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后练习,提升语言能力

2020-10-09 11:14王小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2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能力

王小英

【摘要】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个宏伟建筑中,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基础。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是学生语用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思维品质,提高审美能力,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根据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显性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后练习,通过抓好朗读,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实践来提升语言能力,助力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后练习;语言能力;语文核心素养

一、部编版三年级课后练习的显性特点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不仅课文内容文质兼美,课后练习题也是精心安排的课程资源。笔者尝试对部编版三年级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显性特点:

1.语文要素指向明确。如,“背诵第几自然段”“抄写第几段”“背诵古诗”对应中年段语文要素“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对应中年段语文要素“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的表达情意的作用”等等。

2.贴近生活,便学易教。课后练习题大多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爱学、乐学。

如,第20课《肥皂泡》的课后题一,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在家吹一吹肥皂泡,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圈画出吹肥皂泡的动作词语,然后找到连接词“先”“再”“然后”,最后再让学生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学生既体验了生活,又从生活中学会了表达。

3.注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的导语“想想”“说说”“讲讲”等方式,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后练习题“朗读课文”“默读”“照样子写一写”“想象画面”等语文要素,有机渗透在课后练习中,体现了教学的知识点、重难点以及能力训练点,为教师们备课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提供了训练基地。

二、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根据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显性特点,聚焦课后练习,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抓好朗读是提升语言能力的主线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各个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部编版三年级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均是朗读题,从教材的编写中可以看出,朗读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多形式朗读,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外练习的朗读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朗读中品悟语言,培养语感。

(1)有感情朗读。课后练习题中的第一题大多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课后第一题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挨挨挤挤”“冒”等动态的词语,鼓励学生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品读关键的语句,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精美的插图,通过配乐,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体会荷花的姿态美。

(2)默读。如,三年级下册第6课《陶罐和铁罐》的课后练习题第一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默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同时,观看两幅插图,结合生活经验,梳理出故事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国王的橱柜里,一个是荒凉的废墟上。因此把課文分为两个部分,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脉络,也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在课文中,课后练习题均有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心情的变化”,通过这一习题,可以帮助学生读好对话,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如,下册第6课《陶罐和铁罐》课后练习题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奚落”“傲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发挥想象,用心体会,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

(4)边读边想象画面。在古诗或者优美的课文中,课后练习题中均有“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或情景”。如,三年级上册第2课《花的学校》,第16课《金色的草地》,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这样美丽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再借助重点词语展开想象,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边读边体会。课后习题中有要求边读边体会生动的语言、词语、拟声词的美妙,或者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如,上册第23课《带刺的朋友》课后练习题一: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可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抓住刺猬偷枣的动作词“诡秘地爬”“驮着”等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刺猬的聪明伶俐。

(6)边读边思。部编版教材注重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思维,因而课后练习题中有“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样的习题。如,上册第20课《肥皂泡》课后练习题要求三:读句子,再想一想,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肥皂泡被送上点会怎样?”经过熟读精思,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

教师应以朗读为主线,采用多种朗读形式,通过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师范读、优秀学生范读来提升朗读品质;通过默读、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思考来提升朗读思维;通过创设情境读、分角色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师生配合读、表演读来增添朗读的情趣。

2.多层次朗读,提升语感

部编版三年级课后习题的朗读要求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编排的。

(1)读好词语。读准字音,读准词语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读准词语,再结合生活经验、课文插图以及视频图片读好词语。下册第3课《荷花》课后练习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下面的词语。“花瓣儿”“花骨朵儿”是儿化词,“莲蓬”“衣裳”是轻声词,这些词语要读准,读好,读出荷花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读通句子。在读准字音,读好词语的基础上,要读好文中出现的长句。如,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课后题一: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读出语气。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出句子表达的语气。如,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课后练习题一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教学时,老师可以范读或者让优秀学生范读,通过强调词语“拼命地叫起来”读出红头的害怕、绝望 。“爬到牛鼻子上”体会青头的冷静、机智。

(4)读懂课文。要求借助注释,默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如,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课后练习题二: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说一说,从文中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读出情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明理悟道。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指导上,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读描写颜色的词语感受色彩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个性化朗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朗读感受,允许学生有个性化朗读。如,三年级上册第8课《去年的树》课后练习题三: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他们交流你的感受。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先理解情感,再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要以朗读为主线,采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以上的朗读方法可以综合运用。

(二)重视积累是提升语言能力的基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中年级的阅读要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黄金时期,引导学生充分积累,增强学生信心,在阅读中积累自己的语言及词汇,不断学习文本中的描写方式,修辞手法等,丰富学语言积累,扩充语言宝库,为学生语言表达奠定夯实的基础。

1.积累语言素材

(1)优秀古诗文积累。中华诗词文章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蘊深远。部编版三年级上下册的古诗共增加到18篇,增强了课文的人文底蕴。古诗文的课后练习题都要求背诵和默写,旨在语言积累。

(2)精彩词句段积累。部编版三年级的课后题中有“背诵课文第几自然段”“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等,也是旨在语言积累。如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课后练习题要求:①背诵第二到四自然段,②画出你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和同学交流。在这篇课文中,既要求背诵,又要求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可以通过配图指引学生背诵,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背诵,还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背诵。

2.积累生动的表达

中年级的学生不仅要积累优秀古诗文、精彩词句段,也要积累生动的表达。如,下册第2课《燕子》课后练习题二:读一读,记一记,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教学中,先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语言的生动表达,接着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再仔细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比如,五颜六色的鲜花,宽敞明亮的教室等。(如下图)

又如,下册第24课《火烧云》的课后练习题三:读读下面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如下图)

(三)加强实践促进语言能力的形成

1.掌握方法,提高复述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中年段的学生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三年级的课文后的练习题有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有要求学生讲讲这个故事,有简要地复述,有个性化复述,有根据表格复述,也有要求根据提示的词语进行复述。

2.内化言语,提升仿写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课文就是个例子。课后练习题是提升语言能力最佳的范例。

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课后练习题三:照样子写一写: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颜色像       ,       ,       。先引导学生说说秋天的雨还有哪些颜色呢?这些事物的形状像什么?他们会有哪些动作呢?然后根据生活经验想一想他们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如下图)

又如,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小练笔:第2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本课的小练笔,既是一次仿写,又是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一次热身。

综上所述,研读课后习题,我们可以看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生长点。我们在教学中,要聚焦教材中精心编排的课后练习,明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让语文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参考文献:

[1]汪潮.小学语文与课程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1-12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能力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
“英语微课”对高职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探讨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