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丝路”:开启农村小学的养蚕之旅

2020-10-09 11:16沈学南杨荣华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5期
关键词:结茧蚕茧蚕丝

沈学南 杨荣华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我们的学校——富阳区新登镇贤明小学位于杭州市西南丘陵区南津村,有着开展养蚕活动的天然资源。种桑养蚕、缫取蚕丝曾经是这些山村的重要产业,30多年前学校附近的溪边、山坡满是桑田,每个村都成立蚕桑专业队。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只有少量农户坚持种桑养蚕,其中仅有几户延续着制作手工丝绵的技艺。如今,这里的绝大部分学生缺失桑、蚕、丝的生产实践体验与生活经验。

《动物的一生》是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单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学生通过真实的养蚕活动,观察蚕从出生、成长、繁殖到死亡的完整生命过程,从观察、研究蚕的生命周期延伸到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另一条是通过饲养、观察、记录、展示、交流等学习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作为蚕农后代的科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带领和指导学生把蚕养得更好,让围绕养蚕的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得更丰富、更精彩。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桑—蚕—丝”系列实践活动,打造成一条富含科教元素和人文元素的“少年丝路”。

解决活动难题

1.找桑树与种桑树相结合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桑叶是城市学校开展养蚕活动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农村也不容易。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桑树,寻找以及储备足够的、新鲜的桑叶,我们在“少年丝路”活动的起点站安排了找桑树和种桑树两项活动。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向学生提出了本学期将养蚕宝宝,需要解决蚕宝宝的“口粮”——桑叶。于是,我们向学生布置寻访村落周边、田间地头散生桑树的任务,提醒学生通过寻求家长的帮助,找到桑树、养护好桑树,为领养蚕宝宝做好准备。同时组织每班种植一盆丛生型的小桑树,并贴上标签,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盆桑养护员定期浇水、护理。到了3月下旬,校园栽培的桑树完全展叶了。这时,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观察、认识桑树,为接下来的养蚕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如今,我校85%以上的学生能在房前屋后或者父母工作的地方找到桑树,并采摘桑叶。

2.校园盒养与家庭散养相结合

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根据气候特征,杭州地区最适合学生养蚕的时间节点预设为4月中旬孵化,5月下旬结茧,6月中旬结束。如果时间过早,不仅桑叶储量不足,还容易遭遇“倒春寒”造成蚕宝宝得病、夭折;蚕的生命周期一般为56天,学生早出晚归,投食、清理等操作达不到要求,养到吐丝结茧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若太迟启动养蚕活动,很容易造成大部分蚕宝宝直到放假了还没有走完教学所需要的一生。

由于江南地域的春季空气湿度大、温度波动频繁等原因,刚开始养蚕时,蚕卵很可能因为偶遇适合的气候条件而过早地自然孵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在开学初,就将学具袋里的蚕卵收集起来,由学校集中存放到冰箱,冷藏至4月中旬择日孵化。

从孵化至第二次蜕皮前这一阶段,我们用饲养盒集中养蚕,除了课堂教学需要外,课余时间展示在教学区的走廊里,方便学生随时观察、记录和讨论,晚上由教师带回家管理。大约两周后,二龄蚕长得比较大了,再鼓励具备条件的学生领养蚕宝宝,带回家饲养;剩余的蚕宝宝,则继续用饲养盒养在校园内的养蚕角,9个实验组每组一个饲养盒,由组员轮流提供桑叶,晚上和休息日由学校安排专人养护。

通過在校园盒养,实现养蚕活动的全员覆盖——少量不具备家庭养蚕条件的学生承担起校园盒养的主要任务。课间,学生三五成群地在养蚕区自主观察和讨论,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早出晚归,直接接触家养蚕宝宝的时间少,缺少学习伙伴的现实问题。

拓展特色活动

1.在桑树上养蚕

开学初,每班栽种一盆桑树用来养蚕,是我们模仿民间“放山蚕”模式尝试成功的校园养蚕新方法:先盆栽桑树,在孵化期将蚕卵直接放在桑树叶上,让它们在树上孵化,然后在树上“野生”,完成蚕卵孵化及蚕蜕皮、生长、结茧、化蛾、产卵、死亡的全过程。

