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

2020-10-09 11:16孙叶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5期
关键词:电磁铁证据观点

孙叶

“批判”一词从中文字面意思来看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出整体、系统的分析,再加以否定,这样的解释更倾向于怀疑、抨击。在英文的解释中,“批判”一词并不是单纯的怀疑和抨击,而是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客观评价、分析,作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批判思维不仅指要从真实情况去思考,而且指要能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而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思维。批判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科学素养的方方面面。

注重民主开放

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大胆想象、表达、展示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学生走上台前

学生的批判思维养成,意味着他们能够自主地开展科学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說出自己的见解。

在学习“化学变化”内容时,学生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的附着物,他们根据前一课的所学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铁生锈现象,自然而然地认为该附着物是铁锈。此时,教师并没有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通过提问“你能找到证据吗”让学生动脑动手去寻找证据。学生从颜色、能否被磁铁吸引、能否导电等方面自主探究,通过不能导电这一特性排除该附着物是铁锈的观点。这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他们主动地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进行加工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抓住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良好契机,不放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思维火花。

2.教师放下身段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自觉运用批判思维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和发现,课堂中更要放下身段,虚心接受学生指出自己不完善的地方,切实帮助学生独立分析、梳理、判断,促进他们有不同的发现,主动阐述。

在《电能从哪里来》一课中,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新能源时,告诉学生: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等。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新能源不一定都是可再生能源,核能就不是可再生的”观点。的确,因为核能一直是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的能源,就把新能源的共性给概括进去了。教师敢于接受学生提出的质疑,对这位同学进行表扬,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注重实事求是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味着他们要实事求是,要消除对权威的崇拜,突破思维固化,遵从内心的想法,把自己真实的观点表达出来。

1.不改数据

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证据,小组讨论交流时,倾听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信息是重要的一环,是展开后续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他们获得真实的数据。在实际教学中,时常有学生随意更改自己的实验数据,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

在《电磁铁》一课中,学生已经知道通电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后,教师让他们鉴别改变线圈缠绕方向后,电磁铁的钉尖的磁极变化情况。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后得到了如下表的实验数据。

当各组数据呈现在黑板上后,教师发现第1组学生在组内展开了讨论。一名学生提出了质疑:我们的结果是这样的吗?会不会错了?要不要去改一下?组内成员有同意的,也有反对的。当学生面对自己小组的数据与其他各组明显不同时,教师该如何处理?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教学生成,让学生尊重每一个数据,再通过研讨发现问题。这一组学生发现,在改变线圈缠绕方向后,不小心把电流方向也改变了,这才导致了前面的结果。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一小组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行为,让全班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要严谨,要真实客观地记录实验数据,注重实证。

2.做实探究

科学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促进他们高效参与、积极思考,并根据各自的不同设计分层活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切实关注全体。

《杠杆的科学》一课中,学生通过杠杆尺来研究杠杆的秘密。思维敏捷的学生在挂了两三组钩码后就发现了规律,这时就有人大声喊出:“左右两边的钩码数量乘以到中间支点的距离乘积一样,杠杆尺就平衡啦!”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其他还没有发现规律的学生按照他的观点一试,发现果然如此,于是很快在实验记录单上面写下他们计算之后的数据。这样一来,教学任务是快速完成了,但是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后面的学生根本没有仔细地思考,也就谈不上思维的主动参与。若是长期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会养成听信别人而自己不主动思考的坏习惯。学生思维不参与,何来批判思维的培养?

注重逻辑推理

批判思维的发生要具有严密的推理逻辑,能在大量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和证据进行逻辑推理,经过大脑充分思考分析客观实际,做出决策。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事物变化,并从中发现规律。

1.从现象到本质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常能关注到事物变化的现象,但缺少对其本质的思考。教师要引导他们从现象出发,理清其中的关系,最终把握科学的本质。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中,对于白糖加热后的产物到底是什么,学生产生了争议,绝大部分人认为该物质还是糖。这时教师不宜马上给出结论,应适时提示:“你能找到什么证据?”有的学生根据白糖能溶解于水的特性,验证燃烧后的物质能不能溶解于水,他们发现燃烧后的物质刚放入水中就浮在水面上,于是作出判断:这种物质不是糖。随着时间的推移,液体的颜色慢慢变成了淡黄色,有一部分物质溶解到水中,于是又有学生说:还是糖。显然,双方学生都找到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却选择性地忽视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教师就要抓住机会,将双方的证据列举出来,并提出问题:燃烧后的物质都是糖?都不是糖?白色的糖后来变成淡黄色说明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深入现象抓住本质,促进他们综合多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批判存疑的观点。

2.从数据到结论

通常,学生比较关注实验数据,却缺少对数据背后科学结论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仅要强化关注数据,更要关注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结论,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科学史上重要的、典型的事例。

在执教《电磁铁》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认识:电池的数量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用3节电池时,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个数还没有用2节电池时多。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从自己小组的数据出发,关注大部分同学的数据,再和个别小组进行比较。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数据,关注异常数据的来源,让他们根据数据进行逻辑推理,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

猜你喜欢
电磁铁证据观点
自制电磁铁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活学活用电磁继电器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手上的证据
创新更需结合实际
电磁蜂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