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物质科学领域”内容编写特点

2020-10-09 11:16教材编写组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物质空气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四大领域共涉及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占了6个,占总比的33.3%,占比最多。在四大领域的75个具体概念中,物质科学领域占了31个,占总比的41.3%,也是占比最多的部分。将《课程标准》落实到教材上,物质科学部分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整套教材中内容最多的领域。同时,由于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其他方面: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皆以物质为条件,以物质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因此,物质科学部分的学习又理所当然地居于四个方面的首位。

依据小学科学教学的使命和物质科学领域的地位,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实际状况,教材编写组在物质科学内容的建构过程中采用了大视野、小入口的方法,做到有所针对而又关涉全局。

设计意图:基于素养提升,明确育人价值

中小学教材通常以单元为组织单位,新编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也是如此。教材编写组在建构单元时,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己任,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的四个维度来确定单元的落脚点、出发点和着力点,以求最大化地实现育人价值。具体而言,这三点内容分别是:

1.确定落脚点

确定落脚点即明确概念的重要性,明白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概念本身的重要性,如空气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二是这个知识对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性,如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三是掌握这个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如许多自然现象都与空气有关。

2.确定出发点

确定出发点即明确内容的现实性,了解學生认知发展的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为解决学生的“迷思概念”服务,即纠正和完善学生学前的片面认知、错误概念。如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学生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将沙、烟雾等非典型特征的物体错误地划归为液体。

(2)为解答学生的疑问服务。如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对各种各样的植物是哪里的、为什么要长成这样等存有诸多疑问,渴望能够得到回应或解答。

(3)为学习进阶服务。如对学生来说,土壤、岩石概念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低年级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整个中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对土壤和岩石的第一次接触,意在从感性、具象的层面为学生创设认识不同颗粒大小的岩石特征的机会,为其土壤、土壤圈以及岩石、岩石圈概念的发展打下基础。

3.确定着力点

确定着力点即明确教学实施的关键,规划本单元主题育人价值。如凸显思维,发展注重精确描述(土壤特点)、分析与归纳(土壤成分)等思维技能的运用,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在概念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目标层级:依据内容标准,体现进阶思想

《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四维目标以及内容标准,都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并具体描述了各阶段所要达成的具体要求,表现出了教学的进阶思想。在认识到这是《课程标准》的一大进步的基础上,教材编写组将众多内容标准的分年段具体要求,在编写指导思想的统领下,进行梳理与归并,做到层级清晰、前后有机关联。其具体表现为组合与统筹两个部分。

在组合部分主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将同年段内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要求,以恰当的主题为引领,将它们联合起来,成为单元的知识目标。如我们将下列中年段的内容标准集中在一起构成了三年级上册的《认识空气》单元。

1.1 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3.1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第二步,将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以科学知识目标的落实为载体,全部或部分地进行整合,从而构成单元主题的目标。如:

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

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法,概括空气的性质。

能结合模型图,解释风是由于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的。

能够列举空气性质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在统筹方面也主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领域内统筹,即确定各年段的知识教学目标如何衔接以及安排在哪一册教材中进行落实。如:一年级下册观察并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易压缩和流动等气体特征;四年级下册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五年级上册研究光与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六年级上册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六年级下册研究清晰空气的重要性。

第二步,领域间统筹,即在领域内统筹的基础上,将其他三维的目标阶梯状地融入进来,做到低、中、高三段层层递进。如在科学探究方面,设定的一年级下册的探究目标是,用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设定的三年级上册的探究目标是,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进行观察并描述;设定高年段的探究目标是,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精选载体内容

学生处于物质世界中,其生来就与物质打交道,并在实际生活中逐渐认识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现象,而《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又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要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展开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然而,篇幅有限的《科学》教材不能将所有生活中的物质及其现象都纳入其中,因此,我们将结构化与必要性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精心筛选作为载体的教学内容。

在结构化方面,教材编写组将主题内容梳理成有层次的种类,并选取最典型的物质作为代表。如在三年级下册的《身边的材料》单元中,先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以木料、石料、棉花、羊毛为例说明天然材料的特点,再以纸、玻璃、塑料为例说明人造材料的特点。接着,展现两类材料的相互关系,并引導学生认识天然材料中常见的棉花、木料的特点,研究人造材料中典型而又常见的纸、金属、塑料的性质,使学生既获得对材料整体的认识,又对具体材料有所了解。

在必要性方面,教材编写组兼顾材料获得的难易程度、物质的发展变化、运用的现实意义三个要点。如:在《身边的材料》单元中,选取的研究对象棉花、腈纶棉、纸、塑料、金属中的铜铁铝等,都是生活中容易获得的材料;在《金属》一课中,主要介绍了从古到今的代表——合金青铜、不锈钢、铝合金等,就是在表现材料和科技的进步;教材中涉及的选用什么样的金属来制作器物、介绍塑料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就是在针对现实,揭示材料运用的现实问题。

活动设计: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小学生有着独具特点的心理倾向,他们好奇心强,喜爱查找原因,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好动,热衷于动手尝试,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未知;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正在向抽象思维过渡,对具体的实物和现象比较敏感,对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反应比较迟缓。针对上述特点,从教学实际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教材编写组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顺应又推动。

对其顺应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1)提出“有意思”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如三年级下册的《声音的奥秘》单元中的问题:你能从这些声音中获得什么信息?为什么会有下面这两种现象?上课铃响了,为什么在校园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

(2)创设实验和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如: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制造音量、音调不同的声音。

(3)提供形象化的资料,供学生观察和阅读。如:用图文介绍动物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展现耳朵的结构图。

对其推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1)引导在归纳现象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增进抽象概括能力。如:概括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现象、归纳声音传播的共同规律、总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2)运用知识解释现象,提升概念的运用水平,如问学生:敲小鼓,观察对面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3)提供拓展活动,倡导深入研究。如:让学生做一个“土电话”,研究声音是怎样通过它传播的。

(执笔:方锦强)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物质空气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