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涛
摘 要: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是各学科教学的方向,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将最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教育目标。初中历史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思维观念的主要途径。生活化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减少他们对于历史的疏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本文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概念出发,分析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这一教育理念,希望可以对初中历史教师起到一定帮助,也能够促进学生热爱历史。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教育;生活化教育理念;关键能力
历史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流,历史的学习充满了纷繁琐碎的知识,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真实性,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背诵,它是漫长人类历史总结,是人类文明、行为、技术、哲学、战争、文化等发展的综合性学习。
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是各学科教学的方向,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将最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教育目标。初中历史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思维观念的主要途径。生活化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减少他們对于历史的疏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本文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概念出发,分析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这一教育理念,希望可以对初中历史教师起到一定帮助,也能够促进学生热爱历史。
一、生活化教育概念及其在历史学习中意义
(一)什么是生活化教育理念
生活化教育理念是指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现象和物体培养学生通过调查、实验等参与度高的学习方式去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科学习内化和创新的目的。是一种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二)生活化教育在历史学习中的意义
生活化教育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隔阂感,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将生活中的事件、物体、现象等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与生活充分结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深入生活,热爱生活,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思维。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策略研究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学生是好奇心非常强烈的群体,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利用他们的身心特点,开展符合他们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
比如利用学生中的热点来进行历史学习,很多学生喜欢玩游戏,“三国杀”作为在学生中推广性较高的游戏,以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为游戏人物,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探索三国历史,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构建人物虚拟对话。
(二)加入生活化教育目标的设立
在课程设计加入生活化教育目标,让历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学习和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加入调查研究等自主性非常强的学习内容,将应试教育中历史知识等主要学习内容转化为与生活有联系的专题学习,要利用初中生好奇心重、对外界充满兴趣等特点来吸引学生,增加生活化的内容,增强孩子对历史理解,加强与学生的生活的联系性,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热爱生活,进一步理解历史在社会活动中重要意义。
比如7月终于完成的北斗卫星链,就可以设计为专题学习,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自行学习历史事实,将生活中看到的事件与中国科技史联系起来,让他们可以自行吸引历史信息,做出分析,锻炼历史自学能力。
还可以在春季学期的学习中将设立各个传统节日与国际节日专题,要求学生自行探索节日的来源和演变,将历史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三)开放性的学习策略
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很多学生对于历史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兴趣学习,有针对性的提出专题研究,让有兴趣的孩子加入。
比如说很多孩子喜欢汉服,那么汉服历史演变、配饰不同、妆容区别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历史的切入点。有些孩子对历史传说感兴趣,那么在不同史书中寻找同一事件的相关资料可以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总结
历史教师应该认识生活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育手段,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将历史学习延续到课外,创设自由个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爱好,让学生提升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胜涛.浅谈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2017(27):207.
[2]陈淑蓉.浅谈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3.
[3]叶琳.生活的历史鲜活的课堂——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