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0-10-09 11:16任存宝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5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分目标

任存宝

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教学需要评价的支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中除了纸笔测验,还要重视表现性评价的运用。表现性评价作为传统纸笔测验的有效补充,更能对教学构成积极的影响。表现性评价在测评学生的多种复杂能力,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表现性评价的组成

表现性评价指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指向表现结果的学习任务的过程表现与成果作出评价,由目标、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组成。

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能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设计表现任务与评分规则的根本依据。表现任务是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及达成预期目标的载体。评分规则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过程与成果进行评判的评价标准。这三个核心要素互相关联,互为因果。表现性评价与教学整合,与课程标准关联,多种表现性评价任务的综合运用构成表现性评价体系。表现性评价的概念框架如图1。

表现性评价的意义

表现性评价特别强调表现任务对学科或现实世界是有真实意义的,这与“我国课程改革中关于突出学科知识的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一致。

1.实现有效评价

目标与评价的匹配是有效评价的核心。教师要根据目标选择匹配的评价方法,不能通过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来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图2列举了一些适合运用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这些目标正是小学科学课程所关注和培养的重要能力。

2.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指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评各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表现任务、评分规则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以目标为导向,强调目标的实现及证明,契合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可以实现教学即评价、评价即教学的目的。

3.顺应小学科学课程的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随着评价范围的扩展,科学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多样。除了纸笔测验,还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即通过有组织地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最终结果”,也关注学生的“表现过程”。小学科学课堂中有大量的学生行为表现和成果(如图3),并且适合采用表现性评价来评价。

4.转变教师教学设计思维

通常,教师的教学是按“目标—教学—评价”的传统思路设计的,而在实际备课中,又常表现为“教材—教学—评价”的模式。可见,仅仅将“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引导”还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设计的思维模式。以“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为逻辑起点,然后对“如何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需要经历什么样的活动”以及“如何展开教学活动”进行思考、追问与设计,这正是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考逻辑,即“目标—评价—教学”。

如何设计与实施表现性评价

1.表现性评价的关键步骤

表现性评价可用于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周期可长可短,视具体的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等因素而定。设计和研发表现性评价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如图4),需要持续不断思考和修正。

2.逆向教学设计步骤与要点

逆向教学设计是课堂中实现表现性评价的必然。在课堂中实施表现性评价,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倡导逆向教学设计,从内容驱动转向评价驱动,着眼学生理解和表现所需要的逻辑,这是“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逆向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为:确定所期望的结果(目标)→确定该结果的适当证据(评价)→安排教学活动。

第一步:确定所期望的结果(目标)。表现结果(即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与期望目标一致)的确定应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指向学科核心概念、重要的学科技能或跨学科技能,是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这些结果是期待学生在表现性评价里学习和展示的学科知识、行为和技能。把结果界定为更为具体的、可测量的结果很关键,如期待学生能够设计和做实验,嵌入任务中的一些表现结果包括:提出恰当、可验证的问题,提出假设,确定要测量的变量等。

第二步:确定该结果的适当证据(评价)。教师需要思考和设计学习证据,即如何知道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证据是什么,应该在哪里寻找这些证据。根据需要的证据设计出什么样的任务,帮助学生达到想要的结果。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真实的测评?这就需要选择或设计一个评分系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准确打分,这是表现性评价设计的难点所在。常用的评分记录工具主要有核查表、等级量表和评分规则三种。

为了检测预期目标达成情况,引出所要测量的表现结果的证据,就需要设计表現任务。一个好的表现任务一般有五个要求,即与目标匹配,提供学习资源,任务指导语简要清晰,尽量真实的问题情境,结果要求明确。

第三步:安排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思考学生完成表现任务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提供怎样的指导与帮助,助推学生完成表现任务,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仪器设备与材料;如何使“学的活动”更有结构性;如何突破重难点;课堂评价如何有机镶嵌于教学活动中,具体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引导”“如何评价”等问题。

3.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1)表现性评价有其优势与局限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注重探究活动,实践性强,课程中许多目标适合应用表现性评价,但表现性评价并非万能的。因此,有效评价是关键和核心,要关注其适用性,关注评价与目标是否匹配,倡导多种评价方法的合理运用。

(2)确立教学即评价、评价即教学的理念。表现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活动。表现性评价必须与课堂教学融合,而不是成为额外加进来的事物,成为教学的累赘。

(3)在目标的统领下,教、学、评一致性是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学要始终关注目标的实现,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帮助,助力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其中,评价任务是关键,它是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之处。

(4)经历基于表现任务的学习过程。表现任务尽可能是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或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建构反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教师可以看到任务结果和表现历程。

(5)观察并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信息。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学习经历,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发展变化的进程,收集有意义、有效的信息,为教学决策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与机会,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表现进行反思与评价。

表现性评价设计案例

以“铁生锈”内容为例(见表1),在逆向教学设计框架下,把表现性评价整合于原来的教学设计中。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分目标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双周最佳阵容
双周最佳阵容
双周最佳阵容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性学习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