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增
【内容摘要】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思想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如何提高认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典文学的精髓,是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文章为研究范例,对文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剖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让学生深入文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形象分析 人物精神世界 剖析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典文学的精髓,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中《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可以研究的范例,其中对两位主人公的刻画更是绘声绘色、入木三分。对于这两个人物,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孔乙己和范进具有的相似之处
1.二人出身社会底层,深受生存煎熬之苦
对于孔乙己,文中虽没有介绍其家境如何,但自从他出场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在鲁镇,连“短衣帮”都取笑他,地位之低由此可见。除了写字,别无所长,偷书被打后,连抄写的工作也丢了,以至于经常赊欠。范进在中举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受人歧视,邻里躲着他,连岳父都任意打骂他,羞辱他。文中“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这些话写尽了范进家境的极度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更凸显了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胡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一个“穷”字,让范进抬不起头来做人。一个被当作生活中的笑料,给人带来的只是快活空气,被调侃、被无视;一个忍辱偷生,被歧视、被侮辱,只能忍气吞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同样冷漠无情的社会,生活上倍受煎熬。
2.二人生活倍受煎熬,精神上也屡受打击
孔乙己生活的窘迫没有人去同情,而且在读书的成果上让人百般奚落。没有进学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这个伤疤被人一次次揭起,却又不得不用“之乎者也”去搪塞,这块最后的遮着布,又是多么一厢情愿!教小伙计认字虽有显摆的成分,但也可看出他多么需要心灵的慰藉。然而,这也是徒劳的。他像个弃儿一般,踽踽独行,孤苦无依。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的行为和态度集中足可以看出他精神上遭受的打擊。中了秀才本是好事,却被前来贺喜的岳父一番“谆谆教导”,说得一文不值。接下来,想借钱参加乡试,又被岳父一通数落,“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如此狠话,恶毒至极,不知范进颜面何存!自己遭人啐口水,母亲也被说成老不死的,内心该是怎样的痛苦。
二、孔乙己和范进的一些不同之处
1.对待命运态度和做法不同
孔乙己逆来顺受,虽有争辩和抗争,究竟败下阵来,最终悲惨的离世。他是科举制度最底层的牺牲品,而且自身迂腐透顶,一事无成,连死了也没人关心。就如咸享酒店里写在粉板上的名字一般,被人轻轻一抹便不复存在。范进在功名上有着超乎常人的追求和热情,不乏毅力和坚持。他54岁中了进士,其间一次次落榜,他却一直没有放弃。面对冷眼、歧视、失败等各种打击,不改初衷、一如既往。这与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说些“之乎者也”的辩解要有力的多。他拥有更清醒的头脑,最终的功成名就,与自己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性格特点上存在明显差性
孔乙己率性而为,不失真性情。有钱时便排出五文大钱;无钱时讲求诚信,赊账记在粉板上并及时还上。与人争执得面红耳赤,无法掩饰自己的行为,只好絮絮叨叨。孔乙己善良。虽然潦倒,却好为人师,希望帮到别人。孔乙己是一个矛盾体。在咸亨酒店里,他身份特殊,与众不同:既藐视短衣帮,又希望引起短衣帮注意;既想高人一等,又不得不面对困窘的现实。“他是穿着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他想帮助别人,但却遭到拒绝。他想既喝酒又有菜吃,却囊中羞涩。他想拿豆哄小孩,却又惜豆“不多!不多”。他想读书改变命运,却连个秀才都没中。在这些喜剧画面的背后,我们不能不为他的遭遇叹息,也不能不去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范进则更隐忍,更具欺骗性。面对羞辱和冷眼,范进从不去申辩和反抗,他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翻盘。他向往上层社会,向往官场,他从读书中学到了“忍胯下之辱”的力量。从中举后老到的官派作风来看,这一日的到来,他可能在梦中演习了无数次,这也正是其讽刺之处的表现之一。
3.社会资源上有着多寡之分
孔乙己是孤独的。他孤身一生,形影相吊,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社会上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似乎他在世上唯一的舞台只是定格在咸亨酒店里,他极力想在这个舞台上获得尊重,可现实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把他当作可有可无的空气。他是给人带来快活的空气。除了生活中的孤单,更重要的是他精神上更孤独,身份高的看不起他,短衣帮取笑他,连小伙计也对他嗤之以鼻,不愿与之为伍。范进的贫困程度和孔乙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孔乙己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愁”,范进不行,他有家室,社会关系也相对比较复杂。上有老母,内有糟妻,外有岳丈、邻里、师傅、学友等。向岳父借钱被骂出来,但终究还有地方借了来去参加乡试,这一点孔乙己比不上。中举后还依靠周进的荐引中了进士。这些说明范进书虽读得愚,但还能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
4.两人读书的结果迥然不同
孔乙己最终悲惨离世。没有人同情,人们只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但也无大碍,日子总还照样过。范进中了举人,后来又中进士,再后来任职山东学道。这正是读书人所梦想的结果,他完成了贫寒士人的逆袭。但这又是可悲的,因为这样科举出来的士人,竟然以为苏轼是明朝的秀才,闹出天大的笑话。由此可见即使科举出仕的范进之流,也并不是真才实学。科举制已日薄西山。
三、对二人形象的辩证分析总结
我们主张文学形象的典型化并不等同于简单化。成功的文学形象必然是多侧面的、全方位的展示,加之适当的艺术化处理,这样才能使之更丰满,不违背生活真实,同时又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首先,他们身上仍有可取之处。孔乙己坏毛病不少,学业上也无建树,但他仍不失善良和诚信;范进逆境中忍辱负重,不达目标不罢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次,“见不贤而内自省”。每个人物形象都是一面镜子,它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透过形象看到本质,提高对作品的认知和深入理解,进而上升到当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最后,深入人物内心,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们痛苦的心灵。人物形象的艺术化,往往给人心灵的震撼,只有积极地体验才能让自己既能入得境,又能出得来。入境,你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他哭,你为他哭;他笑,你为他笑。出境,你才能做到意高于形,上升到形象的再创造,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总之,通过分析孔乙己、范进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感受其艺术魅力的同时,了解明清科举制的没落和腐朽,从而认识当前教育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信心地进行个性化和趣味性的学习,以期达到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居惠颖. 语文开放式教学初探[J]. 甘肃教育,2013(21).
[2] 贾龙弟. 对语文课堂文本迷失的理性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3] 张建锋.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J]. 基础教育论坛,2019(28).
[4] 崔新月.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变”与“不变”[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范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