在桑树上养蚕需要做好防鸟、避雨和“计划养育”等工作,为了防鸟、避雨,放置蚕卵前可以将盆桑摆放在有防护的宽敞走廊或者向阳的窗户边接受日照。“计划养育”是指需要根据盆栽桑树的叶量预设养殖适量的蚕,宜少不宜多,一般一盆桑树建议放上5—10粒蚕卵。事实上,通过观察与比较,学生会发现蚕宝宝的食量,远比他们采桑养蚕过程中的要少,因为家养或盒养的过程中,很多桑叶因为干瘪而浪费;学生还发现树上的蚕宝宝比他们自己养的蚕长得更快、更健康,更准时地吐丝结茧,因为树上的蚕宝宝吃得更新鲜、吃得更饱。

桑树上的蚕宝宝活动更自由,为孩子们提供了立体、动态的观察场景。枝叶间千姿百态的蚕宝宝、粘连在桑叶或桑枝的蚕蜕,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在课余观察和同伴交流中印证课本知识,探索更多秘密:蚁蚕可以仅凭一根蚕丝悬在空中而不掉到地面,长大一些的蚕吃饱时常常会“倒挂金钩”休息一会儿;学生记录、测量了树上生活的蚕宝宝一段时间内在桑枝间迁徙的距离,发现蚕宝宝的运动能力并不像盒子里养的那样缓慢;树上的蚕宝宝仅凭胸足和尾足的把持,就能从一根桑枝探寻到一片桑叶;蚕宝宝可以在一片桑叶、几个桑枝,甚至一个树杈上做茧……

为期三个月的养蚕活动融合了植物种植、动物饲养的知识,将蚕的整个生命过程展示在校园观察活动中。基于真实的观察、及时的记录、高密度的交流,本单元的教学结束后学生有话说了,《学习手册》的记录丰富了,发现证据、用事实说理的意识增强了。

2.学做稻草蚕蔟

教材中的《蚕变了新模样》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参考教材图文用稻草扎草帚,用纸板做小格子为蚕吐丝结茧做准备,以便后续观察蚕的结茧过程和结茧后蚕蛹的特征。我们在此基础上挖掘、整理本地蚕蔟技艺,开发了学做稻草蚕蔟的科学拓展活动。在本地的大规模养蚕时代,祖辈们通常用稻草或麦秆绕制十几米长的蚕蔟,盘绕在蚕房供蚕结茧,这一传统工艺虽然工具简单、材料易得,但是其中蕴含着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环保思想,具有实践育人的作用。

我们向老一辈请教,反复实验,优化材料,简化操作,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制作小型的稻草蚕蔟,供校园里盒养的蚕宝宝结茧。蚕宝宝在稻草蚕蔟上集体结茧的场景令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在开放、通透的稻草蚕蔟上观察吐丝的过程、蚕茧的形成和蚕吐丝时候的动作也更为方便。稻草蚕蔟上的蚕茧经过烘焙灭活,可以长期保存,我们再配上几只蚕蛾、蚕卵的标本,将它悬挂在走廊和科学教室,一挂满茧的蚕蔟就是一件难得的纪念品,时不时地唤起学生“丝路”行的美好记忆。

3.做一条纸蚕

温故而知新。养蚕活动中,随着蚕宝宝的长大,学生对蚕宝宝的身体结构、形态特征有了比较充分的观察和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科学课与美术课结合,设计了用餐巾纸做一条纸蚕的活动。学生用一张餐巾纸、一根筷子、胶水、剪刀、水彩笔,动手制作一条纸艺蚕宝宝。学生通过卷压、揉搓,展现蚕幼虫的头、胸、腹三个部分的特征和比例;通过点画表现出蚕的体节、足、气孔、肾型斑的位置、数量和形状。学生动手动脑做一条纸蚕,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回顾和应用,更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识记与理解。

