”:小学读写教学的一种演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6).

[8] 徐静静.“读写教室”图书资源的开发与更新[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11).

[9] 段袁冰.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景观研究——多语研究的新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16(2).

猜你喜欢
模态景观教室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不要在教室打闹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探析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基于滑动拟合阶次和统计方法的模态阻尼比辨识技术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