我们将做得好的纸蚕做好标签,粘在稻草蚕蔟上进行展示。为了让自己的纸蚕能够成为稻草蚕蔟上蚕完整生命周期的重要一环,不少学生回家后一遍遍地练习,做出的纸蚕惟妙惟肖。

传承蚕桑文化

除了采用“树上养蚕”的模式,“少年丝路”主题活动还将学生的养蚕活动往前更进一步,通过“教育+非遗”“科学+劳动”的思路,利用学生收获的部分蚕茧安排了《我们来缫丝》《学做清水丝绵》拓展活动,引导他们读图文故事,学先民技术,亲手摇动抽丝机,剥开蚕茧拉丝绵,在抽丝剥茧的实践活动中,传承蚕桑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回眸与展望“一带一路”的伟大与辉煌。

1.用简易的缫丝机抽取蚕丝

学生对抽取蚕丝并计算蚕丝长度的活动很感兴趣,但采用旧版教材介绍的方法抽完一个茧的丝起码要两个多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如何提高抽取蚕丝的效率并增添科学味?在《我们来缫丝》拓展活动中,我们用风筝线盘车、小板凳、螺丝钉等简易工具,制作了“剥茧抽丝机”,实现了在一堂课内完成抽取1500多米长的蚕丝的任务。一个正常的蚕茧是由一根蚕丝编织而成的,蚕丝的表层有丝胶相互粘连。传统的缫丝是将蚕茧放在锅中煮沸,一边溶解丝胶一边抽取蚕丝。我们考虑到繅丝活动进课堂的安全问题,采取在课前将蚕茧用热水充分浸泡,将整个茧层的丝胶完全溶解后放冰箱里冷冻备用,抽丝的时候只要将蚕茧放在温水中解冻,就能找到丝头,顺利抽取整个茧层的蚕丝。抽丝前测量转盘的周长,抽丝中计数转动的圈数,抽完后计算这个蚕茧的蚕丝的长度。

2.观摩清水丝绵的制作

用抽丝机抽取蚕丝需要蚕蛾尚未破茧的完好蚕茧,学生观察蚕蛾后带孔洞的那些蚕茧不能抽丝,但是可以做丝绵(丝绵可以做被子和棉袄)。

鉴于这是一门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的技术活,我们采用提前收集学生的蚕茧,邀请丝绵制作“非遗”传承人来校园煮茧做丝绵,组织学生分批观摩和尝试体验的方式。所得的丝绵做成一件小棉袄在家长群组织义卖,所得奖励给全体参与“少年丝路”的同学。当学生看到一个个本来可能被丢弃的“废茧”,通过丝绵制作师傅的双手化身为一张张丝绵,成为一件绵软的小袄,换来手中的奖品,别提多兴奋了。我们相信他们对这一场养蚕之旅,甚至将来遇到“集腋成裘”“滴水汇海”这些词汇时理解会更加深刻。

3.了解“一带一路”倡议

最后,“少年丝路”活动还安排了学习科学资料的环节,引导学生阅读、宣讲《嫘祖的传说》《马头娘娘的故事》,了解祖国的蚕桑文化;举行班级主题会, 通过“丝路”之路,“丝路”之丝及“丝路”之今,了解古代“丝绸之路”辉煌的历史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等。

从3月初种桑,4月中旬养蚕,6月上旬结茧,适时缫丝体验,“少年丝路”全程立足课堂教学,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学校家庭互补,多学科融合,渗透“教育+非遗”“科学+劳动”的理念,将养蚕这场富含科教元素和乡邦人文的实践之旅行进得更远。经历“少年丝路”的学生,亲身感受了蚕宝宝生命的奇迹,体会到养蚕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在完成本单元科学学习的同时,参与各项拓展活动,体验祖辈的传统技艺,了解乡邦蚕桑文化。

猜你喜欢
结茧蚕茧蚕丝
蚕宝宝的魔法
趣味问答
三个蚕茧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卖蚕茧
珍贵的一元
日记一则
我的新发现
南充市纤检所两项蚕茧标准类项目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